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豹,年轻的时候信奉道教,成年后成为商纣王朝中重臣。后与姜子牙同拜于元始天尊门下,之后违反了玉虚宫门规被玉虚宫除名,又拜在了碧游宫通天教主门下。为姜子牙的师弟。 一生与姜子牙为宿敌,法力高强,交友广泛,口才极佳,尤其善于说反同门或道友下山助商。一句“道友请留步”将无数同门修士送上封神榜。申公豹无视纣王的暴虐,经常游说三山五岳的同门和能人异士(三十六路人马)助商伐周。在商王朝担任国师一职,全力维护商王朝统治。

申公豹的实力有多强(申公豹概况)(1)

阐教弟子,因为元始天尊偏袒姜子牙,申公豹嫉妒姜子牙手掌封神大权,故此挑动大批高人对付姜子牙,给西岐方面造成巨大困难。一句“道友请留步”将无数同门修士送上封神榜。最后,在封神台上被姜子牙封为“东海分水将军”。

其一,复姓申公,名豹。申公是上古复姓;

其二,申氏名豹,殷商申氏一族首领,官至商朝国师,公是敬称,时称申公豹。如北伯侯崇侯虎,崇为国氏,侯指侯爵,虎为名。姬昌又称西伯昌,西是指封地在西部,伯是西部诸侯之长的敬称,昌是名。姜子牙吕氏名尚别名望,后世称太公望,,因姜尚不是吕氏一族的首领,只是吕氏一族的庶出子弟(正史野史都有说太公望出身不高),所以不能称吕公望。姬发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后世称为周公旦,同样道理,周是氏(周公旦姓姬氏周),公是敬称,旦是名字;

其三,姓申名公豹,源自《封神演义》中说法。书中作者根据上古神话整理编制而成,对历史人名缺乏考证。又有明朝士子历来看不起少数名族,其实部分外族复姓,所以故意改为单姓也是有可能。《封神演义》作者本人对古姓也不是很了解,如:北伯侯崇侯虎有一个兄弟名崇黑虎;书中称南宫适为南将军,所以,第三种说法虽然为众所知,但是最不可信的、最为荒谬可笑的。

其一和其三都不可信,其二有历史根据,也符合商周惯例,公是天子卿相的敬称,商周时代公卿都是有封地或部族的大贵族才能担任的职务,如申公豹,召公奭,周公旦等;太公望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太公是他在齐国的谥号,封神榜不可能用他在西周齐国死后的谥号,姜尚一名可能就是他在封神时期的敬称,因其做过武王的尚父,姜(吕)尚的原敬称可能是姜(吕)尚父,后世不懂,或者就是后世专门避开尚父这种敬称的(姜尚父用现.在语来说就是姜爸爸,后世文人虽然敬重他,也不可能一直把他当父亲叫,敬称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总的来说,申公豹,召公奭,周公旦,西伯昌,崇候虎这些封地族名 职务敬称 名的称呼,都是商周之际给活人的尊称,也适用于死人。齐太公望,周武王,周文王,这些是给死人的谥号,活人不能用的。比如著名的齐桓公,他开始只是齐国公子,时称公子小白,当上齐国君主后,时称齐候小白,死后谥号才是齐桓公,还有晋文公,在外流浪时候时称公子重耳,回国当君主的时候时称晋候重耳,死后谥号晋文公。

究其原因,我们的史书都是后来整理的,才造成这种谥号当时代敬称的误解。

申公豹是昆仑山上的异类,元始天尊的徒弟,在所有玉虚弟子中间他在封神大战中直接背叛者,很多线索都藏在封神文字下面,水落石出时才会吓人一大跳。

过去听老人们谈论封神时,提到申公豹就说这是个豹子成精,当时只是一笑了之,以为这和说法海是蛤蟆精一样是纯属民间的偏见,但在重读姜子牙拿到封神榜下昆仑那一段时,我发现这种说法并非毫无依据,且看申公豹第一次出场时和姜子牙的一段对白。

申公豹怒色曰:“姜子牙料你保周,你有多大本领,道行不过四十年而已。你且听我道来。有诗为证:‘炼就五行真始诀,移山倒海更通玄;降龙伏虎随吾意,跨鹤乘龙入九天。紫气飞升千万丈,喜时大内种金莲;足踏霞光闲戏耍,逍遥也过几千年。’”

话说子牙曰:“你的工夫,是你得的;我的工夫,是我得;岂在年数之多寡?”

从申公豹的这段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自称有几千年的修为,虽然在诗里有夸张的可能性,但我们接着就发现姜子牙自己也承认自己修为的年数不及师弟申公豹,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说姜子牙作为师兄,他在昆仑修道40年,那申公豹作为在他之后的师弟,修为就应该在40年以下,怎么会倒转过来,师弟反而比师兄年长呢。此时结合申公豹在诗中对自己身家的表述,我们不难做一个大胆的推论,即申公豹是昆仑山并非以人身修道的弟子,前面所谓几千年的修行只是修成人身的修炼,然后再拜入昆仑门下,就像笑傲江湖里面华山派的劳德诺,属于带艺投师,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姜子牙听都没听说过的砍头飞升的邪术,书中说“其头盘旋,只见一些黑气”这明显是妖术的描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