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元宵文化魅力(在诗意丰沛的闹元宵)(1)

感受元宵文化魅力(在诗意丰沛的闹元宵)(2)

南宋 李嵩 · 观灯图

南宋李嵩《观灯图》中,画家绘出了元宵节期间的花灯:两名童子一提兔儿灯,一提瓜形灯,旁边的桌子上还放着一只走马灯。

元宵节,古称“上元佳节”,自大唐盛世以来,就是华夏民族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中国是一个诗个过度,在这样一个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载浪漫传统文化的日子里,历朝历代的诗人们不仅用自己的笔触勾勒了元宵佳节各种习俗的美好,更寄寓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当代人滋养文化自信也大有裨益。

“除夕的火,元宵的灯”。赏花灯、玩花灯,是元宵节一项重要的习俗,诗人们在这样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的时节自然不甘寂寞,他们为此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关于花灯的诗歌,读之令人口舌生津、韵味无穷。

无论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的磅礴气势,还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热闹情景;无论是唐朝诗人苏味道的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盛况描绘,还是明代才子唐伯虎的“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朴素哲理……都为我们呈现了赏花灯的繁荣、盛大的景象,都放大了元宵节的雅趣和雅致,彰显了元宵传统佳节丰富内涵。

元宵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这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因为在封建时代,平常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只有到了这一天,才可以出来展现自己,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

宋代欧阳修在《生查子》写到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情侣元宵约会的情景。想想,在万人空巷,人头攒动,未婚女性借着赏花灯之机,为自己物色对象,然后一对钟情的人儿约定今生,是一副何等浪漫而静谧的场景。也许这一首好词中书写的爱情故事,你读了一辈子也忘不掉。辛弃疾词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谓是元宵节诗词中的千古绝句,不知感动了多少心怀爱意的年轻人……

“卖汤圆卖汤圆/小小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甜又满/合家团圆来一碗……”汤圆就是元宵,元宵自然是元宵节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别看一枚小小的元宵,不仅被美食者赋予了多种做法,而且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元宵节一道道优美的风景。因汤圆寄托着团圆之意,因此元宵在游子们的心中更代表着一种浓浓的乡愁情绪。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这是南宋姜夔笔下对元宵的描写。诗中前两句写出了元宵节才子佳人争相看花灯的热闹,后两句把视角转到在路边苦苦叫卖汤圆的底层劳动人民。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写到:“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则描绘了正月十五人家做元宵、卖元宵的情景,陈香四溢的桂花与“长寿果”胡桃做元宵馅儿,既相得益彰,又美好吉祥……

“元宵圆,香甜甜”,在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游子眼里却是对父母家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期盼。现代作家◎洛水的一篇文章中曾见到这样的诗句“元宵是泊在‘扁食’里的年,元宵是年转身的乡愁”,简直把元宵的乡愁意描写的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吧。

“闹”是元宵节日的文化之“核”—— 敲锣打鼓、舞龙舞狮也是我国各地的“闹”元宵的规定动作,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我国在唐代元宵节就有了舞狮子的习俗了……

元宵节,千百年来一直盎然、丰沛的诗意中流淌,而诗化的元宵节也映射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又是一年元宵节,“火树银花不夜天”,愿元宵诗篇继续为元宵节增添了无限光彩和浪漫,构成我们饶有雅趣的特色中国年!(樊树林)

编辑:qui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