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初一日,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周氏崩逝。当朝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当天发丧,随即公布了大行太皇太后遗诏,里面着重强调了一点:

崇王等王及诸宗室亲王各守藩屏,免赴丧,但遣人进香。在外文武衙门并免进香。其遵行毋违,予言不再。—《明孝宗实录卷二百九》

周氏是明英宗朱祁镇的贵妃,一生为皇帝育有长女重庆公主,长子明宪宗朱见深和第六子崇王朱见泽。换句话说,崇王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亲叔父。既然如此,太皇太后为何要在遗诏之中对他进行点名,不许他赴京奔丧呢?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1)

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周氏剧照

由于建文削藩和朱棣靖难的缘故,大明亲王们渐渐地成为了皇帝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从最初可以赴京奔丧,到最后遗诏强调只许待在封国,期间都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明初亲王奔丧的故事。

太祖洪武朝

在大明建国之初,皇帝和亲王们的关系很简单也很亲近,毕竟都是亲儿子。自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起,诸王陆续前往封国就藩。那么当朝廷出现国丧之时,他们会不会回京呢?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皇后马氏崩逝。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后,如何操办她的丧礼,对后世皇帝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太祖朱元璋一面让礼部考皇后丧服之制,一面召在外诸王回京奔丧。

八月二十六日,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从各自封国赶到南京。从这里看,当时不论嫡子还是庶子,都可以为大行皇后奔丧。另外根据《实录》的记载,诸王一直等到孝慈皇后祔庙礼完成之后,才于十月十八日各自返回封国。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2)

马皇后剧照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八月初十日,是孝慈皇后大祥(父母丧后两周内的祭礼)之日,秦王、晋王、燕王、周王、楚王和齐王朱榑于七月二十九日便已先期抵达京师。这里之所以多了齐王,是因为他在洪武十五年十月的时候之国青州。这次诸王一直待到九月十三日孝慈皇后禫祭除服之后,才各自返回封国。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之后公布太祖遗诏,里面对于诸王的要求是这样的:

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明史卷三·本纪第三》

对于这份遗诏,燕王朱棣在靖难篡位之后,便直斥其为伪诏。从当年马皇后的丧礼来看,朱元璋在临终之前禁止诸王奔丧的举动,确实非常奇怪。相信不但朱棣有疑问,其余诸王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在日后被逼自尽之时,就有过“太祖宾天,疾不及视,塟不及会”这样的悲怆呼声。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3)

朱元璋剧照

在笔者看来,按照朱元璋一直以来对亲情的重视程度,他绝不可能阻止儿子们来为自己奔丧。所以朱棣说朱允炆是“矫诏嗣位”,某些程度上也不能说是错的。朱老四从来也没有否认过建文帝皇储的身份,他只是在质疑这份遗诏。

当然从朱允炆的角度出发,各地藩王全都手握重兵,一旦让他们在京师集合,万一闹出灵前逼宫的大戏来怎么办?

太宗永乐朝

等到朱棣篡位登基之后,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这位永乐皇帝处处以太祖为榜样,也重新恢复了亲王朝觐的制度。那么同样的问题,当朝廷出现国丧的时候,各地亲王会怎么做?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初四日,徐皇后崩逝。由于大行皇后与太祖系诸王已非母子关系,朱棣让礼部重新制定了各王及诸公主的服制。此外皇帝的三个儿子之中,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都在南京,唯有赵王朱高燧在北京。于是朱棣又让中官赶赴北京报丧,让赵王及在京的两位公主赶赴回南京奔丧。

定各王及公主等服制。世子、郡王皆齐衰不杖期。世子、郡王妃并郡主皆大功。周、楚诸王及宁国诸公主并郡主之子皆小功。遣中官以大行皇后讣告赵王高燧。及永安公主、永平公主并召赴京。—《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九》

不过由于北方军情紧急,赵王朱高燧直到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正月才赶到南京奔丧。至于太祖系诸王,除了周王和楚王派出世子来京祭奠大行皇后以外,其余诸王派的都是府中的承奉(宦官)。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4)

朱棣与徐皇后剧照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北京天寿山陵寝落成。当月汉王朱高煦护送仁孝皇后梓宫自南京启程,前往北京安葬。永乐皇帝通过在北京建造陵寝,向文武群臣展示了自己迁都的决心。

仁宗洪熙元朝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六月二十二日,第五次北伐的朱棣亲率大军班师回朝。然而车驾于七月十六日抵达苍崖戍之时,皇帝开始“不豫”。到了十七日更是“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朱高炽。十八日,朱棣驾崩。由于大军在外,大学生杨荣等人决定秘不发丧,同时派人赶赴北京报丧。

八月初三日,大行皇帝龙轝入长安岭(位于今张家口市怀来县)之后,皇太子朱高炽公布了丧葬礼仪。里面并没有禁止在外诸王赴京奔丧。不过当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提出赴京行祭礼之时,新天子朱高炽却婉拒了亲叔父的这个请求。

壬申,周王橚奏请躬大行皇帝几筵行祭礼。上遣书答曰: “叔同气哀感之情,至诚且切。但高年远道跋涉之劳,非独侄有所未安。计大行皇帝圣灵亦未必安也,宜止不来。”—《明仁宗实录卷二》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5)

朱高炽、朱瞻基剧照

朱高炽的话并非没有道理,此时的朱橚已经64岁,长途跋涉对他确实已经不再适合。但是对于先帝的亲儿子,自己的亲弟弟,除了在京的赵王朱高燧,朱高炽还是允许了汉王朱高煦赴京奔丧。只是和当年奔马皇后之丧时不同,汉王只在北京城待了三天,就匆匆返回封国山东乐安州。

朱高炽的这个皇帝并没有当多久,他的在位时间只有八个月,以至于成为了明朝第一位寿命没有皇后长的皇帝。

宣宗宣德朝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朱高炽驾崩。由于此时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皇后张氏也只能一面秘不发丧,一面派人紧急去南京报丧,并召太子回北京。

直到朱瞻基一路躲过二叔汉王的追杀,顺利抵达良乡之时,宫中才一面发丧,一面公布大行皇帝遗诏。在这份遗诏之中,出现了一句被后世皇帝奉为圭臬的话: “在外亲王藩屏为重,不可輙离本国”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6)

朱高炽剧照

当时大行皇帝的儿子们都在北京,其实也不需要奔丧。而汉王只是让世子朱瞻坦在七月份来赴仁宗皇帝丧。赵王在当年八月的时候奏请躬祭献陵,也被新天子朱瞻基一口回绝。至于其余宗室诸王之中,唐王朱琼烃第一个提出想“躬诣大行皇帝几筵致祭”,宣宗以“天气炎热且遗诏有命”的理由予以拒绝。此后其余诸王类似的请求,也都用同样的说辞进行回复。

而当楚王朱孟烷奏请朝贺宣德元年正旦的请求被拒绝之后,正式代表永乐朝执行已久的亲王朝觐政策被“正式”终止。

英宗正统及天顺朝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驾崩。遗诏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同时再次强调在外诸王不得擅离封国: “诸王宗室悉遵祖训,谨守藩国”

当时在外的仁宗系诸王: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和梁王朱瞻垍均未提出赴京奔丧。而太宗系诸王之中,汉王因为叛乱被废为庶人。赵王朱高燧则已经去世,嗣封赵王朱瞻塙倒提出“送宣宗章皇帝梓宫安厝”的要求,不过被新天子给拒绝了。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7)

朱瞻基剧照

至于太祖系诸王,由于血缘关系已经疏远,自然更加无人提出要赴京奔丧。倒是楚王朱孟烷再次奏请朝贺正统元年正旦,同样还是遭到拒绝,说明大明朝廷决心不再恢复亲王朝觐的祖制。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十月十九日,太皇太后张氏崩逝。这位太皇太后是仁宗皇帝的皇后,宣宗皇帝的生母,当朝皇帝的祖母。在她病危之时,曾经向孙儿提出想见一见在外诸王。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她是想见亲儿子襄王朱瞻墡。

因此朱祁镇于十月十三日的时候,以敕符召襄、郑、荆、淮四王赴京。然而现在敕书离京未久,太皇太后便已去世,四位亲王还要不要召呢?张氏特意在遗诏之中做出了说明:

宗室诸王藩屏为重,毋輙离本国。但遣人进香,不必送葬。诸子先有君命召者,君命为重,仍听赴京。—《明英宗实录卷九十七》

当时除了郑王有病在身外,其余襄王、荆王和淮王按嫡庶和长幼顺序依次来京。虽然没能赶上母后的葬礼,总算也能前往献陵进行祭祀。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8)

张太皇太后剧照

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九月初四日,圣烈慈寿皇太后孙氏崩逝。这位皇太后是宣宗皇帝的继后,当朝皇帝的生母。这位孙氏便是前几年热播剧《大明风华》中的大女主,说起来她的一生也确实堪称传奇。

在遗诏之中,这位大行皇太后还是按照先朝惯例,写了这样一段话: “宗室诸王藩屏为重,不必赴京送葬”。不过孙太后就只有朱祁镇这一个儿子,其他仁宗系亲王也没有为皇嫂奔丧的道理。

宪宗成化朝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驾崩。遗诏皇太子朱见深继位,对于各地亲藩的要求和之前一样,不许赴京: “宗室亲王藩屏是任,不可辄离本国”

不过说起来英宗自己的儿子们此时都还没有就藩,自然也无需奔丧。而宣宗仅有二子,次子朱祁钰如今去世,也没有子嗣。仁宗系诸王之中郑王、襄王都是叔父,没有为侄子奔丧的道理。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9)

朱祁镇剧照

太祖系诸王之中,只有晋王朱钟铉试探性地提出“诣阙朝贺”新帝登基,但是不出意外地被拒绝了。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慈懿皇太后钱氏崩逝。钱氏是英宗皇帝的皇后,当朝皇帝的嫡母(并非生母)。作为一个一生从未生育过的皇后,钱氏的遗诏会怎么写呢?其实也差不多: “宗室诸王藩维攸系,不必赴京送葬”

当时英宗诸子之中,只有德王朱见潾已经就藩山东济南府。身为大行皇太后的养子,德王在英宗晚年曾经被认为将取代朱见深成为皇太子。因此对于弟弟想赴京奔丧的请求,宪宗予以了坚决的回绝。

庚午,德王见潾奏: “慈懿皇太后崩。诚念抚育深恩,不胜哀恸,乞赴京临送。”上复书谕之曰: “得王奏欲来京赴临致祭送葬,具见孝心。但道里辽远,宜上遵遗诰免来,惟弟亮之。”—《明宪宗实录卷五十六》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10)

钱太后剧照

孝宗弘治朝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见深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祐樘继位,至于各地亲藩,当然也不许奔丧: “宗室亲王藩屏攸系,毋辄离封域”

从血缘亲疏来说,太祖、太宗系诸王已然十分疏远,仁宗系诸王中襄王是大行皇帝叔祖,自然也不可能来奔丧。当时英宗系诸王均已就藩,不过其中只有德王朱见潾提出赴京奔丧,连宪宗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崇王朱见泽都没有开口。当年土木堡之变后,宪宗和德王在孙太后宫中相依为命,兄弟俩之间的感情可谓非同寻常。对于叔父的请求,新天子朱祐樘按照惯例“十动然拒”,表示不用来。

乙酉,德王见潾奏欲奔大行皇帝丧,贻书止之。—《明孝宗实录卷五》

明朝藩王的郁闷生活(从最亲的人到最陌生的人)(11)

朱见深剧照

回到本文开篇,圣慈仁寿太皇太后周氏崩逝之后,特意在遗诏中阻止亲儿子崇王前来奔丧。我们通过上文的梳理可以发现,如果皇后去世,亲儿子是可以奔丧的。无论是赵王之于太宗徐皇后,还是襄王等王之于仁宗张皇后。因此理论上来说,崇王为太皇太后奔丧天经地义。

但是此前周氏六十大寿,以及病重之时,崇王多次请求来朝,甚至太皇太后自己出面要求,都没有实现亲王进京这一目标。换句话说,在此时的大明皇帝心中,亲王们已经从最亲的人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大明亲王们,已经没有奔丧的权力了。

结语:以笔者看来,分封在外的亲王为父皇和母后奔丧,是一件合乎天理人情的事情。但是由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汉王之乱的影响,大明朝廷终止了亲王朝觐的祖制。此后诚孝昭皇后凭借个人的巨大威望,为恢复亲王奔丧做出了努力。可惜宪宗因为当年改易太子的传言,孝宗深受文官集团裹挟,接连拒绝了德王和崇王的奔丧请求,彻底堵死了这一条路。

至于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等大明皇帝驾崩之时,唯有神宗福王朱常洵分封在外。但这位福王在万历年间和皇太子为了夺嫡,闹出了许多风波,他哪里还敢提出赴京奔丧。至于皇后,只有孝宗张皇后生下了武宗,但她去世于世宗嘉靖朝,自然也没有儿子需要来为她奔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