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水之灵 一水之灵(1)

在广西的地貌类型中,江河湖泊等水体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 10 %。广西水资源丰富,犹如人体中的血管,为广西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广西的江河蜿蜒流淌于群山之中,由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绝大多数河流都从西北向东南流动,形成树枝状水系,在梧州交汇为珠江的干流 —— 西江。西江及其各条支流,穿山越谷,打破山地的阻隔,将广西各地沟通起来,成为舞动广西的彩练,带给广西无限的灵气。在西江水系的南、北两面,还各有一组自成体系的河流。一组属于长江水系,包括发源于兴安县白石乡近峰岭的湘江和发源于资源县老山界的资江。另一组属于向南流入北部湾的河流,包括发源于大容山的南流江和发源于灵山县平山镇白牛岭的钦江。

西 江

吸引水之灵 一水之灵(2)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四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图为西江流经梧州藤县思礼洲一段

西江是珠江干流,发源于云南曲靖市沾益县的马雄山,在云南境内称为南盘江,流至贵州望谟县蔗香双江口纳入北盘江后称红水河,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附近纳入柳江后改称黔江,到桂平纳入郁江后称浔江,到梧州纳入桂江后始称西江。到广东三水境内与北江交汇,称珠江。全长 2214 千米,流域面积 35 . 5 万平方千米。西江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南、北盘江和红水河,已经修建了天生桥、龙滩、岩滩、大化等水电站,大藤峡水利枢纽正在施工,成为西电东输的重要基地。西江作为广西的主动脉,在广西境内的流域面积达 20 万平方千米(占广西陆地面积的 86%),是广西当之无愧的“精血”,也是现代岭南壮侗语民族的母亲河。作为沟通粤、桂、黔、滇的纽带,西江交融了岭南与中原、西南与华南,具有较为明显的山河一体的特征,在中华文化谱系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坐标。

漓 江

吸引水之灵 一水之灵(3)

漓江是广西山水文化的代表之一,发源于猫儿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流。从源头往下,分别称为乌龟江、集义河、六峒河、大溶江,大溶江与灵河交汇后始称漓江,直至平乐县城,全长 160 多千米。平乐以下的河段称为桂江,在梧州汇入西江。漓江有三大特点:一是清澈见底。漓江上游为花岗岩地貌,植被茂密,表土流失少,而且河床主要由砾石和砂石组成,河水自净能力强,含沙量极少。二是河床蜿蜒曲折, 极尽形体之美。江流在石灰岩峰林、峰丛中蜿蜒穿梭,山环水绕,山水相依。三是峰林地貌与清澈蜿蜒的河流和谐交融, 形成“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奇妙景观。

吸引水之灵 一水之灵(4)

漓江上游河道流经山区,植被繁茂,覆盖率高,表土流失少,司门前以下河床 主要由卵石、砂组成,泥质甚少,同时在它的河床上有一个又一个的深潭起着沉降泥沙、澄清水色的作用,造就了晶莹的江水。漓江因此成为广西含沙量最小的河流,获“江作青罗带”的美誉。图为漓江流经兴坪一段

红 水 河

红水河位于西江干流的上游,斜贯桂西北丘陵山区的中部,古称“牂牁江”“骆越水”等。从贵州望谟县蔗香双江口至广西象州 石龙,干流长 659 千米,广西境内的流域面积为 33162 平方千米。红水河因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红黄壤地区,洪水期大量 泥沙随水入河,河水呈红褐色而得名。其含沙量为每立方米 0 . 67 千克,是广西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红水河穿行于高山峡谷,坡降大,落差达 254 米,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可开发水力资源 1108 万千瓦,年发电量 600 多亿千瓦时,足以媲美黄河上游、长江上游的水能蕴藏量,与黄河上游、长江上游并列为全国三大水电基地。红水河是壮族的母亲河,秦汉以后又迁入了汉、瑶、苗等民族,各民族结合红水河流域独特的生态环境,创造出师公文化、铜鼓文化、蚂崇拜文化、那文化、长寿文化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左、右江

吸引水之灵 一水之灵(5)

左江全长 539 千米,流域面积 32068 平方千米,拥有平而河、水口河、明江、丽江、黑水河、汪庄河等 6 条姐妹江河。上百个河盆江湾,弯曲扭转奔大海,形成美妙绝伦的天然美景。图为左江铜鼓湾景色

左、右江因为 20 世纪上半叶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而闻名于世,是桂西南地区最大的两条河流,在南宁西郊汇合后称为邕江,成为西江水系的一部分。右江发源于云南广南县龙山,上游称驮娘江,至百色始称右江,在南宁西郊与左江交汇。全长 724 千米, 流域面积为 4 万多平方千米,历史上是沟通粤、桂、滇三省的重要水道。左江发源于越南境内,有水口河、平而河两个源头,在龙州县上金汇合明江后始称左江。全长 470 千米,流域面积 3 . 39 万平方千米,历史上左江是沟通广西与越南的一条重要水道。

南 流 江

南流江发源于大容山南麓,向南注入北部湾,全长 287 千米,流域面积 8600 多平方千米,在广西南部独流入海诸河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丰富。南流江在合浦境内入海,形成了江海联运的交通优势,使合浦港成为汉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

广西的“八山”与“一水”是绝佳的搭档,山与水塑造出了广西的阳刚与阴柔,如同神仙眷侣,不离不弃。没有山的水,只有阴柔;没有水的山,只有阳刚。只有江山相会,才是阴阳相济、刚柔互补。广西奇特的山水,提供给文人墨客无比的遐想和创作的灵感,正如明人苏濬在《粤吟序》中写道:“五管之地,盈盈一水,舳舻相错如梭。余由广管历桂管,什一在陆,什九在水。因之东涉海,西穷漓江。其间风雨燠寒,以及昼夜死生之变,飘忽殊状,视之若一。至奇石参差,台榭交映,时而吊古,时遇故知,停桡选胜,为徜徉浩歌者累日云。迨视事苍梧,故称仙窟,古所云勾漏、都峤洞天,岿然犹有存者乎?”在明人王士性眼中,阳朔附近的山体在神韵上甚至超过了瀛洲、蓬莱、方丈三岛,认为桂林处处是雁荡山,到处是太湖石,每条江河溪流都是严陵、武夷之水,即“桂林无地非山,无山而不雁荡;无山非石,无石而不太湖;无处非水,无水而不严陵、武夷”。可以说,广西文化的底色,正是得益于山之奇、水之灵的山水文化。

摘编自“我们的广西丛书”之《广西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