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献青春(口述历史那首援疆兄弟)(1)

2010年10月,上海援建的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南校区交付使用 (资料图片)

黄剑钢

2008年至2010年任上海市第六批援疆干部联络组组长、阿克苏地委副书记,上海市政府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卢湾区副区长

■ 口述 黄剑钢

采访 方 城 周文吉 董齐兴 王雅婧

整理 周文吉 王雅婧

从新疆返沪,10年匆匆而过。犹记得初入阿克苏的绵绵细雨,地区人民的热情歌舞和灿烂笑容,阿克苏地区博物馆、地区妇幼保健院、地区二中分校、地区幼儿园、地区启明学校、地区公安 110 指挥中心等建筑掠入眼帘,陌生而又熟悉……心中感叹,这就是有着“新疆小上海”之称的阿克苏啊!

时至今日,一首当年上海援疆干部们共同填词的《援疆兄弟》仍在心头回响:“援疆兄弟心在大漠飞翔,心系金色胡杨,情牵欢腾的多浪,援疆兄弟胸中有朝阳,待到边疆赛江南,举杯把歌唱……”

抓调研定方向

2008年7月27日,我带领第六批援疆干部抵达阿克苏时,上海援疆工作正步入第11个年头,由最初的摸索阶段,到渐渐踏出清晰路径,而后步入正轨,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到达阿克苏,稍作休整,而我心中惦记着,尽快对该地区的两县一市进行实地调研。按照惯例,我们恳请地委、行署领导畅所欲言,听取上一批援疆的工作总结,也记下地区人民群众对援疆工作的希望和要求,为下一步工作确立了大致方向。

紧接着,我们的工作团队兵分七路,立足在改善民生上,从扶贫开发、解决就业、卫生事业、文化事业四大类,对当地社会经济状况“把脉”。两个多月中,我们走访超过200家单位,现场考察200多次,召开座谈会190余次,个别访谈300多人……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听取、征求各方意见,足迹遍布阿克苏的广袤土地。

分析总结调研结果后,我们发现制约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当地基础建设水平比较落后,跟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急需填补不足,拉动发展;其次,当地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分严重,尤其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缺口很大;最后,受限于开发技术和能力,当地还没能对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问题现实地摆在眼前,我们决定,把这一阶段援疆工作的目标,对准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与当地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

2008年10月24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市长韩正率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到阿克苏考察,并向我们提出了两个“千方百计”:即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千方百计牵线搭桥,帮助发展当地经济;千方百计牵线搭桥,促成有关人才到当地开展短期支援工作的要求,为第六批援疆工作指明了方向。

办实事重实效

当时,我们面对的阿克苏是这样一个状况:它有着辉煌历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但它位于大漠深处,会遭遇灾害性天气,在黄沙漫天的日子里,十米之内难辨人影;它的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但它贫瘠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医疗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始终如一地为当地人民办实事。

我们坚定了信心,必须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不搞形象工程,一切援助工作以真正做到改善民生为出发点。

项目建设,凸显改善民生。我们这一批的援疆项目共162个,建设类项目就有145个,其中90%都是民生项目。比如,在基建方面,秉持“向基层倾斜,向贫困边远地区倾斜”的原则,对阿瓦提县、温宿县这两个贫困县的村容村貌整治、完善水电气和医疗、以教育保障为主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就达12个。在教育方面,重大扶持项目主要有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阿克苏地区示范性幼儿园、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等。阿克苏二中采用寄宿制度,学校设施齐全,能同时容纳60个班级,3000多名学生的就学、生活需求。示范性幼儿园建成后,也称得上是南疆地区排名第一的幼儿园。

我们援疆干部的干劲十足,每年春节前夕,我们61位同志会分批回到上海休整。身在东海之滨,大家的心却依然留在阿克苏。干部们休而不息,忙碌奔波于市农委、教育、卫生、旅游等部门,联络项目,开辟渠道,搜集信息,为阿克苏农牧民寻求来年的致富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援疆干部不遗余力的“吆喝声”中,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大枣、甜瓜、葡萄、香梨等,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优质果品。由援疆干部筹建的“阿克苏特色果品一条街”,在位于松江区的上海国际食品城开张迎客,并逐步打入长三角及国际市场。当地的果农喜笑颜开。

2009年10月26日至30日,以整体宣传推介阿克苏文化、旅游、民俗及丰富独特的资源,展示阿克苏对外开放形象为主的上海“阿克苏宣传周”活动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以“龟兹故地·西域精粹——魅力阿克苏,森林城市·油气富集——活力阿克苏,塔河韵·浦江情——情谊阿克苏”为主题,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与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介阿克苏。

在上海“阿克苏宣传周”期间,阿克苏旅游推介会、阿克苏纺织工业推介会、阿克苏果品营销恳谈会、神奇的阿克苏——摄影、农民画作品展、阿克苏农副产品展销会等活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吸引了诸多上海市民争相而至,共赴这场“精品盛宴”。

在这个宣传周里,阿克苏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企业签订了20个合作项目,金额达61.58亿元人民币,涉及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物流、旅游、果品购销等领域,进一步扩大了阿克苏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增强了阿克苏自身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推进了沪阿两地的交流与合作。

从“输血”到“造血”

经过前五批的援助,阿克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有了长足进步,但地区的人才培养还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阿克苏缺医少药,通过上海多年援助,虽然医疗设施逐步改善,但高水平的医务人员确实匮乏。比如,妇幼保健院已启用快1年了,当地医生还不会使用上海带去的医疗设备,第一例剖腹产手术仍是由上海的援疆医生完成的。硬件上去了,软件却没能及时跟上,类似情况难免让我们暗自扼腕。

随着援疆具体工作的层层展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要想真正改变阿克苏地区的“先天不足”,不但需要资金支持的“输血”式帮助,更须拓展到“造血”的层面。

上海市党政代表团来阿克苏考察后,全市各委办局、各援疆干部派出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组团来阿克苏考察,并在资金、物资、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了我们大力支持。有了上海大后方的全力支撑,我们信心满满,提出了“两端培训、重在当地、拓宽领域、效果为先”的人才培养思路,大批量、大规模地为当地培养各行各业的急需人才。

我们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一方面争取把上海先进资源“请过来”,另一方面推动阿克苏当地人“走出去”。担任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的张玉磊多次与上海协调联系,争取到在阿克苏首次举办劳动保障干部研修班,并争取100万元引进了职业教育远程网络工程,实现了阿克苏职业培训与上海的同步进行,让上海的先进技术和工作理念有望在阿克苏早日落地生根。

到第六批援疆工作结束,我们帮助培训当地各行业人员7000多人次,开设班级140余个。其中,我们在上海组织培训了85个班次,1700多人次;邀请上海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阿克苏举办培训班55个,培训5300多人次。这些数据极其振奋人心。我们相信,有了人才,留下一批技术过硬的干部,才能为阿克苏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带队伍铸精神

我们61位援疆兄弟,来自上海各个行业不同的单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团队。而这个团队又俨然是一个大家庭,平时除了工作,我们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读书、征文、摄影、乒乓球等文体活动。每逢节假日,我们更是欢聚一堂、共度佳节,让远离家乡的兄弟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特别是每年的中秋佳节,上海市都会组织“相聚月圆时”援外干部视频联欢会。每到这一天,我们都会把阿克苏分会场布置得既有民族特色又能体现我们援疆干部的精神风貌,我们通过视频与上海的亲人见面,把我们援疆的情况向上海的领导和派出单位进行汇报。

在近3年的时间里,在遥远的边疆,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在援疆使命的感召下,我们61位援疆兄弟一起互帮互助、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做好援疆工作,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从当年我们豪情满怀踏上新疆大地,至今已经12年了。虽然有些事情会被时光模糊了印迹,但每当《援疆兄弟》的歌声响起,在阿克苏地区的那段日子就会历历在目。三载远赴西域、帮助建设祖国边疆的经历,让我多了60位并肩奋斗的兄弟,结识了天山脚下淳朴的父老乡亲,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光辉岁月,刻骨铭心,长存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