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西四刑场上斩了一人。如果是往常,那么百姓一定拍手叫好,但是今天整个刑场只有哭泣声。监斩的锦衣卫默默的立下灵牌,留下一注香,之后扬长而去。深宫里的太后日夜哭泣,朝堂上的皇帝心怀愧疚。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今天斩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曾力挽狂澜的于谦。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1)

一个力挽狂澜于即倒的英雄,未曾死在战场上,却被他拯救的大明朝斩了。而斩他的罪名竟然是荒谬的“意欲”,什么是意欲?奸如秦桧都不敢用这个词杀岳飞,而大明朝却用这个词冤杀了于谦。一个救国功臣,一个力挽狂澜之人,一个为明朝续命两百年的人,就这么被斩了。我们把时间调到洪武三十一年,让我们看看于谦是如何拯救大明朝的,看看明朝又是如何对待于谦的。

年少有为不自卑,自许天下第一流

洪武三十一年,这一年在浙江钱塘县出生了一个小娃娃。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娃娃拯救了大明朝,人们只是把他看成生命的延续。小娃娃长到七岁,那年有个走街串巷的和尚看到了他,然后直言这就是拯救时局的宰相!没有人相信大和尚的话,因为当时永乐帝北击匈奴,南下西洋,兵强马壮,国富民强。家里人都把这句话当成勉励孩子努力的话,从来没有想着这句话能应验。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2)

小娃娃自幼志向远大,有一次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打趣道:“红孩儿,骑黑马游街。”小娃娃不堪示弱,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这对联不仅工整,而且字里行间都能透露出小娃娃的雄心壮志。小娃娃志向远大,视文天祥为偶像,将其画像悬于作为两侧,为的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文天祥那样的人。没错,这个小娃娃就是日后拯救大明朝的于谦,就是那位挥笔写下《石灰吟》的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明史》(卷170):“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宦海沉浮,得罪王振

在古代要想报效国家,那就需要通过科举。当然也有一些另辟蹊径的人,比如姚广孝。姚广孝投奔朱棣,之后辅佐 朱棣成为皇帝,为的就是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不过当时又不是乱世,于谦只能通过科举入仕。永乐十九年,这一年于谦考取进士,从此开始踏入仕途。宣德元年,这一年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于谦随军被任命为御史。于谦在大庭广众下,怒斥造反的汉王朱高煦,硬是当着皇帝和大臣面把朱高煦骂的瑟瑟发抖。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3)

明宣宗顿时心情舒畅,之后于谦的春天就来了。宣宗下令让于谦巡抚江西、河南、山西,于谦因为为官清廉得到了官员和百姓的一直认可。但是“三杨”相继离世,大太监王振开始掌权。王振掌权时期百官都争相贿赂王振,于谦不与其同流合污,甚至于谦都不屑与之为伍。周围人劝于谦给王振送点土特产,于谦直言:“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4)

由于于谦不与王振同流合污,王振指使李锡诬告于谦,之后不由分说把于谦关进狱中。尽管王振专权,但是大明朝还是有清廉之人的,那些人听闻于谦入狱,于是联名上书请求皇帝明辩。王振一看捅了马蜂窝,所以赶紧找个借口把于谦放出来。尽管于谦出来了,但是他仍旧不与王振同流合污,所以也始终不能得到重用。虽然于谦被复用为巡抚,但是于谦真正走向历史舞台中央的时候是在正统十四年。

《明史》卷170: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山雨欲来风满楼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被王振忽悠,之后就开始浩浩荡荡北伐。当时朝廷文武大臣都力劝皇帝不要御驾亲征,但是没有用,皇帝终究还是带着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监王振以及明朝二十万精锐北伐。在行至土木堡的时候,明军遭到瓦剌袭击。京师精锐几乎尽丧于此,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战死,明英宗沦为俘虏。《天顺日录》记载:二十万精锐伤残过半,死亡人数高达三分之一。所携带的骡马以及兵器尽数被胡人所得,自古胡人就没有在中原得利这么大。瓦剌就像是中了500万大奖一样,突发一笔横财。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5)

朱棣北伐还没有超过百年,而明朝却遭遇如此大败。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是缺胳膊断腿的残兵败将,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几乎都开始收拾细软,随时准备衣冠南渡。最高领导被俘,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战死,几十年积攒的精锐一朝尽毁,好不容易积攒的信心顷刻间如流沙般散尽,大臣们纷纷上书建议衣冠南渡回南京,无数人流血换回来的北方就这么险些被放弃。

北京城的文臣领袖王直、内阁学士陈循、兵部侍郎于谦等人毅然站出来主站,于谦在朝堂上严厉得说道:“凡是提议南迁的人都应该斩首示众!”之后朝廷上爆发了内斗,御史等人诛杀王振的余党马顺。懦弱的朱祁钰看到出人命了,自己欲转身离开。但是这个时候朱祁钰怎么能离开,一旦朱祁钰离开明朝统治阶层瞬间土崩瓦解。于谦把朱祁钰牢牢固定在龙椅上,并且直言马顺等人有罪,打死勿论。众人停止了争斗,也随即退出朝堂。当时的吏部尚书王直借口说自己才华不如于谦,所以之后的事情都依仗于谦了。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6)

王直是谁?琅琊王氏出身的才子,历任四朝的不倒翁,才华高的吓人。还有内阁学士陈循,他可是大明朝的状元之才啊。但是王直和陈循这两个老狐狸都不露头,而是让于谦站出来,就是因为这两个老狐狸担心枪打出头鸟。而且之后这两人也劝于谦,让于谦劝朱祁钰当皇帝。摆明了就是让于谦抗雷,因为谁都知道如果此事不成,那就是诛九族的罪过。但是那又怎么样?于谦能退缩吗?不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天顺日录》: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明史》(卷170):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于谦请求皇太后立朱祁钰为帝,虽然朱祁钰再三推辞,但是最后还是在于谦的劝导下接受了皇位,是为明代宗。于谦建议皇帝招募民兵,让工部迅速打造军用器械,并且还要储备粮食,然后对抗敌寇。并且立下军令状,打仗的事情就交给我,如果不成,那你就剁了我这颗人头。随后北京保卫战打响,决定大明朝命运的战争就全部交给了于谦。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7)

于谦硬是让一盘散沙的北京城变成了坚如磐石的北京城,尽管敌寇兵临城下,但是大明朝没有丝毫后退的意思,两者在北京城展开了博弈。瓦刺不擅攻坚战,所以在北京城城墙下碰的头破血流。随着勤王部队陆续赶到,瓦刺终于意识到他们啃到一块硬骨头了。此时的北京城不再是土木堡,他们能在土木堡大发横财却注定要梦碎北京城。就这样于谦守住了北京城,成为“功固高于李纲,事更难于岳飞”的天赐英雄。

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此时石亨和徐有贞劝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当时在明英宗还不忍心杀于谦,说于谦是有大功劳的,但是石亨和徐有贞却说不杀于谦那就名不正言不顺,怎么服众。于是明英宗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不过在此于谦一直默默的看着他们。北京保卫战结束之后,于谦身为大明朝兵部尚书且身兼总督军务,大权在手,而且爪牙密布京城。明英宗等人的行动他完全可以插手,甚至可以说可以轻松镇压朱祁钰等人。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8)

但是于谦并没有这样做,于谦的儿子在夺门之变发生前问于谦怎么做,于谦平静的回答:“你怎么知道国家大事?这自有天命,不用你管。”夺门之变之后,于谦被捕,在审讯于谦的时候,于谦不做任何辩解,只说了一句话:“辩也死,不辩也死。”

于谦身处统治中枢,京城发生任何事情都会第一时间报到于谦的耳朵里,夺门之变于谦不知道吗?于谦他知道,但是他又能怎么样?派兵镇压朱祁镇吗?朱祁钰病重,危在旦夕,如果镇压朱祁镇的时候朱祁钰也死了,那么谁来当皇帝?帝位高悬而不决,怎么服众?此时的朱见深才多大?他能挑起梁子吗?明朝刚刚经历土木堡之变以及北京保卫战,大明还能经得起折腾吗?乱臣贼子会不会趁机谋朝篡位?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9)

为了权利顺利过渡,于谦他只有这样,任由朱祁镇等人发动夺门之变,任由朱祁镇清算他。朱祁镇也知道于谦对大明有功,但是那又怎么样?于谦趁太子年幼另立新君,如果之后再发生这样的事,那么别人在另立新君怎么办?你能保证所有人都像于谦这样吗?不能保证,所以于谦必须死。要想权利顺利过渡到皇帝手里,要想大明朝安安稳稳,于谦只有死。正如明朝学者屠隆的叹息:“公(于谦)盖可以无死,而顾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最后于谦含冤而死,昔日的王直和陈循却保全了性命,王直甚至还复出了。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于谦了,南明的张煌言直言:“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史》评价于谦:忠义心烈,与日月争光。这就是于谦,这就是那位匡扶朝纲的于谦。于谦用他的一声践行了《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10)

谈迁《国榷》: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明朝学者屠隆: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公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明·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于冕)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参考资料: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谈迁《国榷》

《明史》(卷170)

明·李贤《天顺日录》

于谦 力挽狂澜(中兴之臣于谦挽狂澜于既倒)(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