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28 品赏3

继续讲书法品赏,讲多一堂。

学习书法当然要会品赏,等于你酿酒就要懂酒品。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但会品赏的不多。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

品赏标准就是这两句:"评以讨论其得失",上一堂课讲过。袁昂是用比喻来指出各家的书法得失。"品则考定其高下,"庾肩吾分品级,读者一看品级,便知这个人或这作品的高下。有这两句记在心中,品赏就不难了。

"评以讨论其得失",是一个基础。你看得出作品或一个书法家的得失,才能"考定其高下。"看不出得失,当然就无法分品极了。但"讨论其得失",袁昂的方法还不够具体,他只是讲了一个结论,具体讨论怎样下手呢?

我在25课中讲过,作品的神采是由功和性决定的。"功"是技法,筋节骨肉皮血心,用笔、取势、裹束和心法,这些都是属于"功"。都有具体的做法和衡量标准。"性"是书法作品表达的内容,作品有情性能感动观众。所以"讨论其得失",可以从"功"和"性"两方面去探讨。这样就比较具体了。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2)

四 功和性的四种情况

书法作品的功性一共有四种情况,这就是:有功有性,有功无性,无功有性,无功无性。无论你怎样写,总属于四种情况之一。我们来分别讨论一下。

4.1 有功有性

第一种,有功有性。这是一些最好的书法家。功力既好,情性洋溢,作品能感动人。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3)

这有哪些人呢?照庾肩吾的分法,上上品有张芝、钟繇和王羲之,三人。上中品有崔瑗、杜度、师宜官、张昶和王献之,五人。直到下下品,有卫宣等二十三人。这些人大多没有作品传世,连名字也很陌生。但你想,在南梁那时一定是有点名气的。

庾肩吾的方法,收了一批"有功有性"的书法家,但就算入了品,具体在哪一个等级分起来还是比较主观的。"中中品"和"中下品"究竟有什么不同,怎样把握?上次我布置了思考题,你做过就会感到不容易。

我看庾肩吾的品级,定得太细,太多了一点。

庚肩吾的《书品》分法还有一个缺点,他是按照书法家来分的,但一个书法家,可能真书法好,草书一般,篆书差点。这样笼统地比较,不够具体。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4)

所以后来唐代李嗣真实《续书品》,在一些书家旁注明书体。如列崔瑗为上上品,旁边注明"小篆"。崔瑗的儿子崔寔评为上下品,注明是"章草。"这样的分级法,就比庾肩吾细致。

再到唐代张怀瓘写《书断》,更作了大幅度的改变。他说"书有十体源流,学有三品优劣",他把古今书体总结为十种,九品等级压缩到三品,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5)

这就是神品、妙品和能品,这样就简单多了。

这里我列出一张表,以十种书体为经,三品为纬。拿王羲之为例,"隶、行、草书、章草、飞白俱入神,八分入妙。"这里的书体,我在专题课中会讲到。这里没有真书,真书最早叫今隶,包括在隶书中。

其他人如"智永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褚遂良"隶、行入妙",只有两个位置。这是张怀瓘个人的看法。这样我们就把王羲之、智永和褚遂良三人的品级填入了。当然还有其他人,张怀瓘一共评了一百多人,每人有一篇传记,写他的身世和擅长,每人有成就的书体,在这表中都可以有他的位置。

张怀瓘这个表,也可以这样排列。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6)

如隶书(包括真书)下面分神、妙、能三品,根据刚才的表格,分别写上王羲之,褚遂良和智永。然后行书,神品王羲之,妙品褚遂良,再来草书,神品王羲之,妙品智永。你也可以给一张作品评定品级,如刚才讲到的王献之《鸭头丸》,我认为可以归入神品的。

简言之:

· 有功有性的作品,都可以入品。

· 书体相同,容易比较。

· 所谓神、妙、能,也就是上、中、下。

但神、妙、能把神采的特征形容出来了,比上、中、下好。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品书论》说:"此谓神、妙、能者,以言乎上中下之号而已,岂所谓圣神之神、道妙之妙、贤能之能哉!"

朱长文是儒生,他说书法上的神、妙、并非圣贤那样高大。"就乎一艺,区以别矣,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这是朱长文定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说,达到并非很难。但我想张怀瓘心目中的神、妙、能,没有这样低。

品赏可以从一个字开始,品赏能力是从比较中练出来的。

如这里有三个"以"字,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7)

都是古人的真书墨迹本,墨迹本没经过刻拓加工,保持原样,你看哪一个好?最有动感是左边这一个,点画没一个是放平的,线条没一笔是平拖的,大小圈运用娴熟而自然。中间这一个也不错,但结字左右放平了,取势平稳。线条变化就不如左边这一个,手腕不如左边灵活。右边这一个显然处于下风,笔锋平拖,少变化。交争势很小,虽然说也属于特色,但到底不如前两个好看。这三个作者,分别是褚遂良、颜真卿和赵孟俯。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8)

有人说,你怎么老跟赵孟俯过不去?我也纳闷,你怎么对赵孟俯付出那么深的爱情?

再来看看这三个草书"平"字,也都是墨迹本。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9)

大圈取势都是一样的,横横、竖横两个势。左边的陆机,用笔最简单,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中间王羲之,有没有一根直线条?没有。他的手腕处处、时时都在动,所以线条都是优美的弧线。特别要注意他的小圈,这是转弯处的调锋动作。暗节点不计,明节点有五个,第三个是踆锋趯,第四个是反时针两圈。各位,这个字不过指甲那样大,我们现在是放大看,才知道王羲之用笔非常细致,绝不偷工减料,他不慌不忙,该做的动作一个不漏。

智永《千字文》减少了一些节点,用牵丝或飞度,这也是真正的高手,看上去十分轻灵。

王羲之的字,你把它放大到一堵墙那样大还是好看,为什么?因为他无懈可击,神采斐然。

品赏可以从单字开始,逐渐看几行的作品。如上次思考题这两个帖,一是王献之《鸭头丸》,只有两行十五字。二是《中秋帖》,三行,二十二字。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0)

二者用笔和神采相当不同,《中秋帖》侧锋线多,跟《鸭头丸》大异其趣。实际上《中秋帖》是米芾临王献之《十二月帖》的中间几行,《十二月帖》的笔法和神采和王献之就相近了。

你对笔法和心法体会越深,品赏也越容易把握。大幅作品,张怀瓘说过"惟观神采",神采好就可以定品。以前有句话说"远观气韵,近看用笔",如果你有兴趣去研究这作品的神采是怎样写出来的,那可以去细细地分析,字太小可以放大。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1)

再说一次,具体分析要用墨迹本,拓本是加工过的,意义不大。

在书写过程中,作者的心情会有变化,如果你看小作品,就不容易体会。如《鸭头丸》才两行,几分钟就写完了,作者情绪可说是稳定在一个状态中。

你可以找个长作品来看,如孙过庭《书谱》。这作品很长,一气呵成,总共有三千七百多字,手卷长达九米。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2)

一开始他写得中规中矩,大小圈用笔很严谨,到后来越写越快,节点减少,改用断和飞度。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3)

这作品前半段和后半段各有趣味,是非常好的品赏教材。如果你从头看到尾,作者心情的变化是逐步演进的。你可以直接把前面十几行和后面十几行对比,这就容易看到作者心情起伏,神采变化。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4)

4.2 有功无性

第二种,有功无性。用白话文来说,技法也不错,就是未能表达情性。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不是说"字如其人"吗?普通人写字都有个性,怎么会出现"无性"的情况。要注意,普通人写字的个性是天性,无意表达的。而艺术创作是特意表达,有意识地表达。

蔡邕·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有压力潜意识出不来,硬写也是僵硬的,死板的。

孙过庭说"偶然欲书",天气不好、器具不佳都不行。这不是书法家矫情,大家知道,唱歌、演戏上场前也都要培养感情,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如清代的馆阁体,就限制你表达个性,强调大小一律,粗细一致,方正光洁。其实说得直白一些,这就是手写的印刷体,所以写出来千人一面。

你看这两个状元,河南吴其浚嘉庆二十二年(1817)状元,汪鸣相道光十三年(1833)状元,江西人。这两人殿试第一相差十六年,写出来的字却一模一样。

馆阁体是清代政府公文来往所用字体,你现在看到的是他们科举试卷,一笔都差不得。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5)

从办公的角度说,确实清楚易读,但从书法的角度说,功力虽深,个性却被抹杀了。所以馆阁体是很典型的"有功无性"。

我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工作时,当时社里有雕版书工场。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6)

国家出版局为了保存雕版书传统,特意指定书画社少量发行。当时还特意请了一位老先生来写稿,字非常恭正。写版不能太个性化,跟你平时书写风格不同。其实中国的雕版书,因为写手不同,还是各有风貌的,但毕竟不是给你发挥个性的场合,像《阴符经》那样的写法,刻书就不行了。

4.3 无功有性

第三种是无功有性。这里所谓"无功",指不懂技法。拿起毛笔就写,性情却表达得不错。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7)

沈尹默先生说:"唐朝陆希声曾说过一句话:'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在前人摸索笔法的时代,当然不免有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做了,而还不能说,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经过了无数人长时期的研究,把使用毛笔的规律摸清楚了,这才写成了理论。"这段话讲了两种人,第一种是不知笔法的"善书者",沈尹默称这种人能做不能说,讲不出道理。第二种就是懂笔法,能写也能说出个道理的人。既有实践经验,又懂理论。

顺便说一下,"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这句话,不是陆希声说的。

《宣和书谱》卷四"陆希声"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钱若水常言:'古之善书现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古代都用毛笔,"善书者"在古籍中有两个意思:一是真正的书法家,另一个意思指不懂技法,但字写出来有情性,看起来还不错。

我们现在周围也有这样的人,随便哪个单位总有几个字写得好的。这种人有天分,但没有学过书法,不懂技法,不能归入"书法家",只是"善写字者"。

4.4 无功无性

第四种"无功无性",既没有功力,又没性情,正如明代王世贞说:"腕中有鬼,故不任书。"知道人家写得好,但轮到自己就是不行,好像手腕有鬼捣蛋。这些人的作品,其实也可以拿来分析一下的,你帮他找出原因,就能帮他进步。

谢谢。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8)

本节要点:

· 有功有性,可以入品。

· 有功无性,只是馆阁体一类。

· 无功有性,不知笔法的"善书者"。

· 无功无性,不擅写字。

复习思考:

黄简讲书法初级第7讲(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28)(19)

· 这是"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混合篆隶真行各种书体特点,就"功"和"性"而言,属于哪一类?

· 天分在书法艺术中是否很重要?天分高低有没有标准?

· 怎样判断自己有没有天分呢?天分在学习书法的哪一个阶段,会发生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