白垩纪晚期大约9000万年前,大陆的布局已经变得与现在更为相似,这两张图显示的北极和南极在当时的情况:大西洋将新大陆——美洲与欧洲、亚洲和非洲这些旧大陆隔开,除了印度这块重要的拼图外,大部分亚洲大陆已拼凑完毕。澳大利亚依然与南极洲连在一起,而印度依然与马达加斯加难舍难分。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

白垩纪晚期地图1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

白垩纪晚期地图2

1从加利福尼亚到阿拉斯加 美国西海岸持续发生俯冲运动(地壳的板块沉到另一块之下),在此过程中一系列陆壳碎片形成的地体岩层与墨西哥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亚州相撞,使这一地区的地层被迫沿着美洲大路的西部边缘向北移动,其距离有的甚至超过了3000公里,一直到阿拉斯加才停止。

2自成一体的澳大利亚 南极洲与澳大利亚之间的东南部印度洋中脊的形成,引起生成了两个大陆之间的海洋。随着新海底形成并沿着洋脊两侧扩张,澳大利亚被缓慢地向北推移。

3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大迁徙 福克兰群岛在大陆之间漂移。如今地质学研究清楚地表明,该群岛曾经位于南非的西南端。但在白垩纪中期被拉向南美洲,随着南大西洋和南大洋的形成,这些岛屿被180度旋转了。

4马达加斯加成为一座岛屿 马达加斯加仍与印度相连,后者早已从非洲分离出来。从马达加斯加的地幔喷发出来的一股炎热熔化物质撤开了地壳,地壳最终裂开,熔岩倾泻到地球表面。这一次断裂使印度开始与马达加斯加分离。

5南极洲 到了白垩纪中期,古老的南方超级大陆冈瓦纳大陆分崩离析。曾经拼合在一起的三块大陆,南美洲、非洲和印度如今分开了。而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仅通过细长的路桥联系在一起。冈瓦纳大陆的分解自有其根源,即一系列扩张的洋中脊逐渐包围了南极洲,而把其他大陆推向北方。

6海洋相连 大西洋往西和太平洋在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狭小海道上连接,往东和特提斯洋连接,这导致南美大陆与北美大陆分离,非洲与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分离。

7横跨中西部的海洋 在白垩纪中期海平线一直居高不下,海水从墨西哥湾开始通过北美一直流到北冰洋。这海道穿美国,中途把东部的平原地区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分离开来。

在白垩纪中期和晚期海洋发生变化,形成了温室环境,生物继续在海洋中迅速多样的发展。在大约一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南半球新海洋(如南冰洋河南大西洋)的形成推动了地壳运动,而这些海洋和新海底行程,反过来又受到地幔内部不断变化的对流模式所推动。

冈瓦纳大陆仍在继续分裂,印度与马达加斯加分离,然后向北移动。随着塔斯曼海将欧亚大陆东部边缘联系起来;在欧洲,大西洋向北漂移,形成了比斯开湾,并分割了不列颠岛、拉布拉多半岛和纽芬兰,之后又分开了挪威和格陵兰岛。

海洋变化 地质证据表明,白垩纪中期的火山活动频率极高,洋中脊地区尤为明显。洋中脊从古老的海洋中高高拔起,使得周围的深海海底随之升高。其结果就是全世界的海平面上升到比现今海平面高出200米的高度,以致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洪涝灾害,到了白垩纪末期,海平面再次下降。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3)

白垩纪晚期海洋

该时期结束之前,海水温度急剧上升而后下降,接着又部分上升。这些变化是大陆分裂时大洋环流模式起伏不定的结果。一段时期的海洋温度迅速升高以及氧气耗损。似乎导致了海洋生物的灭绝。

白垩纪中晚期的生物 恐龙在这一段时期仍主宰着地球,并不断多样化。白垩纪中晚期的兽脚类恐龙品种繁多,比如大型暴龙属的雷克斯暴龙,较小的小型食肉动物恐爪龙和伶盗龙,像鸵鸟一样的似鸟龙,另外还有慈母龙、鸭嘴龙以及三角龙。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4)

白垩纪中晚期

如今主宰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如有花植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在白垩纪中期的温室环境里爆炸般的迅速繁殖。哺乳动物从鼩鼱到猫类的大小都有且多是夜行动物。最早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很可能是灌木一般的杂树,它们的分布范围和种类迅速增长,在松柏森林的天空下苟且偷生。白垩纪晚期的植物群包括榕树、柳树、杨树、木兰和悬铃木。伴随被子植物的扩张,昆虫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多样化繁殖。

大型食肉动物在白垩纪时期,红鹿河地区数量最多的食肉动物是美丽伤齿龙(一种像鸟一类的兽脚类动物)。驰龙科的兰斯顿氏蜥鸟盗龙和暴龙科的蛇发女怪龙。暴龙是最大的兽脚类动物,身长达14米,直立身高达5.5米。这些巨大生物的头部庞大,颈部短而肌肉发达,腿部长而有力,还有直立的尾巴用来平衡身体,它的前肢较小,长有两根短指,短的连嘴都碰不到,看起来似乎没有用,令人迷惑不解。

暴龙 在白垩纪晚期,暴龙(如雷克斯暴龙)普遍分布在北美洲和中亚。这副雷克斯暴龙的头骨图详尽地展示了该动物弯曲带锯齿匕首状的牙齿。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5)

雷克斯暴龙

人们普遍认为暴龙是能够迅速奔跑的动物,但最近发现它们根本就不可能迅速移动,英国生物学家罗宾·麦克尼尔·亚历山大从它的体重腿长和步伐推断,暴龙的最高速度为每小时30公里。另外一位美国专家吉姆·法洛则指出,若这样身高体重的动物跌倒,它的头部会猛烈的撞击地面,导致头骨摔碎,所以大型暴龙不可能会快速奔跑,否则会有致命危险。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6)

暴龙科蛇发女怪龙

食腐动物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暴龙类恐龙是一种活跃的食肉动物,事实上,它可能是一种以腐肉为食的食腐动物。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太需要太快的速度,这也就降低了它受伤的风险,然而这仍然不过是人们的猜测。

马斯特里赫特的巨兽 白垩纪沉积物由浮游生物的白垩状骨骼构成,这是白垩纪晚期的主要产物,盛产于欧洲。人们为了寻找燧石,数千年来一直在开采这种软灰岩,到了近期,这种白垩主要用于生产石灰。这种开采行为发掘出了许多惊人的化石,但是这些都无法与马斯特里赫特的巨兽相媲美。此名称是以发现化石的荷兰小镇命名的。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7)

发现马斯特里赫特巨兽

发现 这块雕刻记载的是1786年,人们在马斯特里赫特的圣彼得山上的灰岩矿中挖掘出的大块霍氏沧龙颌部。这一发现在欧洲科学界掀起了巨大轰动。

沧龙化石在当时引起了诸多争议,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动物会灭绝,也不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最初的疑问主要集中在这种动物的身份上。荷兰自然学家皮尔特·坎珀于1786年得出结论,这是鲸鱼。他的理论引起了更多的争议,尤其是法国学者法贾·斯德圣一方的争论最为激烈,后者认为这是鳄鱼。但1800年坎珀的儿子阿德里安声称这是一种大型蜥蜴。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法国古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男爵。乔治居维叶将它命名为“沧龙”,意有“来自默滋河的蜥蜴”。

战利品 马斯特里赫特巨兽的颌骨已在化石形成过程中损坏,现存巴黎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由拿破仑的军队与1795年从荷兰抢占。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8)

拿破仑的战利品

白垩纪海洋中的恐惧 霍氏沧龙不仅是海洋爬行沧龙中最晚一类,也是演化过程中最高的一类,还是体型最大的一类。沧龙是离开陆地重返海洋的食肉爬行动物,它在早期海洋食肉爬行动物鱼龙衰落之后,填补了其留下的生态位。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9)

霍氏沧龙

霍氏沧龙体长可超过15米,并且具有巨大的颌部。它的头骨比祖先更加坚硬,它的眼睛相当大,势力相对较好,但双目视觉受限,所以深度感较差。另外,还有证据表明它的味觉也不灵敏。

霍氏沧龙的颌布满了有锯齿边的锥形弯曲大牙,这些牙齿十分有力且有效。颌骨有一个活动节点,用于集中全力咬噬大型猎物。它牙齿的刃口是所有海洋爬行动物中最高级的,每个牙冠都有一个刀口和摩擦面儿。这种动物恐怖的颌部和庞大的体型,表明当时的多数海洋生物都是他潜在的猎物。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0)

沧龙化石

短命的食肉动物 大量的沧龙化石有颌骨骨折愈合的痕迹,而体形庞大的霍氏异测龟龟壳上有许多齿痕,这些表明沧龙可能想吃掉霍氏异侧龟,真的是不挑食的食肉动物。另外一种可能,它们与同物种的雄性进行过是殊死搏斗。有些在颌骨骨折后幸存了下来,表明他们能够迅速的复原,这与现今的鳄鱼非常相似。

作为一个群体,这些庞大的动物,广泛分布在白垩纪晚期的海洋中,演化出了庞大的体型,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分化出20属大约70种。但它们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灭亡,仅存活了2500万年。到了新生代,它们在全球海洋中的地位被海洋哺乳动物取代了。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1)

沧龙复原图

K-Pg边界 白垩纪末期预示着全球范围内诸多重大变化,其中以陆地和海洋中多种生命灭绝呗最高峰。现今的恐龙化石都发现于6600万年前的岩石中,这个时间点便是白垩纪与古近纪的边界。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和其他的近亲海洋中的蛇颈龙、沧龙、飞翔的翼龙以及中生代许多群体都灭绝了。相反,哺乳动物和鸟类在新生代大量繁衍。100多年前,科学家们首次认识到这些生物的大逆转。这一时间更跌被称为K-Pg边界,K代表的是Kreide(德语中表示白垩色)而Pg代表的是古近纪Paleogene。

大灭绝的线索 多年来K-Pg边界大灭绝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20世纪7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兹在标志的白垩纪和古近纪边界的薄薄粘土中发现了铱元素。这种元素在欧洲和北美洲许多地区都能探测到。铱是铂金属之一,多存在于陨石和流星尘土中,阿尔瓦雷兹认为K-Pg边界时期发生的许多变化都与巨大陨石(可能是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有些科学家认为,如此大的撞击可能会对地球产生巨大影响,将尘埃和碎片抛向大气,并且遮住阳光达数年之久,进而导致生物大灭绝。人们最终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西科苏鲁伯发现了被埋的陨石坑,这可能是陨石在K-Pg边界时撞击地球的地点。这个陨石坑延绵数公里,直至墨西哥湾。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2)

小星星撞地球

来自外太空的撞 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个大物体从太空撞向地球,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如此规模的地外太空行星撞击并非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过去的5亿年来,来自外太空重大撞击事件共有500多次。但发生在今墨西哥尤卡塔半岛附近的希克苏鲁伯的行星撞击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此次灾难性撞击发生之前,恐龙和他的爬行动物近亲统治着陆地、海洋和天空。灾难发生后,它们随即灭绝,进而为哺乳动物和鸟类统治世界开辟了道路。

希克苏鲁伯的关键时刻 该星体宽约十千米,在地球上撞出了一个跨度一千千米,深十二千米的陨坑,瞬间将方圆数千平方千米内的所有生命毁灭殆尽。共约5万立方千米的灰岩被碾成粉末,后来变成尘土、小块熔岩和微晶体扬入大气中。人们在数千千米外的K-Pg边界沉积物中发现了微小的希克苏鲁伯岩石。撞击还将成千上万吨硫抛入空气中,硫与水混合,产生大量的酸雨。

一种推断认为,撞击发生十分钟后,爆炸产生的热气席卷了美洲森林在一瞬间被点燃。浓烟和烟尘黑压压地笼罩着天空,全球范围内大量植被被遭到焚烧,形成了许多木炭,随之在岩石层中形成烟灰层。爆炸产生的灰尘与大火产生的烟混合在一起,弥漫在天空中导致气温下降。撞击发生十小时后,海啸的巨大波浪达到美洲东部海岸,并向深远的内部蔓延,将在爆炸中幸存的动物溺死。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3)

陨石撞击后

希克苏鲁伯撞击点 搜寻K-Pg边界撞击点的工作持续了数年,最后加勒比海附近变形的石英颗粒以及海啸沉积物,帮助人们确定了希克苏鲁伯的撞击点。

毁灭之路 人们通过地质分析发现该星体以三十公里每秒的速度运行,并且是从东南方向以小角度撞击地球。在当时,南美洲与北美洲仍处于分离状态。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4)

陨石撞击角度推测

陨石坑断面 此次撞击在陨坑周围挤压形成了一圈儿高8000米的环形边缘,该边缘极不稳定,不久后便坍塌坠入陨石坑中。进而又导致大规模地震,之后的运石坑坍塌,波及到150公里之外。

边界黏土层 发现于科罗拉多州该地层系中薄薄的黏土层,标志着白垩纪与第三纪的边界。该土层富含由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而产生的铱元素。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5)

含铱元素的边界粘土层

海啸沉积物 美国德克萨斯州布拉索斯河的K-Pg边界沉积物中含有罕见的细沙硬土层,它属于K-Pg边界时代,并且与上下的软质沉积物明显不同。有些科学家认为这层细沙是在6600万年前,由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撞击导致海啸沉积而成。

冲击石英 将这颗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石英颗粒放置显微镜下,在偏振光中可以看到他的晶格已被冲击波的压力弄得歪曲。这种矿物质颗粒发现于K−Pg边界正上方的粘土层中。它们受到K−Pg边界地层的撞击,分布极广,与称为“玻璃陨石”的烧熔玻璃同属于撞击时产生的喷出物。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6)

蒙大拿州石英颗粒切面

为陨石命名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初次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但不久之后被人遗忘,部分原因是它深埋在沉积层中,长期位于水面下。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再次对这里进行调查,发现它形成的时间与K-Pg边界的时间非常吻合。陨石坑的图像是通过电脑把地震数据整合,然后增强画质制作而成,图像底部的蓝色区域代表沟槽,是星体撞击时产生的。

大规模火山活动 即便K-Pg边界时期发生陨石撞击是一次意外,但这次不一定是大灭绝的根本原因。植物在K-Pg边界并没有大规模灭绝,恐龙也是逐渐衰落的,许多对环境敏感的动物,如两栖动物和龟类以极小的损失幸存了下来。

当时也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伴随而来的是大量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这可能也加速了全球变暖,促进路地上许多动植物的灭绝,所以火山喷发为大灭绝提供了背景,陨石撞击则给植物带来了致命一击。

德干高原的玄武岩 一条横切印度本纳山脉的河谷将德干高原的溢流玄武岩暴露出来。白垩纪晚期,随着印度漂离马达加斯加岛,来自地幔深处某热点喷发形成这种玄武岩,随之而来的火山散发的有毒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和生物大灭绝。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7)

德干高原的玄武岩

恐龙的末日 白垩纪末期,是动物生命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恐龙以及其他大量动物在此时永远的消失。为了了解恐龙灭绝事件,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理论,从疾病到陨石撞击,但人们并未在K-Pg边界找到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有大量骨骼堆积形成的化石。对这个时期的化石记载,仔细研究之后发现,这次灭绝事件的时间并没有之前预料的那样明显,可能并不是某次大灾难事件就能够导致的。

衰落中的恐龙 许多主要的恐龙种类,如大型食植性恐龙蜥脚类、甲龙类和棱齿龙类,在白垩纪末期之前就已开始衰落。对比北美洲西部两处化石点,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朱迪斯河7500万年前沉积物和美国蒙大拿州东北部地狱溪6600万年前的沉积物——这一点就已显而意见:年代较古老的朱迪斯河沉积物中保存了32种不同的恐龙,而正处于白垩纪末期的地狱溪沉积物中仅保存了19种。恐龙物种减少表明,在大撞击事件发生前,恐龙已经走向衰落。

从北美洲发现,最后的恐龙包括大型食植动物如形似犀牛的角龙类。但三角龙和牛角龙是五种角龙中仅剩的两个存活到白垩纪末期的。相同的是,地狱溪地层中也仅有两种鸭嘴龙,即大鸭龙和埃德蒙顿龙,而较早的朱迪斯河地层中却有七种。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8)

埃德蒙顿龙

最后的小型植食性恐龙,包括表皮多刺的甲龙。这种生物的坚韧表皮附有沉重的骨质瘤和刺,尾端还有一个巨大的骨棒。与它同时代的还有剑角龙——身长仅有两米的大头肿头龙科恐龙,这些都属于鸟臀目恐龙。

另外一个主要的恐龙种类——蜥臀目则包括了大型植食性蜥脚类恐龙和肉食性兽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在白垩纪晚期已从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消失,仅有少数仍然生活在其他地区,如蒙古的纳摩盖吐龙。相反的是,兽脚类恐龙却十分繁盛,暴龙科尤其如此。但并非都像暴龙——重达八吨(大象才4.5吨)那么庞大。艾伯塔龙重2.7吨,较小的后弯齿龙仅重二百千克,与现代成年雄狮差不多。

有些兽脚类恐龙的数量和种类确实在白垩纪最后的数百万年里有所减少,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迅疾的鸵型似鸟龙类。若将硬长的尾巴也计算在内,它的体长可达四米。仅三个似鸟龙属坚持到了白垩纪末期,其他的兽脚龙类恐龙,如迅猛的肉食性驰龙科成员池龙和伶盗龙都在白垩纪末期灭绝了。

飞翔爬行动物在白垩纪晚期也在急剧衰落,而海洋爬行动物也未能幸免。鱼龙和蛇颈龙早在K-Pg界限之前便已消失了。6600万年前,当地球被陨石撞击时,巨变已在酝酿之中。

灭绝的大潮袭来 一些科学家认为,在爆炸产生一周后,北美洲大多数脆弱的动物灭绝了,其中包括体型庞大的蜥脚类恐龙和顶级食肉动物。这些动物本身数量已经相对较少。由于天空降落酸雨和缺乏阳光照射,植物也开始消亡。但也许直到灾难发生10万年后,恐龙才最终灭绝。而菊石类软体动物在此之后又生活了20万年。随着气候,大洋环流重新形成和动物动植物间联系的有序连接,全球环境在250万年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蕨类植物生长高峰期 化石证据表明,在K-Pg边界大灭绝发生之前,北美大陆曾被阔叶常绿植物和蕨类植物覆盖。在K-Pg界限后的新近系岩石中立即出现了蕨类植物生长高峰期。蕨类植物突然大量出现这一现象表明,与现存蕨类相似的蕨类植物坚韧地生存下来,似乎并未受到撞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植物的化石也逐渐明显出现,即便到了今天,只要陆地被火山喷发破坏,蕨类植物总是第一个生长的植物,并且能在其他植物群重新生长之前成形。这一发现与6600万年前发生的事件,表明白垩纪末期的植物遭受了重创。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19)

蕨类植物发芽

地球被星体撞击之后,海洋中微小的浮游植物可能是第一批死亡的。它们的死亡扰乱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然而有证据表明,可能由于洋流发生巨变,它们在陨石撞击之前就已经开始衰落,而陨石不过是加快了这个过程。据估计,撞击不仅阻止了光线照射,还导致了大规模野火和酸雨,这都会对陆地植物产生不利影响。

从美国蒙大拿州的地狱溪岩石记录上可以看出,北美洲超过75%的植物都已灭绝。总的来看,新进化的被子植物与其他中生代植物如银杏树和苏铁遭受的冲击最大,不过蕨类植物幸存下来,而松柏类也慢慢茁壮成长。令人惊奇的是,南半球陆地植物几乎未受到这次撞击事件的影响,这表明该撞击并不象某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毁天灭地。

恐龙时代终结 植物恢复了,而许多动物却没有那么幸运,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恐龙、会飞的翼龙、大型的海洋爬行动物沧龙和蛇颈龙都灭绝了。关于恐龙为何灭绝,而硬骨鱼(12%灭绝)、蛙类(无灭绝)、蝾螈(无灭绝)、蜥蜴(6%灭绝)等脊椎动物和有台盘哺乳动物(14%灭绝)却没有大规模灭绝,仍有颇多争议。

白垩纪晚期的生命 在白垩纪最后阶段,北美洲大片河流和沼泽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带角的三角龙、长有鳞甲的甲龙、还有埃德蒙顿龙、赖氏龙、副栉龙、鸭嘴龙科恐龙都属于植食动物。翼龙类中庞大的风神翼龙翅展可达12米,这些动物一个都没有幸存到新生代。但许多哺乳动物却做到了,其中包括原始的有袋动物。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0)

风神翼龙

带角的食植动物 三角龙漫步在南美洲西部的旷野上,它名字的含义是面部有三只角。它的角和颈盾在战斗中起着攻击和防御作用,通常用于与其他雄性三角龙为争夺领地而进行斗争。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1)

三角龙漫步在美洲西部旷野

时间表 恐龙时代戛然而止,而所谓的戛然而止,时间表中则意味着10万年。今通过岩石就判断导致大灭绝事件持续了几年或很久的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现在看来陨石撞击在灭绝事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他的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在大灭绝发生之前,白垩纪晚期的爬行动物除恐龙之外,还包括陆龟类、鳄鱼类,蜥蜴类和蛇类共45个科。鱼类和鳄鱼受影响最大,但是与植物一样幸存的动物也迅速的适应了新环境。时至今日,爬行动物的种类仍然多于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的衰落为哺乳动物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机会,尽管哺乳动物在大灭绝中也遭遇了悲惨命运。白垩纪的早期哺乳动物中(有20%的科已灭绝),其中有袋类哺乳动物受到影响最显著。

在K-Pg界限时期,约75%的物种灭绝。许多物种原本就是稀有物种,且面临灭绝的厄运,但至于为何有些物种灭绝,而有些幸存,人们尚无定论。有些科学家认为,幸存下来的不过是运气而已。

伶盗龙的头骨 伶盗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小型恐龙,人们在蒙古发现了它的遗骸。伶盗龙宽大的眼眶和弯曲的尖牙,表明它们是典型的食肉动物。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2)

伶盗龙的头骨化石

慈母龙 这块鸭嘴龙科慈母龙的幼崽化石,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慈母龙幼崽的体型极小,不适宜生存,因而成年恐龙需像成年鸟类照看幼鸟一样照看他们。父母的关怀从名字就能看出来,其意义为“好妈妈”。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3)

慈母龙胚胎化石

双壳类化石三角蛤普遍存在于中生代特提斯洋温暖海水中。坚硬的有脊的壳,能保护它们免受波浪的冲击,其中一类热带三角蛤幸存到了如今。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4)

白垩纪双壳类化石

蒙古沙漠 蒙古干燥的沙漠中的一些地层,拥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过去80年来,人们已经从这些中生代的沉积物中复原了上千种生物。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5)

蒙古恐龙化石产地

见证遗失的世界 对古生物学家而言,挖掘蒙古丰富的化石是一次令人兴奋的经历。1994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组织的一次探险,在乌哈托喀的山上发现了500多种保存完整的白垩纪动物遗体。探险队领队迈克尔·诺瓦切克教授写道:我们似乎闯入了大型墓地,就好像这些动物在不久之前才断了最后一口气。走进这个世界,看到这样一个灭绝动物的群体,我们在时间上从未与它们如此贴近。

挖掘巨型动物 经过耐心的挖掘,一队古生物学家终于挖出了完整的暴龙科恐龙头骨的部份身体骨骼,这是极为罕见的发现。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6)

发现巨型动物化石

长有鳞甲的恐龙 包头龙是体型较大的甲龙之一,它的头骨受到骨片的保护,眼圈也有鳞甲。它的骨刺和骨片保护着头部、颈部和肩部。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7)

长有鳞角的包头龙化石

灭绝的菊石类生物 白垩纪末期海洋生物灭绝的规模比陆地生物更大,其中包括在海洋中生活了近3亿年的菊石类生物。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8)

灭绝的菊石类化石

幸存的具壳动物 。陆龟和海龟都属于同类爬行动物,龟类。长久以来它们都被归为杂食动物,能在水中和陆地上繁衍发展,然而它们都具有类似的壳,这一特征可能有助于它们从K-Pg边界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

白垩纪时代的恐龙有什么特点(我们的地球白垩纪晚期)(29)

幸存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