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杜甫惜时诗句?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杜甫惜时诗句(生不逢时的诗圣-杜甫)

杜甫惜时诗句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十九岁时,杜甫便开始漫游吴越、齐赵、梁、宋等全国各地。.

二十四岁那年,为描写泰山宏伟磅礴景象,抒发自己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抱负。写下了《望岳》这首著名诗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十二岁时,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44岁)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四年后的秋天又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初到长安的杜甫便创作了《饮中八仙歌》这首诗。诗中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一句,就是描写李白的。

三十八岁(750年)那年,杜甫因献三《大礼赋》,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但主试者为奸臣李林甫,四年后,杜甫才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这时的杜甫已年过四十,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陕西省渭南市)省家,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悲痛过后,杜甫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世人皆知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出自此诗。

四十三岁那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fu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只身北上,投奔灵武(宁夏灵武县),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一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回到长安的杜甫看到满目沧桑的景象。写下《春望》这首诗来表达出他此刻的心情。

春望(写于至德二年75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痛心疾首的杜甫还积极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写下了《灭残冠形势图状》。同时他也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写下了《试进士策问五首》。

《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一文,不仅反映了杜甫“位卑未敢忘国忧”的赤子之心,也清晰地展现出老杜的战略眼光与应变将略。证明杜甫绝非志大才疏之辈。后世学者大多把杜甫放在文学家的位置考量,事实上他最大的报负不是成为“诗文大家,而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在杜甫四十五岁时,才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从长安返回华州的途中,杜甫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也是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的缘由。

杜甫四十七岁那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到了秦州,杜甫因思念弟弟,便作诗一首《月夜忆舍弟》

戍shu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其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变成了千古吟诵的佳句。

四十八岁的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杜甫在成都的茅草屋度过了难得的一段娴静时光。他开始为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写诗。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几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 天亮后,杜甫忙着四处捡茅草,年老体弱的他还要被周围的小孩欺负,顽皮的小孩们捡到茅草就跑,任凭杜甫怎么呼唤都不回来。杜甫只能苦笑。一般人肯定怨天尤人,但杜甫不是一般人。明明这一次受苦受难的是他,杜甫又开始开展联想,想到了天下许多和他一样受苦的人,他不禁为这群穷人祈愿,只要他们能住上好房子,让他住茅草屋被冻死,他都甘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展现出:一个慈祥的老人家,穿着破烂,满脸病容,却还在虔心地为素不相识的人祈福的画面。

修复完被风吹散的的茅草屋,杜甫又来到诸葛亮的丞相祠堂里祭拜,赋诗一首: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便离开了成都。五十四岁的杜甫到达夔州[kuí]州(奉节)。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八阵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八阵图》就是作者初到夔州(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公元767年杜甫56岁,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公元768年,五十七岁的杜甫离开夔州(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江舟长逝

769年迈的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飘到潭州上岸充饥。恰巧碰到当年的名角李龟年在街头弹琴卖唱。战乱前长安的繁华景象一下映入眼帘。心中又一阵翻江倒海。

老杜写道:《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公元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为躲避战乱,杜甫不知何去何从。贫穷,疾病,战乱阻挡了杜甫的回家路。

这年冬天,饥寒交迫身心疲惫的一代诗圣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