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十年的漫改影视历史中,小丑早已是荧幕上的常客了。1966年真人版《蝙蝠侠》电视剧、1989年的《蝙蝠侠》、2008年的《黑暗骑士》、2014年的《哥谭》电视剧、DCEU的《蝙蝠侠大战超人》及《自杀小队》等等,不同演员演绎下的小丑可谓千姿百态。希斯莱杰更是凭借在《黑暗骑士》中的完美演绎一举拿下了第81届奥斯卡的最佳配角奖,老影帝杰克尼尔克尔森在第一部蝙蝠侠电影中的表演也完全可谓经典。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1)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小丑这一角色的高演绎上限。为了做出更好的诠释,华纳请来了另一功成名就的影帝级演员杰昆菲尼克斯在《小丑》中进行演绎。

毫不意外地,《小丑》成为了年度最具话题的电影。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2)

如果你不是一位漫画粉丝,甚至丝毫不知DC这两个字和一个漫画公司有何瓜葛,在观看电影时也无任何问题。《小丑》的问题和优点一样突出,无疑是对角色故事的解构导致故事线落入窠臼。这也是笔者对《小丑》最不满意的地方。本人作为原著粉丝,认为这部电影所勾勒出的小丑,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犯罪王子了。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3)


“漫”“改”与“解构”

影片主角亚瑟的故事发生在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那经济衰退、人心焦虑的大环境。

上流社会的精英们罔顾人间疾苦,像亚瑟这样的社会底层人民无时无刻不在被压榨着自己的生命。他立志成为一名喜剧演员,却在表演途中深受自己狂笑症的折磨。他认真工作却被同事陷害而被辞职,他无法克制自己的笑而在地铁上被欺凌……这一切的待遇结合内心那逐渐扭曲的精神状态,让他内心那个被压抑已久的人格逐渐打破桎梏,终于,他扣下了扳机,开响了成为小丑的那一枪。

漫改电影,一讲究漫,二要注重改。优秀的漫改作品肯定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角色进行适度解读和延伸。漫改作品虽说不必完全遵循原作,但不能与原作相左,这么做的话无疑对原作粉丝不太尊重。

小丑自诞生以来,便是纯粹的恶的象征。他憎恶这个社会,企图将自己作恶的所有理由都推给给他带来不公平的命运,他希望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在命运随机的不公下堕为一个疯子。在漫画《致命玩笑》中我们得知是“无比糟糕的一天”让他变成了这个样子。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无疑从中获得了灵感,并进行了解构。但作为一名十足的DC漫画原著和影视粉丝,笔者对本次的小丑塑造方向却不大满意。

这般解构也让电影中的亚瑟的角色弧和我们过去所熟悉的杰克有了差异。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4)


背离原著?

《致命玩笑》作为DC漫画的里程碑级作品,自1988年出版来便影响深远,以至于后续创作者对小丑的描写无不有着它的影子。《小丑》电影明显参考了这部经典作品,因此回到《致命玩笑》来分析亦是作为合格的原著粉丝应做的。

我们需要知道成型已久的,小丑那出名的行事理念: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在普通人眼中,这个社会有着一套自洽的运行规则,人们遵从它并秩序地生活着。但小丑眼中,组成这个世界的,是完全无法预估的,完全随机的“不公平”。若我们能代入他的视角和经历,对于他得出这个这个结论或许也不会过于诧异。

诺兰执导的《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所扮演的小丑也吸收了《致命玩笑》中便已成型的这套小丑理念。只不过不论在这部漫画还是诺兰的电影中,身处小丑陷阱中的人都以自己的行为否定了小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5)

到了《小丑》电影中,否定他的人们却从影片的主视角:亚瑟眼中变成了不公。导演菲利普斯有意为之地,让否定他的人都变成了社会的精英阶层---过得比亚瑟好的那批人,他眼里无法理解自己的那批人。这样的设置无疑在故事框架上让亚瑟杀人作乱的动机更为合理,亦更有煽动性。但从根本上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小丑:为人正直,却被随机的不公平和不幸运给逼疯的“普通人”。

这样的处理是有失偏颇的,给亚瑟作恶的动机添上了一笔反抗上层阶级的色彩,但我们都知道,我们熟知的小丑不是这样的。


反抗的标识?

在以往的作品中,小丑的经历促使他认定,任何一个普通人,如果经历了像他一样糟糕的一天,失去妻子孩子,从一个虽然贫困却仍然正直的公民沦落为抢劫未遂的通缉犯,都会像他一样陷入疯癫。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小丑,那么他也许并未真正地陷入疯癫,因为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其后所有犯罪行为的合理性。

小丑更多的时候是在尝试证明自己,尝试让正直的人堕落---《致命玩笑》中的戈登警长,《黑暗骑士》中的哈维丹特等。在他看来,如果这些人陷入疯狂,他便可以将自己的所有罪责推给那些将他推入这可悲命运的外界因素,这些都将为他陷入疯狂后的累累血债负责。

《小丑》电影中的亚瑟也一样,他在影片高潮的脱口秀上,用与主持人的辩论表达了他内心对于现有体制深深的憎恶,并想做出反抗和颠覆,就像V做的那样。这般发言及后续的过激行为,让城市里和他一样的社会渣滓沸腾了。全城陷入混乱,人们都戴上了小丑的面具,星星之火俨然燎原。

但小丑是恶的使者,不是反抗的标志。小丑从不旨在激起民意,只是在“疯癫”这个标签的掩盖下,抛开束缚大多数人的道德准则,说出一些我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这么一个在犯罪上堪称完人的个体才是我们熟知的小丑。因此,个人认为导演托德菲利普斯的这般解构有些许不妥。

菲利普斯的处理过于颠覆性,虽说是让影片有了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但那个在警车上翩翩起舞的人,挂着小丑的皮,却失了原来那个小丑的魂,成为了一个新的人。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6)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亚瑟不是个优秀的角色。相反,刨去和原著角色相左的那些,亚瑟可谓是大放异彩。从本人作为原作粉丝的角度来说,荧幕上的亚瑟和原著角色的气质不符,确实有些许遗憾罢了。


“特别的”亚瑟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无疑是语境下的亚瑟本人。他被杰昆菲尼克斯演活了,被称为史上最出彩的荧幕反派之一也毫不为过。

就像《致命玩笑》里的那个杰克,本片的亚瑟同样经历了糟糕的一天,由此堕为了哥谭最大的恶人。但亚瑟和杰克不一样,在故事伊始便是一个被养母虐待出精神病的疯子。

这十分关键,因为在后续故事中亚瑟行使动机的先决条件变了。他首先是一个有臆想症、神经不正常的疯子,然后才是一个遭遇十分凄凉的社会分子。这样的处理在给人物蒙上悲情色彩的同时,让观影者也有了一个理解角色的契机。由此我们会知道,他的行事更多受精神状态的支配。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7)

因此观影者对亚瑟的感情实际上更多地停留在同情而非同理。如上文所言,这次的亚瑟不再是往常的杰克,他的肉体与心理不健全与生俱来,过去在分析小丑时,如果我们放下对“疯癫”这个标签本身的执着,实际上“疯癫”如小丑,只不过是持对这世界不同看法的少数派人士罢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却未必没有其合理的一面,这也是为何这个恶贯满盈的角色,反而拥有如此众多的拥趸。

但是亚瑟作为一个先天性的“非正常人”,他的观念和行为在根源上便失去了社会性,不再有普世价值观中的可模仿性。观影者也更有了将角色作为艺术产物分析与观赏的空间,而非模仿。毕竟2012年德克萨斯州那次《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礼上的大枪杀案便是对于小丑的盲目崇拜和模仿的最大悲剧化产物。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8)


史诗的演绎

每每讨论小丑,演员的表现是必要的,而过去前辈们的出彩发挥更让杰昆的表现吊足了观众胃口。成片出来,一片跪倒应声而起,杰昆的表演征服了世界。没错,这次演绎就是到了史诗级的高度。

杰昆最精妙的表达,就是抓住了一个带反社会人格的神经病在尝试变成喜剧演员的过程中的那些微妙的心态变化,并在细微的肢体语言传达了出来。

表演小丑的时候,笑声永远是最重要的。杰昆呈现的亚瑟止不住的大笑使他成为了一个更悲剧的角色。亚瑟的笑声不是开心的笑,而是受折磨的后遗症,是笑中带着泪花的笑。每一次的笑都比上一次更歇斯底里,更令人生悲,更无可挽回。这无疑是塑造亚瑟最成功的部分,也是对漫画中小丑的标志武器狂笑毒气的完美致敬。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9)


另一个在影片中的病态美学便是从预告甫放出便成为网络迷因的,扭曲的小丑舞蹈。在影片的处理中,亚瑟每次起舞都离心中那个被压抑的小丑人格更进一步。跳舞作为亚瑟解放小丑人格的表现形式,病态中带着辛酸,配合杰昆那瘦骨嶙峋的身躯和沉郁的配乐,观感冲击力跃然纸上。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10)


作为影片硬件的摄影、调色、运镜、构图和画面质感的处理上,《小丑》都堪称经典,肉眼可见地,这部电影将成为颁奖季的收割机。

说到底,我们再如何谈论糟糕的一天和随机的不公正是如何令小丑堕落,这都无法成为他作恶的合理原因。对于这随机的不公,剔除掉道德原因后,其实只剩下随机二字,也便是社会和生活的不确定。

但我们在面临不确定的时候不会被煽动,不会成为小丑这样的人,因为有着蝙蝠侠的存在。

同样是经历了“糟糕的一天”的两人,同样面临着应对社会中的不确定,蝙蝠侠选择了以自身的确定来应对,而小丑则选择了随波逐流,以不确定来应对不确定。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蝙蝠侠的行事逻辑与准则,却永远猜不到下一秒钟小丑会做些什么。两人的对抗中,最为动人的,并非善与恶的较量,而是秩序与混乱的对抗。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11)

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这个ip,这两个角色能在都无超能力的前提下长盛不衰,更是小丑本身最大的角色魅力。正是依赖其与主角部分特质的对照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让他从一众反派中脱颖而出,名垂青史。

无数的观影者能理解出无数个亚瑟,但《小丑》留下的或许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菲利普斯并没有定义亚瑟行为的好坏,而是在半开放性的结尾留下了问题,并没给出解答:

你真的可以理解到亚瑟的笑话么?

小丑的黑暗风格(哪一个才是真小丑)(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