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莱湖面积约116平方公里,生活着大约2万茵达族人,因与世隔绝三百多年而被称为是最封闭的族群。”

缅甸向导指着湖中穿梭的小木舟:“茵达族的起源至今未知,缅甸古人称他们是“水民”,因为有相当一部分茵达人终身不上岸,他们在湖中搭建浮岛木屋、在水里种菜,擅长捕鱼织布,数百年来一直与世隔绝。”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

实际上,茵达族的起源有两大说法,部分茵达人认为祖先来自缅甸南部的德宁达依(靠近泰国的班武里府),14世纪期间因战乱流亡至缅甸北部;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中国的云贵山区,在元明更迭战火纷飞时辗转落难至此,这两种说法的时间点很接近,逃难原因与历史事件也能对应。

茵达族的祖先来自东亚还是东南亚?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做,我们外来者只能从语言、饮食和文化等角度去对比,在向导配合下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猜测。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3)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4)

几名本地船夫告诉我们:茵达族的口语十分特殊,与缅甸其他方言都不一样,只有少量发音与掸族接近。

掸族先民发源于澜沧江和怒江上游的中国傣族,《史记》中的“乘象国”和《后汉书》中的“哀牢国”说的就是掸族,迁徙缅甸已有2500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掸邦高原地带。如果以中国傣族“南下迁徙”来看,茵达人极有可能就是傣族支系。

为什么不是掸族支系?因为茵达族刚到缅甸时曾被掸族部落多次驱赶,最后才被迫定居在茵莱湖中,且掸族迁至缅甸后融入当地语言,与傣语早已天差地别,因此茵达族语言只有部分发音与掸族类似,而类似吃饭等常用口语发音,反倒与傣族所说的“luai hao”十分接近。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5)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6)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7)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8)

茵达族的宗教文化也很别具一格,例如掸族、缅族等缅甸主要民族以小乘佛教居多,而茵达族则信仰小乘佛教的分支--上座部佛教。

在800年历史的茵莱湖最大寺庙宝塔寺中,一名高僧解释说:上座部佛教在中国称为南传佛教,主要经文和典籍都保存在中国,特点是寺庙主拜“龙”和“龙树”,其余神像可交由信徒带回村寨供奉,这些传统都与中国傣族极为相似。但茵达族不过泼水节,只在泼水节期间把村寨供奉的佛像放入特制游船内,游走在茵莱湖各个茵达村落之间。

而缅族和掸族没有这个习俗,他们除了泼水节(又名浴佛节)还有坐夏、解夏等节日,基本都以缅历来制定节日时间。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9)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0)

除此之外,茵达族还保留了很多中国早已失传的民间绝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丝织锦。

《东晋云锦》一书记载的“朝拾荷茎暮抽丝”,说的就是民间织女早上采摘荷茎,晚上就要赶着抽出荷丝用来织布,到了织造技术鼎盛的北宋时期,荷丝织锦又被改进为面经和地经双重,至此成为皇家御用贡品,价格远远高于其他高级丝绸。

然而,荷丝织锦由于步骤精细繁琐,在发源地中国已经濒临失传,反倒被茵达族人传承至今。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1)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2)

娘水镇(茵莱湖最大城镇)一位耄耋老人告诉我们:茵达族的荷丝织锦手艺传女不传男,到了她这里已经传了35代,需经过选茎、抽丝、揉短、搓长、冲洗、晾晒、纺锤、上色等15道纯手工步骤才能剪裁成衣,通常1000根荷茎能抽出3米长的高品级荷线,制成长袍大概要20-25万根荷茎,需50名熟工连续10天才能完成抽丝工序,因此又被称为是“全球最昂贵的织物”。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3)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4)

为什么不用织布机?老人回忆说:茵达族刚到缅甸时举步维艰,当地土著非常排斥他们,哪怕搬到湖中居住也不愿与之交往,没有土地的茵达人只能在湖水中种菜维持生计,买不到布料只能荷丝织锦,以前单纯是为了裹体,茵莱湖旅游业声名鹊起后,手工荷布的价格随之水涨船高,这项绝技也就这么流传至今。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5)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6)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7)

在娘水镇逛了一整天,又发现了荷纸、油伞和锻刀等具有显著中华特色的古法技艺,按照造纸厂老师傅的说法,茵达族的荷纸技术与明代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记载如出一辙,只不过采用的是抽了丝的荷茎与茵莱湖草植,虽然纤维不如竹麻那么丰富,但胜在不用石灰浆(当地人找不到),而且荷纸相对竹纸更加柔软,还可以加入花瓣叶片使之更加美观,多数用来制作油纸伞、窗花和寺庙装饰与经书等等,也是茵莱湖密不外传的绝技之一。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8)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19)

最让我意外的是,茵达族的饮食习惯让我的中国胃几乎无缝过渡,娘水镇有很多挂着“茵达菜”招牌、实际却是中餐做法的餐厅,店主全都是茵达人,我们在湖边的第一餐就吃到了正宗的红烧茵莱湖鱼,看到我们一行人有白人也有中国人,店主女儿还贴心的问“要不要柠檬”,因为欧美游客喜欢柠檬汁配鱼,而中国游客一般讲究原汁原味。

晚餐是典型的茵达族拼盘手抓饭,油炸春卷、酱油烤翅、鱼露鲤鱼等等,口感酸辣与傣味无异,膳食纤维比较丰富。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0)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1)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2)

第二站是全球最大的水上菜园,向导沿途解说:茵莱湖接近一半面积都种上了各种蔬菜,总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可惜的是,茵莱湖在殖民期曾多次被扫荡,茵达族人保存的古籍史料绝大部分都被焚毁,诸如为何在水里种菜、怎么引进改良作物、如何保证产量等等谜题,如今都找不到具体的文字记载了。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3)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4)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5)

目前常见作物以适宜水培的瓜果蔬菜为主,番茄、丝瓜、扁豆、辣椒比较多,产量比土种要高出30%左右。粮食只有水稻一种,据说袁隆平爷爷曾专门派人指点茵达人种植水培水稻,限于粮种和管理原因,亩产不如中国的一半,也就五六百斤左右,但品质据说相当的高。

由于茵达族与世隔绝数百年且神秘异常,密不外传的水中种菜与荷丝织锦、荷茎造纸,被外来者统称为“三大绝技”。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6)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7)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8)

看到远处有几艘渔舟,向导突然吟了两句诗:飞艇似箭茵莱湖,碧波浮岛世间无。

正当我惊讶一个缅甸人居然有这么深厚的中文涵养时,向导又说:这首诗是我最崇拜的中国人写的,你知道是谁吗?

被一个老外用两句中文诗给难倒了,这种感觉真不太好,向导看我窘迫笑了笑才接着说:他就是陈毅元帅,担任中国外交部长时出访缅甸游览茵莱湖,目睹渔民捕鱼场景有感而作的诗。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29)

古代种菜的技术(茵达族三大绝技)(30)

如今,茵达人最出名的标志性动作就是单手撑桨、单脚捕鱼,也有人单脚撑桨、单手捕鱼,几乎每天都有游客长枪短炮在湖面上蹲守拍摄。

(下一篇讲述茵达人的生活场景,以及茵莱湖市场、特产、物价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