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人生中十六件乐事(苏轼十年寒窗)(1)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苏轼兄弟十年寒窗苦读,最终就是为了要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宋代科举考试图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十八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这对于父子三人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父亲苦心孤诣的教育会是什么效果?两个儿子的十载寒窗能否取得相应的回报?面对人生路途中的第一次重要挑战,苏轼兄弟会有怎样的表现?

这样,考官手里的试卷,看不到作者的姓名,更无法辨认考生的笔迹,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公平公正,这对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那么苏轼这篇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是否能够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呢?

这一天,此次科举的主考官,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当代文坛宗主欧阳修,读到一份答卷,这篇文章见解独到深刻,文字质朴自然,笔力稳健通达,隐隐传递出一股大家的风采。

欧阳修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本来决定将它列为第一名,可是转念又一想,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之好,作者会不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也就是后来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呢?

可是如果将曾巩列为第一名,自己的行为不是循私舞弊吗?为了维护考试的公正,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

发榜之后,欧阳修才发现曾巩并不是第二名,他读到的这篇好文章根本就不是曾巩写的!

欧阳修只知道他的学生曾巩的文章天下第一,哪里知道,有个来自眉山的小伙子文章更为出众,其文章才是天下第一,此人姓苏名轼字子瞻!

这份答卷是苏轼的。要想得第一名,当然必须文章写得好,而苏轼却因为文章写得太好了,只获得了礼部考试的第二名。

进入考试的第三步,由皇帝宋仁宗亲自主持殿试,苏轼兄弟与其他三百八十多位举子都顺利通过,成为同科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辙才十九岁。

苏轼人生中十六件乐事(苏轼十年寒窗)(2)

按照古人的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五十岁中进士都不算老,苏轼兄弟俩真是名副其实的少年成名啊!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我们不禁要问,苏轼在这篇颇有点传奇色彩的文章里头到底写了些什么?主考官欧阳修为什么对它那么青睐?围绕这篇文章,欧阳修与苏轼这对师生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欧阳修这次虽然认对了好文章,却点错了好名次,而且眼下他还有点儿纳闷,原来对于苏轼这篇杰出的文章,老先生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开。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意思是:上古尧帝的时代,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个罪犯死刑,尧帝三次赦免他。因此天下人都惧怕皋陶执法之严厉,而乐见尧帝用刑之宽仁。

熟悉古代历史的人都知道,皋陶本是舜帝任用的法官,后来曾被大禹举荐为继承人,怎么在苏轼的笔下成了尧帝的执法官呢?

一次,欧阳修就问苏轼:"你文中所用的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苏轼顺口答道:"在《三国志》孔融的故事里。"

苏轼走后,欧阳修将《三国志》中有关孔融的部分细细读了一遍,却没有发现这个典故,他更加纳闷了,第二次见到苏轼,就又问这个问题。

苏轼这才老老实实地交代说:"这是我想当然编造出来的!当年曹操灭掉袁绍之后,将袁绍漂亮的儿媳妇赏赐给自己的儿子。

苏轼人生中十六件乐事(苏轼十年寒窗)(3)

孔融对此不满,说:当年武王伐纣,就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忙问此事的典故出自哪里?孔融说:想当然罢了,今天能发生这样的荒唐事,古代肯定也有。

我想,尧帝为人宽厚,司法官非常严格,想当然,自然会发生这样的事吧。"(事载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如果换在今天,您的学生这样回答,您会有什么表现?我想大部分人都会眉头一皱,训斥他不学无术,态度不严谨,用猜想代替证据。

而欧阳修的表现又如何呢?欧阳修一听苏轼如此回答,非常欣赏。后来他多次对别人谈及此事,说:"苏轼这个人真是善于读书,善于运用知识,以后写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语载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他还高兴地说:"读苏轼的文章,真是感觉后生可畏,身上不禁直冒汗,真是太令人高兴了!我要避开一条路,好让他出人头地!"(语载欧阳修《与梅圣俞》)

又对自己的儿子说:"再过三十年后,不会再有人提到我的名字。"(语载宋·李廌《曲洧旧闻》)

想想看吧,以欧阳修在当时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文坛领袖的身份,他这样高度地评价苏轼,苏轼又怎能不名满天下呢?

就连数百年之后的我们,也不禁为欧阳修宽广的胸怀、过人的见识和奖掖后进的热忱而深深感动!

苏洵虽然没有参加科举,但是他的文章也得到当时文坛的高度评价。欧阳修这样形容他们父子三人在当时的影响:"他们父子三人在京师游学,我将苏洵的文章献给朝廷。

朝野公卿士大夫争相传阅。苏轼、苏辙都考中进士高第,也以文学著称于世。眉山是个距离京城西南数千里之遥的小地方,而苏氏父子一日之内就名动京师,文章传遍天下,后生学者争相仿效学习。"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康震)

苏轼人生中十六件乐事(苏轼十年寒窗)(4)

苏轼人生中十六件乐事(苏轼十年寒窗)(5)

苏轼人生中十六件乐事(苏轼十年寒窗)(6)

★聚集古今中外苏家资讯★

★关注苏姓文化热点动态★

敬请订阅《今日头条·蘇姓經緯》:http、//toutiao.com/m6027138439/ 欲知更多苏家资讯,再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蘇姓經緯》(sxjw88)!

【声明】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