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河诗歌是滦河这块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因为滦河流域的地貌、水文、生物、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民族构成、文化积淀等人文地理环境丰富多样,也使得滦河诗歌丰富多彩。滦河素有“头摆口外汲清泉,尾荡渤海洗盐滩”之称,正是这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才使得滦河诗歌成为一个多层面、复合体的文化合成,呈现出一种豪放刚健、优美柔和相融合的色彩斑斓的美学色彩。滦河诗人也形成了一个具有共性气质、生活经验的群体。这个诗群体以题材多样、形式新颖、阵容强大载誉历史,而享誉全国,甚至名播海外。尤其是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滦河诗人在创作上实现了整体的突围和超越,审美个性普遍觉醒,主体精神迅速确立,艺术视界大大拓宽,显示出了强劲的创作态势。在刚健自强、开拓进取这个滦河文化核心精神的统摄下形成了雄浑豪放、明丽质朴的创作风格和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既有燕赵慷慨悲凉之遗风,又有昂扬刚劲之新质,也使得滦河诗歌成为一个既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又透射着人类美好灵性的地域文学形态。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全二十八册(杨立元)(1)

滦河流域风景如画,如一条美丽的画廊绵延不绝,美不胜收。滦河诗歌也有如滦河风光一样多姿多彩,引人入胜。滦河诗歌的审美特征与滦河地域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滦河所流经的每一个区域内的诗歌都别具特色,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地域诗歌群体特点。

所谓地域诗歌群体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因独特的地缘关系自然而然结合成的某些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语言习惯、道德风俗、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等文化层面上或隐或显地呈现出来的某种相近和趋同性的诗人集群。一个地域诗歌群体的成长得力于多种条件,或者说是多种因素的聚合。滦河诗群的形成得力于滦河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环境,并呈现出了一种深邃厚重、自然质朴的诗学特征。

在滦河源头一带,山清水秀,树木丰茂,草地开阔,云白天蓝,鸟语花香,牛羊肥壮,生态优美。早在新石器时代,滦河的儿女们便沿着这条游动的生命线繁衍生息,进行着伟大的进化和美化。滦河源头的闪电河容纳了潺潺细水,渐成流势,越山林、过湖泊、穿沽源、绕蓝旗、经多伦,迤逦前行,曲致如带,滋润着坝上草原。这里的草原从南向北又向东弯弯曲曲、绵绵延延三四百里,如一道闪电飘逸在绿草茵茵、繁花似锦的金莲川大草原上。金莲川之名得自金莲花。在元人诗歌中多次出现赞美金莲花的诗句。如虞集的“金莲疑可致,紫菊若为妍”,涂颖的“海风吹雨度龙沙,满眼金莲紫菊花”,许有壬的“金莲紫菊带烟铺,画出龙冈万世图”。因而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也诞生了金莲川诗歌。如元代诗人陈孚在《咏金莲川》中曾这样歌咏美丽的金莲川:“茫茫金莲川/日映山色赭/天如碧油幢/万里罩平野/野中何所有/深草卧羊马/昔日建离宫/今存但古瓦/秋风吹白波/犹似哀泪洒/村女采金莲/芳香红满把。”诗人用多彩的笔触描绘了金莲川瑰丽的景色,似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极富优美之态,令人沉醉。在元代时,这里还出现过一个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金莲川文人集团”。在这个集团中有很多汉族诗人,主要有刘秉忠、元好问、郝经、许衡、商挺等人。刘秉忠与商挺共开了元散曲中联章体写景组曲的先河,影响较大,此后效仿者无数。这个文人集团除了所选题材相同或相似之外,在创作风格上多呈现出阳刚豪放之气。这在郝经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笔意纵横,豪放慷慨,诗风近似李白。清代人评元诗曾这样评说:“元诗多轻扬,近太白。”元诗整体的这种“近太白”的风格,也正是以郝经为代表的金莲川文人奠定的。刘秉忠的诗也多有豪迈之诗句:“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许衡的一些写景诗也很有气魄:“大山如蹲龙,小山如踞虎。烟岚郁苍翠,远近互吞吐。”这些人以前均为宋末诗人,但宋末诗歌的特点是阴柔,即优美,而在元初阳刚之气便开始回升。可以说,金莲川文人的诗风就是从阴柔走向壮美的。他们开了元代刚健豪迈诗风的先河,为蒙元诗歌创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后,滦河诗歌以优美和壮美两种诗风而享誉文坛。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全二十八册(杨立元)(2)

久负盛名的元上都遗址就在闪电河(滦河上游)北岸的冲积平地中,位于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以东18公里处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因地处滦河北岸,元上都又有滦京之称。其地北依龙岗,南临滦河,山川雄固,风景优美。在王恽的《中堂事记》有这样的记载:“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盐,百货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每当夏秋季节,闪电河水涓涓流淌,金莲花遍野盛开,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元代诗人萨都剌在《上京即事五首》对此就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的生动描写。当时,元上都是仅次于元大都(今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皇室贵裔宴乐休憩之所。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来上都,9月秋凉返回大都(北京),皇帝在上都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上都作为元夏都,既是一座比大都更加民族化的都市,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这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平等、多元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样使得它成为一座国际性大都会。早在13世纪,它的名字以及气势恢宏、装饰华美的建筑群,就与巴黎、罗马等大都市闻名于世,在欧亚大陆上享有很大影响,被称为“世界的心脏”。1275年,马可·波罗随其做生意的父亲、叔叔由意大利前来,在上都宫殿里觐见了忽必烈皇帝。之后,他在这里度过了16年,回国后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使得元上都享誉世界。书中写元上都“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虫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较为细密地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等豪华陈设和东方礼节。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科勒律治的《忽必烈汗》诗篇也曾向世界描绘了元帝国首都的富饶景象。诗中写道:“忽必烈汗在上都,敕令修建一座,堂皇的离宫别苑。附近的神圣之河阿尔甫,水流急湍,流经峡谷千千万,注入不见天日的深渊……”“安乐的宫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动;这儿能听见和谐的音韵,来自那地泉和岩洞。”此诗飘洋过海,传遍世界,引发欧美贵族雅士对上都的无限向往而趋之若鹜。当时的元代统治者对各个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各民族的文人第一次从正面以积极的心态观察蒙古族从贵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与风俗,并在诗歌作品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时,在上都汇集了大批的文人学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曲。元曲的发展与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它的曲牌中,广泛蕴含着北方女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曲子,如《阿纳忽》《胡十八》《者剌古》《唐兀歹》《阿忽令》等。在上都元曲的诗人中以刘秉忠最为有名,在创作上颇有建树,并有《藏春散人集》传世,现存小令12首。除此,诗人如袁桷、胡助、杨允孚等也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尤其是杨允孚所写的《滦京杂咏》108首最为有名。元代著名诗人陈旅曾这样描绘滦河景象:“往年饮马滦河秋,滦水斜抱石城流。青城丈人来水上,揭谢苏王皆与游。顾予滥倚桥门席,日斜去坐鳌峯石。夜凉共饮明月尊,醉眠更听高楼笛。滦河九曲来溅溅,自我不见今三年。苏郎又扈屬车去,伫望弗及心茫然。龙门峡中雲气湿,山雨定洒高丽笠。别意遥怜柳色新,归心莫为鹃声急。不才未许收词垣,为我致意青城仙。”此诗极尽滦河之风光,也表述诗人饮酒赏滦河月色,醉眠更听高楼笛的情状。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穆尔的汉文诗也颇有些影响。俱往矣,昔日的元上都现在只剩下些断壁残垣了,宫殿也只有依稀的痕迹,但外城、内城、宫城粗犷的轮廓,鳞次栉比的宫殿基址,依稀可见的远处的烽火台依然是草原腹地深邃悠远、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仍给人留下无穷的遐想和慨叹。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全二十八册(杨立元)(3)

滦河经承德至潘家口,穿过燕山、长城,流经迁西、迁安、兴隆、宽城、卢龙、滦县一线,滋润着唐山、秦皇岛两地的土地山川。这一带长城逶迤、燕山巍峨,树茂林丰,因而产生了许多歌咏赞美燕山和长城的诗文,被历代传咏,成为滦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文的作者有的虽不是滦河流域的人,但也应提及。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塞上》的“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以及唐代诗人钱起的《卢龙塞行送韦掌记》中的“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咽鼓鼙,三军杀气凝旌旆”就生动地描绘了长城边关的壮阔雄伟以及卢龙要塞战事紧张的气氛。还有很多诗人、诗人描绘燕山、滦河壮丽景色。如唐代诗人李白《北风行》中的“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此诗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北风怒号、雪花纷飞的燕山风光(诗中的“轩辕台”就在如今的迁安市城里,上面建有雄伟的轩辕阁,已经成为迁安的胜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出使契丹过燕山时曾写下了《绝句二首》,分别描绘了燕山“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的山中景色和“日色映山才到地,雪花铺草不曾消”的北地气候。清代迁安人高顺贞在《峡谷龙影》中曾这样描绘滦河:“峡谷影蜿蜒,潜形阅古今。何不挟风云,与世作霖雨。”诗中描写滦河两岸山峰对峙,峡谷陡峭,滦河水如一条游龙蜿蜒潜形,阅尽古今世事。于是诗人质问滦河:为什么不挟持风云为人间降甘霖,造福两岸人民?再如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在《古北口四首》中描写了燕山主峰“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的景色。清康熙帝也在《出喜峰口过黄土岩》描绘了出喜峰口时所见到的“紫塞双崖出,丹梯百尺悬。草香遮细路,树老卧晴烟”燕山巍峨壮观、悬崖叠嶂、树木葱郁、野草茂密的景色。在许多古代诗歌中还赞颂了守城戍边的将士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戚将军赠宝剑歌》中赞颂戚继光为国戍边使得自己“芙蓉涩尽鱼鳞老”,但也换来“总为人间世渐平”的局面。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尤侗在《虎头石》中赞颂了飞将军李广当年“将军射虎阳山下,视之石也虎所化。至今石虎尚狰狞,当日将军何叱咤”叱咤风云、威震边关的英雄壮举。清代迁安诗人马恂的《长城歌》是一首近600字的七言长诗,诗人一反千百年来对秦皇劳民苦役众口一词的谴责,把长城看作伟大建筑和中国历史的载体加以评价和歌颂:“英雄举事必无穷,害在一时利万纪”,对秦和历代王朝修长城持肯定态度。在诗中,他还把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把长城看作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和中国历史的载体加以评价和歌颂:“唯见长城匹练纾,翠屏九曲叠云际。长城磊磊山峨峨,天下大同亿亿世”,这在古诗中还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了马恂的历史识度。在现当代也出现了许多赞美歌咏燕山、长城的诗文,这些诗人均为燕山子孙。如兴隆刘章、刘向东、刘福君的“燕山诗歌”,迁安碧青的“长城系列诗歌”、霍志国的“燕山诗歌”、徐春瑞的“燕山辞赋”,遵化韩布晖的“长城子民诗歌”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燕山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抗日将士、长城子民保卫长城、守护家园、抵抗外侮、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和家园意识,以及山乡人民淳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还有像高夫集、周祝国、孙黝、阿紫、杜保贤等人关于燕山、长城的诗歌也颇为引入注目。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全二十八册(杨立元)(4)

在滦河东岸的诗人,则构建了“山海诗歌”。因为这里山海壮丽、风景如画,历代有许多诗人描绘此处的壮美的景观。如前所述,这些诗人有的也不是本土诗人,但诗文流传久远、闻名遐迩。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进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东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可以说正是此诗开了“山海文学”的先河。如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也路过此地,眺望大海,写下了《春日望海》一诗:“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轴,疏派引天荒。仙气凝三岭,和风散八荒。拂晓云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云迷雁断行。……之罘思汉帝,碣石向始皇。霞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浩渺无边和风和日丽的壮美春景,后半部分则表现了唐太宗由眼前的大海想到了秦皇汉武曾临岛望海求仙以期长生不老的虚妄之念,表明自己东征以观沧海、绝不是为了求仙得道以保长生,而是要励精图治、以图大业,使得国家兴旺发达。此诗写得气魄雄伟、境界开阔。再如康熙在《登澄海楼观海》中写道:“危楼千尺压洪荒,骋目云海入渺茫。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杭。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这首诗是康熙东巡登山海关澄海楼时,面对大海苍茫、百川归一的壮观景色所抒发的感慨,表达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求实、务实的治国精神,而不能仿效汉武帝为求长命而寻觅神方的贪生之念。虽古往今来写山海文学的诗人不胜枚举,但写作主体还是这个地域的诗人。如当代诗人中的大解、宋作人、郑道远、高粱、辛泊平、赵永红、郑海波等人也都创作了大量充满山风海韵、地域灵光的作品。

滦河南流,渐趋平静,河面宽阔,清澈如镜,而后入海。迁安的清朝进士刘鸿儒在题《黄台寺》中这样描绘滦河南流的景象:“蜿蜒奔南溟,昼夜波光滟”。诗中描写滦河如一条游龙蜿蜒南下,昼夜不停,波光潋滟。清滦州知府游开智在《清风台》中这样描绘滦河下游的景色:“扁舟泛滦河,湛湛清见底。临流峙层台,影落清波里。凭高纵远望,今古长如此。双鹄翩翱翔,邈矣谁能及。感兹发遥吟,松壑涛声起。”诗人荡小舟于清流,登古台而纵目,赏滦河景色之美,发怀古之幽思。又见双鹄任情自由翱翔,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羡慕之情,遂有感而发,吟咏之声与涧壑的涛声融合在一起。在滦河流经的古滦州地界曾有岩山虎踞、滦水龙翔、偏凉虚阁、横井浮烟、围山泉瀑、天渠应侯、金泉渠月、龙溪地桥等美丽的滦州八景之说(一说为十景)。尤其是“偏凉虚阁”的胜景更是被人称道。“偏凉虚阁”之景在滦州古城北五里之处,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横山,横山东麓与滦河相交的断崖之上有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皇家行宫,名曰偏凉汀行宫,又名“小金銮”。偏凉汀行宫是清朝皇帝在滦河流域修建的众多行宫中最南端的一座,乾隆、嘉庆皇帝曾多次在此驻跸。偏凉汀行宫同承德避暑山庄一样,也是清朝皇帝避暑的圣地和临时行政中心,是清朝皇帝和臣僚去东北龙兴之地的重要落脚点,被许多文人墨客所歌咏。如明朝才子葛桂描写偏凉汀行宫美景的回文诗:“忘情共赏爱凉亭,境胜酣游醉复醒。簧弄鸟音清吐谷,网惊鱼闪翠摇萍。光生晓日迎高巘,浪滚香花落浅汀。长塞北通江水绿,晚阳斜掩半山青。”乾隆在偏凉汀休憩时也曾经写下了许多赞美滦州景色的诗句,如“清跸转辰斿,霜华画罕浮。初冬回帝里,千古此滦州。揽景目难给,题诗兴辄留。偏凉汀畔水,待我再凭流”。“滦水延环曲抱州,崇台百尺枕清流。乔松古籁佛衣落,快与前贤共唱酬”。在乾隆的这些御制诗中,足见其对滦州偏凉汀一带山水景色和气候特点深有感触,体验深刻。

在滦河的下游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块“风水宝地”,被人称为老呔地区。“老呔”是人们对在滦河下游过去的昌(昌黎)滦(滦县)乐(乐亭),现今的秦皇岛市的昌黎、唐山市的滦县、乐亭、滦南和曹妃甸区这个地缘文化圈中生活的人们的一种称谓。因为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们有着相近的生活习俗和习性,尤其是其语言具有如吟似唱的韵味,悠长而婉转的腔调,即呔腔呔韵,所以人们被称为“老呔”。老呔地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老呔文化,如享誉全国的“冀东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和昌黎的“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就是老呔文化的典型代表。乐亭大鼓清亮悠长的韵味,醉人的老呔影(皮影)绵长淳厚的唱腔,大口落子(评剧)优美动听的格调一直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得滦河下游充满了美的韵律和声响。由于这里地灵人杰、文脉繁盛、文蕴深厚,因而也就产生了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老呔诗歌。老呔诗歌的形成和发展得力于老呔地区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以致形成了简洁明快、委婉清亮的创作风格,成为一个有较大影响的诗人群体。在清末和近现代中,这个群体就先后出现了京东名士史梦兰,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在当代诗人中,有夏玉祥、马砚田、朱永远、张浩洪、孟昭民、卢品贤、孙武勋、吴述东、孙梦成、唐小米、郑春雷、刘云芳等人。

在滦河西岸的唐山过去曾是滦州的管辖地,后因开滦煤矿的开凿而闻名遐迩。唐山素有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和中国北方瓷都的美誉,曾经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煤矿、第一条标准规矩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山在成为城市之前,亦是山(大城山)水(陡河)相依、景色优美之地。此地树木蓊郁,水草丰茂,清泉流淌。清代乾隆年间的滦州举人卓金殿在游唐山时曾写下了《游唐山》一诗。诗中写道:“孤峰秀耸陡河边,松带虬形柳带烟。红透夕阳横石壁,翠莲芳草泄山泉。将军古墓谁瞻拜?妃子遗踪共话传。只有夕阳旗鼓闹,村村赛祷圣神前。”此诗先写唐山的自然景观,宛如一幅风景画:大城山孤峰耸立在曲折如带的陡河岸边,山上青松枝杈盘旋,河边垂柳成行,掩映在夕烟中。夕阳照在平滑如镜的石壁上,山泉从翠莲芳草间潺潺流泻,宛如一幅风景画;后写唐山的社会景观:人们缅怀为国捐躯的人,来瞻拜将军古墓,共同传诵唐妃在此活动的踪迹。为了祈福消灾,逢年过节,村村鼓乐喧天、祷拜圣神保佑赐福。陡河古代又称唐溪,清初丰润人曹钊在《唐溪杂谈》中这样描绘陡河景象:“信有桃源路,微茫径可通。鸟巢芦荻雨,人坐藕花风。踪迹烽烟外,生涯云水中。柴门系小艇,晒网夕阳中”。此诗写出了陡河桃花源一般的仙境:岸边的芦荻密密层层,鸟儿在此做巢避雨,人闲坐在岸边,清风送来荷香,沁人心脾。靠打渔为生的渔人在柴门系着小船,在夕阳中晾晒渔网。可以说这两首诗是陡河一带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人们和谐生活现象的生动反映。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全二十八册(杨立元)(5)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涌现了张学梦、刘晓滨、田歌、方明、董桂伶、刘静远、施文亚、老剑、袁风遥、卢品贤、徐国强、东篱、郑子森、董秀珊、郝立轩、刘长明、秋子、张恩浩、雷士奇、刘国强、吴红星、锦绣、刘中环、马广乐等优秀诗人。他们的诗歌充分彰显了唐山这座现代大工业城市迅猛发展的勃勃生机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再现了唐山人民锲而不舍、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尤其是他们所写的大地震诗歌使唐山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精神得到了高扬和拓展,唐山人的美好天性得到了彰显和深化,把感恩和博爱的精神托举到了人类生命意义的高度,其中一些人(如张学梦)被写进了文学史,并形成了一个强势的地域诗歌群体,引起较大的反响。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全二十八册(杨立元)(6)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全二十八册(杨立元)(7)

作者简介: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二级),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创作动机论》《滦河作家论》等专著23部。出版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家乡戏》《姥姥门口唱大戏》《纪念与怀念》。作品获中国文联第一届、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第七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十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二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