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建成区面积(聊一聊灌阳县区划变迁)(1)

灌阳虽自公元前168年建县,但灌阳的行政区划,直至宋时,才有文字记载。

在宋、元时期,灌阳县内的人丁似乎蛮兴旺,有四十二里。

古时的行政区划,是按人口的多少来划分的,即百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当然,演变到后来,也没有那么严格精准,我们只需要晓得,古代的里,既是一个行政区划,也大致代表了人口的多少。

可是自明朝(1395年)开始,灌阳境内血光乍起,出现了比较大的兵灾人祸,四十二里合并为十四里。

仅仅过了二三十年,民众为躲灾而外流,导致人口大量流失,十四里并为八里。

1521年发生兵乱,人口又剧减,八里合并为五里。考虑到灌阳是个山区县,也许有很多人为避灾而逃进了山里,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躲在山区里的人们是很难计入户籍人口的。

经过五十年的休养生息,人口慢慢恢复,到了1572年,灌阳有九里,分上下二乡。直到现在,灌阳仍习惯称上下二乡,有九个乡镇,与现在的区划很相像了。

到了清朝初期,在乡之下设堡,上乡设九堡一里,即仁江、东秀、观音、传山、江口、狮子、峰白、盐俊、月山等九堡,一里为崇顺里。下乡设九堡为昭达、唐文、官平、犁陂、大营、望月、巨望、下坪、赤板堡。

清朝道光年间,崇顺里变为崇顺堡,上乡辖十堡,下乡辖九堡,各堡名称大致相当不大,不过,将在山区居住的十五个瑶民居住点也统计进来了。

民国初期,将里堡的设置给废了,将灌阳县划为三个区,到了民国21年设为5个区,共225个村。到了民国23年又变回玉楼、黄关、文市三区。所以,黄关和文市的名字,是在民国23年,即1934年才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区下设乡,三区下辖19个乡。民国37年,变为辖10个乡118个村。

新中国成立,灌阳县设城厢区、黄牛市、文市三个区,取消了乡一级的设置,由区直接管村。有意思的是,黄关区的名字改成了黄牛市区,玉楼区改成了城厢区。1950年3月,三个区变为六个区,增加了观音区、新圩区、水车区。因此,现在的观音阁乡、新圩镇、水车镇如要追根溯源,可从这个时候算起。

1951年10月,为便于管理,灌阳县和全州县来了个土地大交换,将灌阳的斜水、上马山、下马山、铁厂、苏木水、古木坪、瓦屋、周家水、吊水坪、沙坪、班周、雷公岩、油麻石、篮口、北斗街等自然村划给了全州,将全州的立田、潮水庙、罗塘、马正发、白竹山、宅头、铁炉头、破塘、大龙、深浦源、流溪源、上乌石江、竹岭脚等自然村划给了灌阳。从现在的眼光看来,这笔交换灌阳是赚了。

1954年,六个区的名字改为数字符号,即城厢区改为一区、黄牛市区为二区、观音阁为三区、新圩为四区、水车为五区、文市为六区。

1955年3月,新增了第七区,同年10月,数字区名又变回原来的区名,新增的第七区改为新街区。因此,新街镇成立的历史,应该从这个时候算起。

1956年,黄牛市区的名字改为黄关区。

1958年,灌阳县设置成8个公社,七个公社的名字与原先七个区的名字相同,多出的一个公社为仁塘人民公社。

1959年4月24日,从黄关公社中划了12个生产大队,即罗家坪、龙家、刘家坪、李家桥、陶家桥、鹰嘴山、小源、南江、茶源、北江、下涧、盐塘大队,成了西山人民公社。故此,西山乡成立的历史,可追溯到1959年。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进了一个频繁调整的时期,一会将人民公社撤消,设成9个区,将大队合并成小乡,一会又将小乡改成人民公社,过几年从区又恢复公社,观音公社的名字曾一度改为卫东公社。

1973年,一些改了名的公社和大队又恢复了原名。1980年,灌阳县共设九个公社,即城关镇公社、红旗公社、新街公社、黄关公社、西山公社、观音公社、新圩公社、水车公社、文市公社。

1983年,城关镇公社改为灌阳镇。

1984年,观音公社一分为二,分成观音阁乡和洞井瑶族乡,西山公社改成西山瑶族乡,黄关、文市公社建镇,红旗、新街、水车公社建乡。灌阳县共设7乡3镇,138个村民委员会和一个居民委员会。继承观音公社衣钵的观音阁乡为何名字要多一个“阁”字,可有专家学士们说出缘由。

1999年3月,红旗乡与灌阳镇合并,统称灌阳镇。

2013年10月,新街乡撤乡建镇。

2014年,新圩乡撤乡建镇

2017年,水车乡撤乡建镇。

至此,灌阳县形成6镇3乡的行政区划格局,6镇即灌阳镇、黄关镇、文市镇、新街镇、新圩镇、水车镇,三乡即西山乡、观音阁乡、洞井乡,至今未变。

欢迎关注灌阳人在灌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