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公益卡片,送乡村儿童一本好书!

六和公益“安的种子”讲师计划是由六和公益定制,一阅书院专业支持,并由双方共同实施的旨在促进六和公益项目区儿童阅读教师阶梯式成长的项目。该项目是针对六和公益全国阅读项目区遴选出的优秀儿童阅读种子教师所进行的一个全面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项目,目前有30位学员老师参与了项目学习。

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过程(安的种子教育叙事祝玲玲)(1)

两年的时间里,在一阅书院的专业支持下,通过每日诵读点评、社群共读指导、随机指导、网络教研、实地指导、磨课与叙事指导、论文写作指导、月夜琐话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支持30名安的种子学员的专业发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阅读课堂。

那个秋日的早晨,鸟儿在枝头欢唱,阳光很好,我带着班上的孩子们有序走进多媒体教室,安顿、落座。这节课是为我们宿松县小学校长联谊会准备的,校长亲自带队,全校语文老师参与,有种大军压境之感。但是,孩子们经常跟着我上公开课,已经习以为常。我微笑着用眼神扫过每一个孩子,他们也报以我微笑,我们就这样走进故事里。

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过程(安的种子教育叙事祝玲玲)(2)

作者: 托摩脱·蒿根

译者: 裴胜利

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总有一天会长大》是挪威"安徒生奖"得主托摩脱·蒿根的代表力作。故事的主人公约根是一个瘦弱又胆小的男孩子,他喜欢洋娃娃,害怕探险,并在别人的嘲弄中长大。一个夏天,约根迎来了他的好朋友玛丽,在玛丽的感染下,约根慢慢解放了内心的束缚与胆怯,终于与玛丽一起攀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岩石。全书充满了成长的力量与成长过程中的苦恼与喜悦,能给孩子们莫大的鼓舞,这也是我选择将这个故事带给孩子们的初衷。

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过程(安的种子教育叙事祝玲玲)(3)

上课伊始,我出示封面上的图片和一张老奶奶给约根糖果的图片来激发孩子们读故事的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图像思维明显强于语言思维,让他们观察图片,不仅能对故事的主人公约根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也是进入故事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约根是个有点忧郁的小男孩。快嘴快舌的吕不凡突然喊起来“老师,这个约根怎么有点怪怪的?反正,凭直觉,我觉得他是个有点奇怪的男孩。”这是个非常好的契机,“那你想知道约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我顺势讲述一至三节的内容。这三节内容,可以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们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约根的形象。

我清了清嗓子,微笑着说:“孩子们,让我们来了解了解约根吧。老师要讲故事啦!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哈默比的小村庄,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不少小孩。约根这个小男孩,个子比同龄人矮小,长相也有些怪异,嘴巴是歪的,一对大大的招风耳,棕色的卷发。可怜的约根因此总是被强壮的马丁嘲笑甚至欺负,其他同龄的孩子也奚落他,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小村庄的老奶奶们疼惜他,每次见到约根总是会给些糖果或者巧克力,可是,这给约根带来的不是幸运而是小伙伴们的妒忌,以及因为妒忌而引发的取笑和疏远。这让约根越来越忧郁,也越来越自卑,幸运的是,约根有个一直爱他、鼓励他的妈妈。约根不仅长相怪异,还是个行为怪异的孩子:他会在夏天里仍然穿着长长的、厚厚的毛衣,用手绢绑在膝盖上,拼命掩盖自己瘦弱的腿和胳膊。他不愿意其他人看到他没有肉的身体和尖尖的胳膊肘,尤其是马丁。”在图画与讲述相结合的方式里,孩子们对约根有了粗浅的认识,也产生了阅读期待。

教室里静极了,孩子们屏息凝神,生怕漏掉了哪个环节。就连平时上课老爱走神的石浩这会儿眼神里满是光彩,不爱读课外书的星桐,像是在做一个美丽的梦,脸上漾着笑意,班上最难管的徐泽羽也听得入了迷,小眼睛跟着我的身影转动……我知道,这是故事的魔力,每个孩子都长着一对爱听故事的耳朵。

通过观察图片与故事讲述,孩子们对约根有了粗浅的认识,也产生了阅读期待。他们一定想知道马丁是谁?马丁与约根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马丁是什么样的孩子呢?”果然,我语音未落,朱文昊早就按耐不住了,“噌”地站起来,“他一定经常欺负约根,是个不友善的孩子,而且,我猜,他应该是所有孩子中最厉害的一个。要不然约根不会最不愿意见到马丁了。”分析得有理有据,但是,我并没有立即肯定,“真是这样吗?别急,我们继续听故事!”此处,我留下一个小小的悬念,吊起孩子们的胃口。

孩子嘛,好奇心就是强烈,尤其是当他们进入了角色,有了自己的想法,肯定急切地想知道真相。这时,我配乐朗读第4节——《硬币》。这一节将马丁的蛮横无理、大孩子的优越感和约根的愤怒、无可奈何刻画得淋漓尽致。约根的爸爸给他一枚硬币,约根得到硬币,开心极了,心里作了无数的盘算,最终决定拿着硬币去买糖果。路途中,却将硬币弄丢了。回来找硬币的约根,偏偏遇到了马丁。马丁用欺骗的手段占有了那枚硬币,并丢下一句“傻瓜蛋”扬长而去!约根虽然愤怒,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哭泣,只能在内心里咬牙切齿地想要揍马丁一顿,只能在心里高呼“不公平”!

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过程(安的种子教育叙事祝玲玲)(4)

声音是语言真正的生命力。岳老师在给我磨课时说,老师可以帮助孩子们通过声音建立文学与意义之间的联系,消除文字的艰涩,撩开意义的面纱。在课堂上,我通过声调、语气和角色的变换,演绎马丁的蛮横、约根的愤怒与无可奈何。

读完故事之后,我让孩子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马丁做了什么?并让孩子们从中分析马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这样的简单地提取信息的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不难。他们很快就分析出马丁是个蛮横无理的孩子。

接着,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本章对约根的心情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请找出能体现约根心情的句段,分析约根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整本书教学中,话题的设计紧扣文本特点,能帮助孩子们找到阅读的路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硬币》章节里,特别注重对人物心情的刻画,所以,我设计了分析人物心情的话题。

讨论环节,小个子高云飞很有感触地说:我从“如果他岁数像马丁那么大,身体再强壮一点儿就好了。这样的话,他就会抽马丁几个耳光,叫他别再这么神气活现……马丁是整个哈默比最强壮的男孩,而他同马丁根本就没法比。”可以看出约根非常气愤,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强壮,能够痛击马丁,他心里非常不服气啊!”说到这里,这娃都脸红脖子粗了,估计平时也受过这样的委屈。我走过去,用力地握住他的手,我希望能给他一些安慰。

一旁的张方毅高高地举起了手,“我从‘约根真希望自己能早一点儿长大,早一点儿变得强壮,可以揍每一个人。他真希望自己能认字,能对这个讨厌的马丁说:‘你是个骗子!’’中,感觉到约根非常愤怒,渴望自己能快点长大,能够对欺负他的马丁说不!

稳重的博涵不淡定了,人物分析,是他最喜欢做的事。他双手举过头顶,方毅刚坐下,他就拿起手边的麦克风,“这种事简直就不该发生。大孩子应该对小孩子谦让才是。为什么小孩子就不能不受大孩子的欺负而自由自在地活动呢?这些事为什么没人管?”说明约根愤愤不平,渴望公平、渴望大孩子能善待小孩子,更说明约根渴望长大。我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

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刘响,也举起了手,老师,我从“想到这里,他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他对发生的事无能为力。他觉得,泪水已布满了脸颊,已经淌到了脖子里。”体会到约根的无可奈何。

分析能力很强的朱文昊歪着头,“老师,在这一节里,我发现约根哭了好多次,哭是弱者的表现。面对强大的马丁,约根确实无可奈何。他怎么不去告诉爸爸妈妈呢?”“是的,遇到被欺凌的情况,我们是得求助。”我及时地肯定他的观点,也是给班上的孩子进行一次安全教育。

班长举起手,热切地望着我。“老师,您刚才的问题是约根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认为约根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他非常害怕马丁,面对马丁的欺负,他只能无可奈何,只能在内心发泄愤怒。从这些语段的描写中,我觉得约根的心情是害怕,无奈与愤怒交织在一起。这个马丁实在太可恶了!”班长说话,语气铿锵,一身正气!语毕,孩子们自发地鼓起掌来。

我知道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相当透彻,再抛出“从约根的心情变化中,你读出了什么?”的问题。

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喊“渴望快点长大”!

孩子在分析问题时,能紧扣文本,联系生活,这是读书必须的素养与能力。

在解读这一节时,虽然孩子们的表现很出色,但是,如果我在读故事的时候,能够用上预测的策略,那就能更好地让孩子们进入故事里。比如在读到“马丁脾气暴躁得很,他又要找麻烦了”,让孩子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在读到“那么,上面有你的名字吗?”让学生预测,马丁会用哪些理由来夺取这枚硬币呢?在一次次的预测中,学生能将生活经历渗透进文本,代入感强,共鸣也更强。而且也不会让听者觉得在开课时,似乎只有我在讲述故事和朗读故事了。

通过《硬币》这一节,我带着孩子们认识了故事中的第二个重要人物马丁。

接下来,我将故事中的第三个重要人物玛丽亚带给孩子们。首先,我出示玛丽亚第一次出场的文段,通过指名读,配上动作读,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小姑娘泼辣的性格特征。然后,再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一切都和去年夏天一样》。在学生默读故事之前,我抛出问题“一切真的和去年夏天一样吗?”

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过程(安的种子教育叙事祝玲玲)(5)

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过程(安的种子教育叙事祝玲玲)(6)

从矛盾入手,更能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孩子们一个个时而蹙眉,时而咧嘴笑,时而抓抓脑袋,时而叹息,安静中也蕴藏着热闹啊!这认真读书的场景不就是“枝头春意闹”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玛丽亚长大了,岩洞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变小了;玛丽亚爬上了去年夏天没有爬上的白桦树。爱思考的鸿岳说约根不再愿意待在岩洞,他感到寒冷、压抑、没有安全感,害怕被嘲笑,说明约根的心理在发生着变化,他认为这种变化与约根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孩子们能透过文本看到实质,确实难能可贵,平时在语文课上的阅读能力在此时得到了迁移和运用。这种感觉棒极了!

我继续发问:面对玛丽亚的变化,你读出了约根怎样的心理?

孩子们叽叽喳喳,陆续有小手举起来。有的说:“约根轻轻地叹了口气,没有让玛丽亚听见。他不由得有点儿担忧了:这个夏天也许不会像他原来所期望的那么美好了。说明约根心里开始害怕这个夏天会发生变化。”有的说:“这一路上约根没有吭声,他露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说明他非常担心玛丽亚长大了,会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他,欺负他。”深沉的朱梓珩蹦出一句“约根太可怜了!”教室里突然静了下来,有的涨红了脸,有的低着头,有的双手不住地搓着,我想,这个问题也值得他们深思。在生活中,面对强大者或者弱小者,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孩子们,读到这里,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我适时打破这沉默。

“这个夏天真的会不美好吗?”刘佳非常沮丧。

“约根会长大吗?会爬上高大的白桦树吗?”郑炎眼里写满了焦急。

“马丁还会欺负约根吗?”乖孩子齐彤更着急了。

……

“孩子们,你们心里一定有很多很多问题,那就去读书吧。”

台下,我的老师——一直给我指导和帮助的老校长,微笑着向我示意,我知道这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孩子们的认可。

回观这节课,我认为任何一节课的呈现,都应从儿童出发——在课堂上,我遵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整本书编排的特点。从整本书编排来看,它安排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一个出场,首先是约根,然后是马丁、玛丽亚。这种渐进式的结构模式,符合儿童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既然作者有意让读者有序地认识故事中的人物,我在教学中就遵从这种编排,让孩子们逐步认识这些人物。在教学策略上,我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图像入手,走近人物。再通过讲述、朗读、默读多种教学方式,让孩子初步感知故事人物形象,着力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思考、交流,让思维拔节,让情感共鸣,让阅读期待产生。

每一次的课堂,既是对孩子的唤醒,也是对自己的唤醒!她让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孩子需要的,就是我们需要的!

每一次的历练,既是对孩子的展示,也是对自己的发现!她让我更清楚地知道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播本领,而在于唤醒学生的认知与探求欲。

虽然这节课,未臻完美,但,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处于尝试阶段的我而言,是挑战,也是成长的阶梯!

我坚定地相信:眼里有光彩,心里有儿童,我们总有一天会长大!

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过程(安的种子教育叙事祝玲玲)(7)

祝玲玲

六和公益“安的种子”讲师计划学员,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城关小学语文老师,宿松县校园阅读技能培训团队成员,宿松县中小学责任督学,安徽省中小学图书馆榜样人物,阅读爱好者。

注:本文为祝玲玲老师在六和公益第三期“安的种子”讲师计划“教育叙事”活动中的分享,已取得授权。

——END——

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过程(安的种子教育叙事祝玲玲)(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