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巴赫金曾引入复调的概念指出陀氏小说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的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汉时司马迁就创造了一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述史法——互见法。这种述史方法对我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塑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游记》及《红楼梦》等古典小说都吸收了这一叙事手法。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1)

热拉尔·热奈特在分析西方古典小说时曾指出:古典小说(广义上讲,其重心主要在19世纪)的构思特点是叙述的悬念,因此,不适合于作预叙。但这种预叙手法其实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较为常见,而究其源头则可追溯到《史记》中。下文笔者便从互见法和预叙叙事两方面入手,分析《史记》对《西游记》叙事的影响。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2)

热拉尔·热奈特

一、《史记》互见法对《西游记》人物塑造的影响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独创的一种述史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它的性格特征放到别人的传记中加以展现,这样既不影响传主的核心形象,又不使得传主单一化、概念化。最早发现这种述史法在叙事上的功用之人应当是苏洵,他在分析司马迁对廉颇、周勃和董仲舒等人功过的书写时指出:

夫颇、食其、勃、仲舒,皆功十而过一者也。苟列一以疵十,后之庸人必曰:智如廉颇,辩如郦食其,忠如周勃,贤如董仲舒,而十功不能赎一过,则将苦其难而怠矣。是故本传晦之,而他传发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3)

苏洵画像

苏洵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互见法是受古史中“十攻不能赎一过”观念的影响,所以不在本传中对传主进行负面描写,而是将负面事件放在他传中。这种手法其实很像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剪辑,故而苏洵称司马迁“时得仲尼遗意焉”。仲尼遗意指的是春秋笔法,即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观点,而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项羽是司马迁非常欣赏的一位英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主要通过破釜沉舟、鸿门宴和垓下之战重笔描绘项羽的英雄形象。尽管文末司马迁批评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但在这之前,却用重瞳传说神话项羽的出生,并且称赞其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可见,司马迁的本意乃是塑造一位悲剧英雄形象。对于项羽的一些负面事迹,司马迁将之放在了《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他传之中。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4)

项羽乌江自刎图

《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属下之口叙述了项羽坑杀降兵的残暴之举:项羽为人僄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刘邦更是细数项羽十罪: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其中有刘邦强加上去的,但残暴嗜杀及刚愎自用却是属实。此类叙述若放在《项羽本纪》中,必定会使项羽的英雄形象受损。

《西游记》在塑造孙悟空形象时,亦创造性地运用了《史记》中的互见法。孙悟空本领高强、忠心耿耿、嫉恶如仇,但吴承恩在塑造孙悟空正面光辉形象的同时,还通过其他角色的行为暗示出了孙悟空的一些缺点。最为典型的当属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后,遭唐僧写下贬书赶走,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出山救师那一回。在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中,猪八戒用“是个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之语激得孙悟空出山。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一回,猪八戒已经做了诸多铺垫。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5)

猪八戒是愚钝懒惰无能之人,他何以能够请动孙悟空呢?且看猪八戒在第三十回和第三十二回做了些什么,他先是通过师傅找徒弟夸孙悟空:师父在马上正行,叫声徒弟,我不曾听见,沙僧又推耳聋。师父就想起你来,说我们不济,说你还是个聪明伶俐之人,常时声叫声应,问一答十。孙悟空听完这话,便跳下崖来,用手搀住八戒,连喊贤弟。在猪八戒称花果山为“天下第一名山”之后,孙悟空又故意问道“可过得日子不”?在猪八戒描述了战斗场景之后,孙悟空只问了句“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6)

这两章通过愚笨无能的猪八戒,侧面将孙悟空好奉承、爱显摆和要面子等缺点展现出来,可谓深得《史记》互见法之精髓。

二、《史记》预叙叙事对《西游记》叙事的影响

西方古典小说较少使用预叙手法,这点在开篇时已经提到。但在东方古典小说中,预叙手法却较为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红楼梦》第五回及《源氏物语》第二回,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都采用了预叙手法。在这些古典小说中,通常是用梦、谶语、奇异的出生及相术、占卜等方式达到预叙的效果,其源头可追溯到《史记》。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7)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用了多种方式预叙刘邦的帝王之业,如相术: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如异象: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如望气法:秦始皇帝常曰 “东南有天子气”;如奇异的出生: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在《赵世家》中,司马迁多通过梦达到预叙的效果,如赵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预示着赵氏的衰落;如赵简子之梦预示着灭中行氏、灭智伯,赵武灵王之梦预示着废长立幼导致祸乱。此外,《史记》中还有多处使用了谶语,如《周本纪》中的“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秦始皇本纪》中的“亡秦者胡也”,以及多次出现的“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焉”。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8)

司马迁蜡像

谶语、相术及占卜等方式具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但在司马迁的巧妙运用下却达到预叙的效果,不得不说是一种艺术上的巧合。事实上,文学中的预叙即是作者主动暗示故事的结尾,而司马迁则将作者变成了在古代具有更高可信度的“神”、“上天”。因《西游记》本身是神魔小说,其中诸多人物已具备预言未来的能力,因此基本未使用梦、谶语、相术及占卜以预叙。不过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西游记》继承了《史记》的奇异出生法以达到预叙的效果,而望气法则变成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西游记》中的奇异出生现象在孙悟空、唐僧和猪八戒身上都有体现,如唐僧为金蝉子转世预示着西行路上将要遭受到众多妖王的觊觎,如猪八戒错投猪胎预示着他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但笔者认为,孙悟空的奇异出生具有最好的预叙效果。《西游记》中第一回中这样描述了孙悟空的出生: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9)

孙悟空出世

花果山为“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山上一块仙石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滋养产生灵通,而石猴出生之时目运金光惊动了玉皇大帝,这无疑预示着孙悟空要对天庭产生威胁。同时还需要注意,孙悟空为石头所生不仅表明了他的奇异,还为后续大闹天宫埋下伏笔。他来源于自然,注定不为世俗的条条框框约束,同时他无父无母无牵无挂,完全可以凭借着原始本性去将世界闹得天翻地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中的望气预叙法到《西游记》中变成了一项技能,即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于是《高祖本纪》中的“东南有天子气”变成了《西游记》第八十四回中的“虽是国王无道杀生,却倒是个真天子,城头上有祥光喜气”。而孙悟空通过望妖气辨别对方是否为妖怪,更是众所周知。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说(看西游记超越西方古典小说之处)(10)

结语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其中的诸天神佛都具有一定的预言能力,故此在文本中并未出现太多的预叙叙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史记》中的预叙叙事时常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西游记》中,除去上文提到的望气法之外,还有梦。只是《西游记》中的梦往往不具备预叙效果,而是成了一种叙事动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