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1)

元末明初,是指至正11年(1351年)徐寿辉和陈友谅占领江西后到洪武御窑厂建立之前的一段时期。这时期虽然是无政府状态,但却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使景德镇的制瓷工业迎来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2)

从历史看元朝最强盛的时期景德镇并没有生产出精美的瓷器,但正是这个阶段却烧造出代表元朝最高水平的元青花和完美的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3)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4)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5)

景德镇考古中就发现了一座元代龙窑及元青花和釉里红残瓷,事实也证明了景德镇湖田窑在元代就已经掌握了高难度的釉里红瓷器的烧造技术,釉里红的生产同元青花一样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6)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7)

釉里红是以氧化铜为呈色剂,但要想烧制出美丽的红色,除掌握好氧化铜的配比外,还要控制好窑温和窑内的还原气氛,因铜离子的变价反应对于温度和还原气氛非常敏感,否则便功亏一篑。所以历朝历代烧制釉里红瓷器的成品率都很低,产量也稀少。据史料记载和传世品看,明代宣德以后景德镇釉里红瓷器已停烧,直到康熙才又开始烧制。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8)

康熙海水江崖龙纹釉里红大缸

清代是利用两层匣煅烧法,即在里匣内开气孔,外匣封闭,在两匣中间装碳,这样碳在缺氧时燃烧产生CO进入里匣使其还原相当充分,釉里红的红色也相当成功。因此,因为工艺的发展,我们能看到清三代时期,笔触细腻,线条工整的釉里红精品。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9)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10)

雍正釉里红云海九龙杯

陶瓷的颜色釉是利用各种金属元素的粒子或化合物作为着色剂来呈色的。我国古代的陶瓷常用的着色剂的金属元素有铜、铁、锰、钴、金等。它们的呈色情况如下:铜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绿色和蓝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红色;铁在氧化气氛中呈现赤、黄、褐和茶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青、黑色(含量高时);钴在氧化气氛中呈现蓝黑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蓝、淡红色;锰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灰紫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灰褐色;金在氧化气氛中呈现蔷薇色或紫红色,在还原气氛中呈现蔷薇色。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11)

古代的氧化铜为黑色粉体,景德镇的传统制作方法是采用紫铜,放在高温中煅烧使其表面氧化,将表面的黑色氧化铜薄层取下,粉碎研磨加工成细粉,古代被称之为“铜花”。将氧化铜配合一些石灰石及含石英、碱金属的原料混合为呈色剂。当窑内局部气流、温度、浓度有所波动时,就会对某些敏感的变价金属元素(如铁、铜等)的氧化物产生影响,使釉面呈现不同的色调。

含有Cu2+(蓝色)、CuO(黑色)、Cu+(无色)、Cu2O(红色)、及Cu等多种颜色,我们所要的红色是还原成氧化亚铜而不是完全还原成为铜。

釉里红的瓷器特征(釉里红的呈色原理)(12)

还原火的理论以及反应方程式也比较简单,即在高温下利用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一氧化碳(CO),使陶瓷原料中的氧化物还原。在高温时一氧化碳及碳是活跃的,烧窑时利用闸门的开合产生出未完全燃烧的一氧化碳,从而促进对瓷釉的还原反应。瓷釉中的金属氧化物如硅、铝、钙、钡、钾等是稳定的成份,特别是氧化铝、二氧化硅在此时几乎不被还原。

在还原气氛中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能使生成的氧化亚铜具有流动性并深入胎骨,而没有反应和亚反应状态的氧化铜呈原色小块状下沉,因氧化亚铜的熔点是1235℃,氧化铜的熔点是1326℃,加之铁的存在,这就形成有黑有绿有褐黄的原因。笔道轻细的地方根据化学反应动平衡原理,氧化铜转换为氧化亚铜少而必然出现烧飞的现象。而且有还原反应的地方就有生成的CO2气体,使笔道处釉面的气泡比汽化的气泡要大的原因。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