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武汉某个小公司上班,外表光鲜亮丽,看起来还像那么一回事,其实就是一个打工者,一个农民工。可一下班回到城中村,那个所谓的“工具房”,就立刻被打回原形。没错,我的生活有两个“点”,一个是“格子间”,另一个就是“工具房”。

从四线城市到上海打工(从农村到武汉打工)(1)

暂且不谈“格子间”,我想说一说“工具房”。“工具房”的巧妙之处,正在于其完美避开了房子的所有属性,让眼前的房子不再是家的样子,纯属一个临时睡觉的地方。#两点一线工具房#

说实话,大武汉的城中村充满了烟火气息,人确实是不少。可是,我钻到人群里再钻出来,看着谁都很熟悉,可看着谁又都很陌生。

我非常孤独,想念家里的花花草草,还有隔壁的阿黄。两点一线的生活确实是很枯燥,我就像一条年久失修的二八大杠上的链条,没日没夜地转着,可车子就是跑不快。

很多人都很郁闷,难道就不能跟“工具房”周围的人好好处处吗?想多了,这样是很难的。我的对门邻居住了一年多,每天和他的交流,就是“啪”的关门声,无非声音有大有小。除此之外,我们再也没有任何交集。

从四线城市到上海打工(从农村到武汉打工)(2)

没有办法,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加剧,这也是一种“城市病”。我无比讨厌这样没有温度的“工具房”,总在想着一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在这里干什么?

有此三问,我的内心更痛苦,大武汉的高楼大厦,看起来更陌生了。难道我就这样“社死”在“工具房”里?

我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工具房”带来的困扰,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不至于乏味。

在此之前,我想好好地谈一下房子的问题。按照三七定律,部分优秀的九零后不仅实现了财务自由,而且还能够天天与家人待在一块。人家的房子才是真正的房子,这或许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从四线城市到上海打工(从农村到武汉打工)(3)

这样的生活,对于绝大多数九零后来说,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我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曾几何时,我也想着赶快努力赚钱,在老家买一套房子。

可是,我就算是买了房子,装修得再精美,一年住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在我看来,房子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跟家人住在一块,与面积大小无关。换言之,我真正的家还是那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工具房”。

然而,我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工具房”给了我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想明白了这点,我发现“工具房”也没那么糟糕。可是,两点一线的生活让我感到厌烦,犹如鸡肋的工具房更是让我感到窒息,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凡事应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屈身“工具房”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如此,我该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生存还是毁灭,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其实,这件事可大可小,待在“工具房”中,依然可以有两个意外的收获:

其一,独处的时间很充裕。除了上下班,我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工具房”中。没事就喜欢瞎想,想着想着就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了每一个人相同的时间。既然很难抓住“钱”,那就别让时间再被稀释了。

从四线城市到上海打工(从农村到武汉打工)(4)

这笔账大家都会算,可怎样利用这些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合理规划时间也是一种能力性训练。生活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你此时此刻做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因而,把握住独处的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别让无用操作占据宝贵的生命。这不是什么心灵鸡汤,合理利用时间是不会错的。

其二、目标会变得纯粹。一个人住在一个小屋里,克服无聊成了当务之急,我们不妨制定一系列阶段性的小目标。比如,规定时间内读完一本对自己有好处的经典名著。看书谁都会,玄幻武侠什么的都算看书,可这样的书有用吗?

大家不妨在“工具房”里,多看一些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书,不要让各种游戏占据自己的时间。久而久之,我们对于目标能够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再去做其他事情也就更具计划性。

行文至此,我也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即凡事需要五五开地去看。“工具房”确实是存在诸多弊端,可这仅仅只是事物的一面。非黑即白地片面看待问题,永远走不出问题本身。

从四线城市到上海打工(从农村到武汉打工)(5)

两点一线的工具房,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斯是陋室,天奈我何?切莫悲悯自己,要放眼于天下。当你真正把“工具房”看成提升自己的利器,这世间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等你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的时候,你就会感谢那个看起来挺可爱的“工具房”,你会发现那里不是什么劳什子的伤心地,而是你人生爬坡时期的根据地。

我虽然是一个农民工,我奋斗我光荣,来到大城市后,就很少回到故乡,故乡成了远方,而远方成了故乡,只有融入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这里才能成为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