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是大兴安岭脚下,诺敏河畔。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一个大队五六百户富裕的很少,吃不饱穿不暖的大有人在。那个年代的人,不管大人小孩都盼过年。过年能吃到好吃的,穿上新衣服。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1)

(诺敏河)

分粮食

秋后庄稼成熟了,社员们打车放牛的把地里的庄稼都拉到生产队场院,然后开始打场。黄豆谷子高粱的秸秆铺满场院,马,馿,或者骡子拉着碌碡(方言磙子)压,籽粒压掉了借着风扬场,粮食干干净净的被装在麻袋里。玉米棒子可以人工搓,还可以用榔头打。生产队庄稼多,打场从秋末一直到初冬才完成。稻子用人工脱粒机,粒子脱掉后用磨米机磨。那时候磨大米需要磨十遍八遍的雪白的大米才从米碾中流出来。小麦用打麦机,脱掉粒子后要用碾子压很多遍面粉才能出来,用马馿骡子拉碾子。粮食都弄好了,送一部分公粮,剩下的粮食生产队就按人口分粮食,社员过年就有新粮食吃了。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2)

(打场的粮食)

准备过年

粮食按人口分到社员家里之后,离年关越来越近了。这个时候社员粮食是最充足的。生产队的活都干完了,冬天外面零下30多度,人们没事很少出门,就开始“猫冬”。猫冬的时候几乎家家都蒸豆包,蒸年糕,蒸馒头。蒸熟了放到仓房里冻起来,留着过大年和正月里吃。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3)

(冬天冰天雪地)

开支

粮食足了,还得有钱办年货。元旦之前每个小队都开支。根据社员一年挣的工分,会计算出一个劳动日勾多少钱,就知道每个劳力开多少钱。记得父亲是小队会计,有一年一个劳动日勾了1.3元,最高的时候勾过1.5元。开支的时候,五队社员都聚到我家开支,多的一个劳力能开五六百元。这些钱就是一年的汗水收入,一年的花销就这些钱。如果庄稼收成不好或者受灾,一个劳动日勾几分钱几毛钱的也有,社员干一年不但一分钱没挣来,还得往生产队里倒搭钱。小的时候我听父亲说七小队一个劳动日勾一角五分钱。社员开支的时候是最高兴的时刻,各个满脸堆笑着把一张张崭新的纸币揣进兜里屁颠屁颠的跑回家。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4)

(开支了)

办年货

有了钱就开始办年货,因为年关迫近了。办年货就是到供销社买冻梨,花红,糖球,鞭炮,洋腊,油盐酱醋茶等。那个时候买东西都凭票,什么布票,粮票,都限量。记得我家九口人,姐弟七个。父亲买的冻梨,过年我们只能一人分一个,舍不得一次吃完,吃半个留半个第二天吃。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5)

(冻梨)

糊墙糊棚

接近年关,几乎家家都糊墙,纸充足的可以糊棚。糊墙的纸是平时攒的报纸或者孩子念书用过的书本。糊棚就得到供销社买纸。屋里埋汰的地方该擦的擦,衣服被面脏了该洗的洗,这些都是家庭妇女的活。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6)

(糊墙糊棚)

吃好吃的穿新衣服

那个时候的孩子盼过年除了想吃好吃的,还想穿新衣服,放鞭炮。记得那个时候的孩子经常在冰天雪地里玩耍,打尜,抠马掌钉,滑冰车冰鞋 ,推铁圈,活动量大就饿了,进仓房偷冻豆包啃着吃,孩子多你偷他偷的,父母发现一顿胖揍。盼亲亲来能借光吃好吃的,一次三舅来我家了,他家离我家十多里路,母亲就炒菜。炒了一盘子鸡蛋,放到锅台上,母亲去仓房取白面,回来一看,一盘子鸡蛋都被孩子们你抓一把她抓一把偷吃了,被母亲一顿骂。

年三十都得换一双新袜子穿,条件好的家庭换一套新衣服,条件不好的也就挺着了,意思是辞旧迎新。鞋基本都是妇女手工做的,条件好的可以去供销社买胶皮鞋,条件再好一点可以买翻毛皮鞋。那个时候很多孩子露着后脚跟在雪地里玩耍,脚跟冻成红萝卜。衣服大襟脏兮兮的,脸上大鼻涕抹的花蝴蝶一样。换了新衣服新鞋高兴的做梦都乐醒了。换了新衣服新鞋感觉男孩都是帅哥,女孩都是美女。因为平时穿的破破乱乱,补丁摞补丁,领丁换件新衣服反差极大。记得小时候,我换件新衣服鼓足勇气才敢出去玩。盼过年的那种急切心情无以言表。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7)

(穿新衣服了)

贴对联过新年

年关之前,部分家庭杀年猪,卖一些,剩下的自己过年吃。杀不起猪的就买十斤八斤的猪肉留着过年炒菜,包饺子吃。

贴对联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农历二十九早晨家家都贴对联。屋门,大门,猪圈,车上都贴对联,以示吉祥。对联都是会写毛笔字的有点墨的人写的。贴完对联就简单的吃早饭,丈夫提前一两天把仓房里的猪肉在冰里刨出来,拿到屋里先化化,妻子开始烀肉。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就开始炒菜,菜至少都炒四个,不能出单。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吃饭,喝的都是纯粮酿造的散白酒。吃完饭之后,大人们有的出去找哥们玩扑克,输赢一场也就三元五元的。哥兄弟在家玩扑克:三打一,撸大点,钱都是钢镚,一场输赢几角钱。女孩子不玩扑克就欻嘎啦哈。到了晚上八点多钟开始剁馅子包饺子,到了十一二点左右开始煮饺子,饺子熟了,孩子到院子里放鞭炮。鞭炮有买50响一联的,有买100响一联的。舍不得一次都放了,除夕晚上只放半联,以后就一个一个的放听响。回来洗手洗脸开始吃饺子,饺子里包上一个钱币,谁吃到了就说谁最有福气,这就是年夜饭。吃完饭不能睡觉,叫守岁。这个时候吃冻梨,花红,嗑瓜子,唠闲磕。后期有收音机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再后期有了电视看新年晚会,一直到一点后才能睡觉。睡觉的时候蜡烛或者煤油灯不能熄灭,那是长明灯。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8)

)贴对联

压岁钱

除夕晚上小辈的都要给长辈的磕头拜年,长辈的给几角钱压岁钱,后期就给一元,两元的。父母给子女压岁钱,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压岁钱,七大姑八大姨的都给小侄子小外甥压岁钱。压岁钱一般是给孩子比较小的,如果十八大九了一般就过了给压岁钱的年龄。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9)

(给孙子压岁钱)

祭祖上坟

上坟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前。买些纸钱,到自家的坟茔地烧纸。意思是过年了,给些纸钱,也告知过世父母爷爷奶奶等回家过年。祭祖就是供奉逝去的爷爷奶奶或者再上几辈。我家除夕就祭祖,在供桌上摆上烛台,香炉碗里插上香,点上蜡烛和香。贡品主要是馒头苹果之类,有一次,小弟弟说看见爷爷奶奶在供桌上笑哪,也不知道真假。贡品有的时候也被我们偷吃过。吃饺子前,我们姐弟七个先在院子里烧纸,烧纸的时候必须得念叨念叨,不然收不到。念叨的词就是让逝去的爷爷奶奶回家过年,磕三个头。回到屋里跪在爷爷奶奶供桌前再磕头,然后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母亲就用碗装几个饺子放在供桌上。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10)

(上坟)

蹿门

初一初二都在自己家过年。初三这天寻亲蹿门。小辈的买些礼物看长辈。爷爷,奶奶,叔叔,大爷,姑姑,舅舅 ,姨娘,这些亲属都要去送祝福拜年。还有蹿新门子的,就是新婚的小两口拿四色礼看岳父岳母或公公婆婆。蹿门的习俗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11)

(新媳妇蹿新门)

正月吃喝有讲究

正月里吃喝有讲究。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吃面条分别拴小孩腿,中年人腿,老年人腿,意思是怕走丢了。初五,十五,二十五吃饺子,意思是交子。二月初二龙抬头,吃猪头肉,猪蹄,猪爪,这时候已经出正月了,是最后一个节日。杀年猪的有头蹄下水,二月初二这天这些东西都不缺,没有这些的人家就得买,很多人家买不起猪头,猪爪,就杀鸡鸭鹅来代替。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那个时候农村没有元宵,晚上可以吃年糕豆包。有的人家撒灯。把锯末子撒上柴油,撒在院子里或者大道上,点着了之后火光通明煞是好看。孩子们把罐头空瓶子底部放上纸壳子,上面粘上小洋腊(也叫磕头燎,小拇指粗细)点着了,罐头瓶子嘴用细绳子缠住系紧,然后拴在木棍上用手拎着,晚上成群结队的孩子在大街上拎着灯笼排着队玩耍,远远望去,像满天星斗一样。也有糊纸灯笼的,纸灯笼颜色各异,鲜艳夺目。从除夕开始,家家门前都挂大灯笼,一直挂到出了正月。屯子里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鞭炮声声,呲花绚丽多彩。正月十五晚上必须去坟地送灯。把煤油放在瓶子里,插上捻子点着,放到坟头,四周用积雪挡风,灯火可以一夜不灭。送灯不能用蜡烛,否则后代男丁说不上媳妇,打光棍。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12)

(挂灯笼)

扭秧歌

正月初五(破五)大队的秧歌开始拜年。锣鼓喧天,喇叭声声,把年的味道推向高潮。大人小孩成群结队出门看秧歌,小孩子们戴着狗皮帽子小脸冻的通红,追逐大秧歌嘻戏。大秧歌给供销社拜年,给生产队拜年,给在屯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拜年。有的给几元钱,有的给几盒烟,说几句吉祥话祝福语,代表大吉大利。

过了破五,再扭几天之后就到其它大队扭秧歌拜年,别的大队的秧歌也来我们大队拜年。最后各个大队的秧歌都去公社比赛,几十伙来自十多个大队的大秧歌一起扭,那壮观场面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生产队时期日子苦,人们的精神生活充实。特别是过年,年味足,让人流连忘返,记忆犹新。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吃啥买啥,肉山酒海,年味却渐行渐远,不盼过年,反到怕过年了。

对此,亲们你们怎么看?

(作者原创抄袭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故事无关侵权即删)

乡村年味浓情更浓(渐行渐远的年味)(13)

(扭秧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