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是继柏拉图之后,古希腊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生于公元前384年,卒于公元前322年,他是柏拉图的学生。

希腊美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史52)(1)

亚里士多德

同时,亚里士多德又是另一位著名人物: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这位亚历山大大帝,从希腊北部的小邦马其顿起步,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然后是埃及、波斯,一路干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起了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马其顿帝国,以此功业,亚历山大大帝成功跻身扑克牌四个K之一——梅花K。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另外三个K:黑桃K是古犹太国的开国之君大卫王;红桃K是中世纪几乎一统西欧的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的国王查里曼;方块K是古罗马著名的凯撒。闲白儿到此为止,咱们继续介绍亚里士多德。

希腊美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史52)(2)

"梅花K"亚历山大大帝

在古希腊城邦这个历史阶段,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哲学的集大成者,是最高峰。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老师的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继续。他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含蓄的表达出了亚里士多德是对老师的一些学说有不同意见的。比如,他就明确的表示过,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不切实际的。此外,他对老师的理念论也是部分接受,部分反对的。

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著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几乎把当时古希腊的学问都涵盖在内了。他把哲学进行了分科,我们今天所谓的科学,实则是哲学的分科之学。所以也有人将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合并,称之为哲科体系。由此来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将哲学列为纯文科体系,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基本上都是从哲学思考开始起步的。

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学说是他的“四因说”,他把世界所有事物的组成及运动规律总结为“四因”,即:“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 “目的因”。下面我用我个人的理解试着说说这“四因”:

所谓“质料因”,就是组成事物的,内在的,那个最根本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所能理解的原子,就是组织我们今天世界的基本的质料。所谓“动力因”,就是让事物运动起来的那个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万有引力”这个概概念。所谓“形式因”,就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样子。所谓“目的因”,就是事物之所以出现,其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目的因”是“最终的善”。当然以上的解释肯定是非常不准确的,如果您想了解它们真正的含义,还是要看原著。“四因说”实际是对古希腊各哲学流派的一个汇总归纳。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承前启后。

此外,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著名的三段论为后世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他还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的中心这个观点。

在政治上,亚里士多德比他的老师柏拉图要成功,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成为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这正是柏拉图想要追求的目的,能够培养并影响一代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亚里士多德却在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开始进行对外征伐,要以武力开疆扩土之时,辞掉了帝师的职位,回到雅典,开设了自己的学院。在此之后,亚里士多德就以培养学生和著书立说渡过了他的后半生。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从历史分期上,古希腊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哲学也和其它的古希腊文明成果一样,进入到了颓废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对世界的认知已经退到次要位置,哲学家们更关心对人自身感受的认知。诸如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等等,所关心的都是人应该如何获取幸福这个命题,尽管他们的所提出的方法不同,可是,所研究的方向是一至的。

再往后进入古罗马时代,以及欧洲中世纪,哲学和科学组成的哲科体系是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在基督教一统欧洲的阶段,由于教廷对思想和言论的控制,激发哲学、科学思想创新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直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之后,那种可以自由舒展思想的环境才重新在欧洲出现,笛卡尔、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才沿着古希腊先贤们的脚步,将从古希腊发源的哲、科学体系继续向前推进。正是这些先贤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达到了今天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而今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依然只是现象。但是即使我们永远无法进入到“理念世界”、无法认知到那个在永远我们之外的“物自体”,难道我们就不去探究?不去追寻了吗?也许对这个时间无限长、空间无限远的世界的无限追寻,就是造物主让我们人这个物种所存在的目的之一吧!

古希腊哲学我们就讲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