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坡公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文人,曾有《学诗百法》、《学词百法》风靡一时。

在《学诗百法》中,第六十九法为: 绝诗四忌法。绝诗,是四句的诗,一般五绝、七绝居多,有极少的六言绝句。

其内容为:

可加可减、可多可少、可彼可此、可上可下是也。

不过,刘坡公讲解“绝诗四忌法”的时候,并没有举例说明。老街用几首绝句作为例子,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如何分配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中)(1)

一、可加可减

第一忌为:可加可减。原文解释为:如五绝之诗,加二字为七绝;七绝之诗,减二字为五绝之类。

这个解释很好理解。好的五绝,绝对不能加上两字变成更好或者差不多的七绝。好的七绝,如果减少两个字称为五绝,那说明也不是好的七绝。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五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假如加上两个字称为七绝,就不是好诗了。我们不妨试一试,老街给这首诗每句加上两字看一看:

凭栏白日依山尽,回首黄河入海流。

老大欲穷千里目,不妨更上一层楼。

另外,七言绝句如果减去二字可以变为五绝,自然也不是好的七绝了。我们找两首七绝圣手王昌龄的名作《从军行》看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因为最后一句是双重否定,减了两个字自然意思变了,肯定不可减二字为五绝。我们再换一首: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每句去掉前两个字:

榆叶早疏黄,云沙古战场。

回军掩尘骨,兵士哭龙荒。

前两句写景不受太大影响。后两句意思反转了,不过逻辑上也可以讲通。您觉得改为五绝可以吗?

如何分配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中)(2)

二、可多可少

第二忌为:可多可少。原文解释为:如一诗之中,一意分为四句;或四句仍归一意之类。

这个解释有点歧义,其一,整首诗就一个意思,但是啰里啰唆地说了四句。其二,四句话分别说了同一个意思。 

如果是诗病的话,应该指第二个意思,即四句都重复说了一个意思。这种诗类似宋人汪洙的《喜》: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四句诗,虽然分别说了四件开心事,但是作为一首诗来说,其实用四个例子重复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如何分配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中)(3)

三、可彼可此

第三忌:可彼可此。原文解释为:如咏梅之诗,可移而咏菊;咏山水之诗,可移而咏风月之类。  

这一忌好理解,题目是咏梅,但是不看题目的话,仅仅看诗,似乎说其咏菊花、咏桃花等都说得过去。咏物诗,没有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

例如唐朝王贞白的《春日咏梅花》:

靓妆才罢粉痕新,迨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这首诗看前三句是搞不清楚写梅花,还是写梨花、白莲等白色花的,但是最后一句“残雪又兼春”写出了梅花的时令特点。

假如最后一句改一个字,雪改为月:

靓妆才罢粉痕新,迨晓风回散玉尘。

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月又兼春。

这种诗,就看不出是咏梅了,只要是春天开的白花(例如梨花),都可以用。

另外,明明是题目是写山水,但是通篇都是风月不见山水,也是这个毛病 。

其实这一忌,并不是专指绝句,任何诗都要注意这一点。

如何分配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中)(4)

四、可上可下

第四忌是:可上可下。原文解释为:如七绝仄起押韵之句,与第四句同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苟其不分层次,上句与下句可以互易之类。

这个意思也好理解,律诗必须符合格律诗,第一句如果是押韵的诗,一定和第四句的句式是一样的(不仅绝句,五律七律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把第一句和第四句换一换,格律上是没有问题的。换了以后,这首诗的内容逻辑上还能讲通,那么原诗就不是一首好诗。

例如李白的《游洞庭五首 其一 》: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第一句和第四句换一换,格律上是没有问题的:

不知何处吊湘君?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洞庭西望楚江分。

哈哈,老街个人以为,这首诗改了以后,其实比原诗更好一些。您觉得呢?

当然,很多七绝改了以后,逻辑就不通了。例如李白另一首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就不能改为:

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朝辞白帝彩云间。

如何分配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刘坡公学诗百法中)(5)

结束语

以上几段,随意翻书,信笔写来,都是老街此时此刻的个人理解,未必准确。

四忌中,除了第一忌“可加可减”,其他三忌并非仅仅在绝句创作上要注意,其实在其他诗体创作上也要注意。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诗词原创 观唐绝句全集上 第01-10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