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于1928年,距今约有百年的历史,虽然考古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殷墟的秘密,但始终存在三个未能揭开的谜团。这些谜团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下面就开始为您揭秘:

殷墟看甲骨文的地方(殷墟发现近百年)(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殷墟又称“北蒙”,是我国商朝后期著名的都城遗址。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28年被正式发掘出土,通过考古专家们的鉴定发现,该遗址曾是商朝19位君主居住与发号施令的都城。史料记载,自盘庚十五年起,商王朝开始兴建殷都,史称“盘庚迁都”,自此之后,殷都便成为了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殷墟看甲骨文的地方(殷墟发现近百年)(2)

殷墟遗址出土文物繁多,包括各类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陶器等,充分展现了商王朝帝都当年的繁华,更重要的是,在殷墟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其上所记录的甲骨文,为我国文字史的发展理清了脉络,并由此奠定了古文字研究的基础。

殷墟遗址谜团众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殷墟的大门为何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其设计的背后,又会充斥着哪些神秘?作为殷墟遗址的大门,它不仅是迎接外客的门面,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载体,正因如此,殷墟大门也都是根据甲骨文设计而成的。殷墟遗址整扇大门是三个甲骨文象形文字“门”字写实放大的组合,其内核就是展现古文字深厚的底蕴。更重要的是,殷墟遗址大门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也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积淀多年的结晶产物。

殷墟看甲骨文的地方(殷墟发现近百年)(3)

殷墟遗址出重器,这是考古界普遍承认的观点,世界闻名的“司母戊鼎”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发掘之初,“司母戊鼎”之上存在四个特殊的甲骨文,考古专家对其进行解读时,将第一个字定义为“司”,认为其释义应该为“专门”的意思,以至于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司母戊鼎”的称呼遗一直被沿用。然而,最近几年的考古学理论中,考古专家却对“司母戊鼎”中的“司”产生质疑,认定其本身应该是“后”字,意为“皇天后土”,由此纠正了以前的误读,最终成功将其修改为“后母戊鼎”。

殷墟看甲骨文的地方(殷墟发现近百年)(4)

殷墟遗址中还有一个惊天秘密,就是白人与黑人的头骨之谜。众所周知,在古代的时候,东亚地区生活的都是黄种人,很难看到黑人与白人的存在,然而就在殷墟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居然意外地发现了白人与黑人的头骨,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直至后来,才有专家提出观点,认为遗址中黑人与白人头骨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一些被献祭的战俘。商朝名将妇好曾征讨鬼方三十六国,为商朝抗击侵略者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们所抗击的敌人,很可能就是这些被俘虏的白人与黑人。

殷墟看甲骨文的地方(殷墟发现近百年)(5)

殷墟遗址中最后一个谜团也同样令人费解,在出土的甲骨文字中,曾出现一幅简单的图画,画中人物手持剑戟,身体动作极大,形成了跨立的姿态,似乎是在时刻保持着攻击的态势。曾有考古专家认为它很可能是一个象形字的“攻”字,但也有专家认为,它应该是“保家卫国”的“保”字。至于它究竟是什么?双方专家针对该问题久争不下,作为外行的我们更是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其画面本身所展现的内容一定与战争有关。

殷墟看甲骨文的地方(殷墟发现近百年)(6)

历史必须伴随着谜团出现,才能让人感到兴趣盎然,否则的话,缺失了充满趣味的揭秘过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必然索然无味。

参考资料:《殷墟发掘纪实》 黄建国著 河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