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 Goodbye to your past. You have your whole life to live.

向你的过去告别。你还有整整一生要活。

“当我只有四岁的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世界。可现在妈妈和我将在这个世界永远住下去。永远永远,直到我们死去。”

——《房间》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Room《房间》,推荐给你。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家庭、个人在创伤之中、创伤之后,他们的挣扎、犹疑、悲伤、抗争;显得很真实,且传递了一件事情:他们向过去告别,而后,自由来临。

《房间》的故事非常简单:

女主角Joy在17岁时被邻居大叔老尼克所骗,囚禁在一个狭小房间里长达7年之久。在此期间她遭到尼克的性侵,并生下了儿子杰克。为了让儿子健康成长,Joy 欺骗说整个世界就是房间的大小。随着时日渐长,一些不安的因素也慢慢出现。Joy逐渐意识到,呆在房间里终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她必须带着儿子逃离这个房间。经过一系列的策划,母子俩终于逃出牢笼,重见天日。

飞鸟飞到我的窗台(房间我从崖边跌落)(1)

对于妈妈来说,这里是牢笼;

而对于孩子来说,这里是整个世界。沿着方向走下去,墙边便是世界的尽头。

我以为故事到此结束了,但并没有,

事实上,逃亡成功时,整个故事才进行了一半。这并不是一个女版的《越狱》 《肖申克的救赎》。导演想着重叙述的,恰恰是母子俩重回现实世界后的故事。

而这一直是很多人避免讨论的,我看到很多影片或者现实的一些创伤性事件,如果还是比较好的结局的话,大多都是那个受害者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大仇得报或者正义伸张或者逃脱,但很少会谈论到之后的种种应激障碍,如何适应克服,如何重新建立关心,如何和过去告别。

这些琐碎的,却恰恰是关键的事情无人告诉过我们。而这部影片在尝试探讨的问题。

对于电影中的主人公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在逃离了有形的监禁后,又该如何逃离无形的、因创伤所导致的心灵上的监禁?

从那个囚禁的房间里出来,好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房间。

joy带着无形的枷锁:心灵的残酷创伤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无形的枷锁,那些都是过往的经历与创伤加诸在我们身上的,禁锢住了我们的心灵。

Joy与杰克在房间里呆了七年,遭受了幽禁、强暴、恐惧、痛苦等等……其复杂的经历是一种巨大的创伤。而这些创伤所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母子俩逃离房间,家人第一次团聚的晚餐饭桌上,外公(Joy的父亲)便亲口承认他无法直视孙子杰克,这让Joy异常愤怒且痛苦。当年失去了女儿已是一种巨大的创伤;女儿遭受强奸并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对自尊的父亲而言更是一种创伤。反之,父亲的这种消极反应,对女儿也是重创。三重的创伤如一股暗流掺杂在一起,开始袭击这个重聚的家庭。

在与自己的母亲相处时,Joy直接将当年的错误的归罪于母亲身上:“你能不能不要总是显得这么友好?如果当年不是你教育我总是对别人友好,我就不会被骗到小屋里去了!”

此外,Joy认为这个家庭现在“根本就不需要我,没有我你照样过的很好。”母亲则痛苦地回应:“你以为你是唯一一个人生被毁灭的人吗?” 实际上,当年Joy失踪,搜寻无果后,母亲便和父亲离婚了。而这仅仅是母亲众多创伤中的一个小小切面。

尽管已经回到了曾经的家,但此时的Joy 却处在一种极易受伤的状态中。因创伤所致的应激障碍,让她在情绪、认知、行为甚至是躯体反应上都逐渐失去控制。

她仇恨自己的父母,她甚至仇恨自己的儿子。

但她更恨自己。她在房间里失去了宝贵的七年,没有完成学业,没有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只有一个父亲入狱、且不被外公承认的儿子。而她青少年时期的那些玩伴早都消失不见了。

因此,当被记者问到“被囚禁时,为什么不要求老尼克把孩子送走?”时,Joy崩溃了。的确,虽然对Joy而言这是种牺牲。但送走儿子,让别人收留他,却能让他拥有自己的童年和生活。

记者的问题彻底击垮了Joy。Joy自己都没有答案。她选择了自杀。

走向自由:爱与关系的疗愈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系和爱,都需要和外部世界产生联结,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动力。

应对创伤,最首要的就是建立关系,然后再从生理、社会以及心理三个方面建立稳定化

在《房间》里,创伤一直是影片后半程大部分矛盾爆发的根源。奇妙的是,承载并逐渐消弭这些创伤的,却是5岁的小杰克。他成了故事重要的转折点。

杰克是一个勇敢的小孩。尽管他的世界观一开始因母亲善意的欺骗而扭曲,导致他在初入现实世界时无法同别人交流,但慢慢地,他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世界。如果说,认知与现实的落差对杰克是一种创伤,那么爱与关系的存在,则帮助他疗愈了这段创伤

将爱与关系带进杰克生活的是一些平凡的人:比如外婆的男朋友里奥,他会耐心的陪伴杰克玩耍,还把自己的小狗带来,让杰克和狗一起外出放风;又比如邻居家的小男孩,他主动地敲响杰克的门,邀请他出去一起踢球。

最重要的是外婆的存在,她无条件地接纳了Joy和杰克。她还应杰克的要求,剪下了他的头发。因为杰克觉得头发是他的“力量”所在,他要把这股力量給Joy, 让妈妈快点康复起来。

“头发”是一个奇妙的隐喻。在影片的前半段,长发的杰克看上去几乎就是一个小女孩,雌雄莫辨。在那个空间里,他没有太多的性别意识与主体意识。而进入现实世界的他,在终于剪掉长发的那一刻,也是他获得新生的时刻。

在浴室里,当外婆帮杰克剪完头发并擦洗时,短发的杰克对外婆说,外婆,我爱你。此时的杰克意识到,除了妈妈,他还可以和别人产生亲密的联结。他不再是一颗孤独的小星球。

就像外婆曾对杰克说的: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我们都是互相帮助,让彼此坚强有力量

杰克在爱与关系的疗愈中告别了过去。他的成长也成了治愈母亲的良药。自杀被救回、康复了的Joy回到家中,母子团聚。

Joy意识到,儿子已经完成了他的成长仪式,接下来,就是她自己了。

比失去自由更可怕的,是无法同过去道别

面对过去,我们需要学会哀悼,学会仪式性地告别。再,大步地向前踏进。

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安排了一幕具有着强烈象征性的场景。当母子俩都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后,杰克再次要求母亲带他回到当初囚禁他们的小屋。Joy挣扎了许久,最终同意了。

在小屋里,杰克不懂为什么屋内的东西都不见了。但最后他仍对着房间说: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

最后,杰克对Joy说,妈妈,跟屋子说再见吧

Joy和杰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在并不完美、却有足够多支持的环境下,和过往伤痛告别——当然伤痛并不会彻底地消失——但当告别发生,自由便开始来临。

向过去告别着实艰难,但永远值得为之付出努力。

在心理咨询中,创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当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威胁,或严重的受伤后,他们身上会延迟出现或持续存在某些精神障碍。这就是很多人所熟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现实世界一直都是很残酷的?不是吗?我们每个人都曾试图逃离曾经的自己,曾经的家庭,曾经的过去,曾经的背叛、欺瞒、伤痛。但逃离之后,我们真的自由了吗?


我以亲身经历告诉你,仅仅逃离并没有获得自由。

自由要等到,你真的在心底下对过去告别了,并期待着未来,而活在当下的那刻。

我人生的前18年就是一场我设计的逃离,我考高分努力学习的唯一目的,是逃离家,越远越好。但逃离后我就迷茫了

且我发现,我依然和家人没有达成和解,以至于只要过年回家,还是会争吵。

而我觉得他们现在并没有做什么,我的感受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委屈中,这是我都问题,我虽然地理位置上逃离了,但心还是被禁锢着。束缚着。

依然不自由着。

幸好我学的是心理学,逼的我不得不去直面这个我未竟的事件。去看到,去体验,去疗愈。

过程就不说了,毕竟也是花了一两年,期间的试探,反复,述说,调查,尝试,相信后质疑再相信。

所以说,心理咨询从来不是个轻松简单,完全舒适的过程。但过后你会体验到自由和感受到自己的维度和可能性打开了一点点。

毕竟过去的那个房间我已经告别了,现在看它是站在门外温柔的注视着。

也慢慢和父母家人建立了一种更健康一点也更有建设性的关系。

好玩的是,当我改变了,我父母居然也在成长了。

比如我妈妈不再像以前那么委屈自己,更能去尝试一些新的事情。

特逗的是我爸爸,一直以来我和他聊天不会超过一分钟。这两年反倒他也开始可以聊聊内心的感受和压力了。

而我也在这种关系中渐渐感到安全,于是也敢去挑战一些新的可能。

顺便说一句,我也像杰克这个小孩一样,曾经轻声的对以往的每一个桌子,椅子,我时常躺着看天空的那个阳台和河里的大石,山上的我找到的那么美的山坡,还有一直吼我的那只邻居爷爷的大黄狗。

还有还有.....

做完心底的告别仪式后,我转身的那刻,都觉得脚步轻了很多。

那一刻我躺在山坡上,看着无尽的蓝天,偶尔掠过眼前的飞鸟。

20来年被囚禁着的心,感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那刻我才明白佛家说的内心的宁静是什么。

就像我从崖边跌落,却看到了银河辽阔,也相信着,我最终会落入如云朵般温柔的怀抱中。

但我知道伤痛还是在的,只是我学会了保持对那时的父母或家人的愤怒和悲伤。

而开始了,和现在的父母重新建立关系。

那些伤痛,难过,悲伤,无助,允许他们存在着。

只是同样的,我们可以互相帮助,继续前行。

现在我会觉得要成长就得有不断和过去告别的勇气。

但同时也提醒一下,逃离和告别也是有代价的。

如果你也遇到要逃离的“房间”

最好的可能性是在一种可以信任着的积极的被无条件接纳着的关系中进行。

要不我怕一个人去逃离或者告别有些太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