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书记载,汉代以前,人们对骨折大多采取包扎固定的方法。秦汉之间,包扎材料多半用麻和丝织品。

到了魏晋时期,对骨折的处理有了改进。医学家葛洪(约公元281-341年)在《肘后救卒方》一书里,首次记载了用竹片固定骨折的疗法——一种小夹板固定法,并开创了用夹板固定骨折的先例。

葛洪是今江苏句容县人,他就地取材,用竹片作为固定骨折的材料,用来抢救骨折病人。有的医生用破残的竹简来夹骨折患处,因为竹简是读书写字的人随身所带的物品,在书房里也随时可以找到。

唐代的蔺道人用杉木皮固定骨折。蔺道人虽是长安人,可是中年后隐居江西宜春县。宜春是山区,杉木到处都有,也是能就地取材的。

蔺道人的《理伤续断秘方》里记载:杉木皮用水浸泡,软了以后,削成手指大的薄片,每片之间,留一条小缝,用细绳子上、中、下三道捆扎好。哪里受伤,用药后就牢牢地捆缚在那里。关节处要留出,不能用杉木皮捆缚,否则,伤愈恐怕影响伸屈。关节部位,如手腕、手指关节、膝部、脚踝等处,只能用绢包。包好以后,还得时时轻缓地作弯曲和伸展的运动,这样对骨折的愈合有好处。

动与静的结合,是小夹板固定骨折的优点和特点,比起石膏固定,只静不动胜一筹。

书中还记载:凡重伤,夏季每隔二三日,冬季每隔三五日,要将包扎处解开,用热药水泡洗去旧药,洗的时候,注意不要“惊动”受伤的部位,意思是不可挪动或碰触受伤的肢体。

洗毕仍用黑龙散敷上,照原样用杉木片缚牢。在敷贴药膏时,要平正均匀,如果药膏高低不平,容易引起已经整复的骨折位置移动。

方法是用一块木板,将皮纸或油纸摊在上面,用水调黑龙散,将药摊匀,然后卷起来,贴到受伤的地方。

夹板固定法发展到明清时期更进了一步。

清政府下令编纂的《医宗金鉴》里,有多种夹板用法的插图,例如固定胸腰椎骨折的通木,做得比较厚,捆扎的绳子不再缚在木片或竹片的外面,而是在通木上钻孔,斜穿过通木。这样捆扎起来,更平稳,病人也感到舒服。

唐朝以前,伤骨科医生对髋关节的后脱位,也就是说,从臀部脱臼,已经找到手牵脚蹬的方法,使它复位。

可对髖关节前脱位的病人几乎没有办法,所以蔺道人的《理伤续断秘方》说:“如胯骨(髋骨)从档内出,不可整矣。”

古代怎么治疗粉碎骨折(古代如何治疗骨折)(1)

到了元代,中医伤骨科大有进步。元朝五代世医危亦林(公元1277~1347年)在《世医得效方》一书里,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把髋关节前脱位病人的双脚用柔软的绵绳缚住,倒悬挂在一个坚固的木架上。利用病人自身重量作牵引,再用手法整骨。身体拉直了,髖关节也就能复位了。

危亦林在记述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时说,脊椎不直,说明还没有复位,这时须要“坠下”,使脊椎伸直。这就是现代伤骨科术语中“过伸”的意思——只有保持“过伸”的位置,才能使骨折复位和很好愈合。

脊椎骨折病人复位后,用大桑树皮一片,覆在背上,再用杉木皮二三片,放在桑树皮外面,用柔软的物品缠住夹牢,不要使它弯曲,再用药治疗。

中国首创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这是对世界医学史的一大贡献。它比戴维斯在1927年应用的悬吊复位法治疗骨折要早500多年。

选自《杏林漫步曲》

作者:赵友琴

古代怎么治疗粉碎骨折(古代如何治疗骨折)(2)

秋枫木 半夏 忘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