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话剧《英雄儿女》,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给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发来观后感,“话剧将兄妹父女的情节推到更加主体的叙述位置,在历史中突出个体的命运,熟悉的电影有了新意,很感人,顺便说一下,我很喜欢饰演王芳、王成的演员,也是因为戏剧性加强了,赋予角色鲜明的性格,演出完成度很好。”

抗美援朝我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1)

像王安忆一样,看过电影《英雄儿女》,又从话剧中找到新意的人还有很多。10月18日话剧《英雄儿女》专家研讨会上,上海戏剧家协会顾问刘文国说,“我看过七八遍电影,看完话剧,我又重温了抗美援朝精神。巴金小说《团圆》提供非常好的文学基础,电影《英雄儿女》提供感人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话剧站在巨人的臂膀往上攀登,进行新的文艺创作。”

“剧场里,年轻人和中老年观众都因《英雄儿女》情不自禁有泪花,让我们看到艺术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吴孝明看来,话剧《英雄儿女》是一部讲述中国故事、上海故事的精品力作,“70年前,巴金写了《团圆》,70年后,我们进行一场时空对话,把革命精神传承到今天。今天看话剧的人,很多都在电影《英雄儿女》氛围中长大,对这座城市有集体记忆,对这个国家有集体记忆,初心不忘,有着始终不渝坚守的情怀。”

抗美援朝我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2)

“纯粹感”是评论家李守成看完话剧《英雄儿女》的最大感受,“它有一种那个年代的纯粹和清澈,特别是王芳、王成、志愿军战士们所表现出来的质朴的精神世界,对今天的青年有一种灵魂被洗礼的疗愈感,这得益于原著、导演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也要赞赏导演对青年演员的要求,他们真的沉浸到烽火硝烟的故事中。”

“这是一部献给几代人的当代戏剧。”评论家方家骏说,“提炼历史记忆、经典文艺元素、当代价值观,给以战争为背景的话剧提供完整而全新的色彩,形成对当代观众的热情召唤。几位主演激情而温暖的表演感动观众,再一次把‘热血’写进了无数人心里。”

抗美援朝我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3)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郭晨子是70后,“我在想80、90、00后观众进剧场,会怎么看这个戏?《英雄赞歌》唤起观众记忆,而话剧需要新的舞台样式和叙事模式。”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表示,近年主旋律话剧由再现历史细节真实到表现历史情感真实,是自信,也是进步。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喜欢话剧《英雄儿女》的音乐铺排,“有高昂激越的旋律,有低回婉转的抒情段落,主演投入走心,有泪点。”评论家毛时安提议,话剧可以增加更多文学性、诗情性内容,比如黄浦江的流水、黄浦江的月光,全力以赴打造出一部高品质的作品。

“上海18家国有文艺院团都在铆足劲,创作新作品。”张惠庆透露,导演胡宗琪坚持剧本过关才签合同,“编剧喻荣军经历非常艰难而高效的过程说服导演,在回答了胡宗琪80多个问题以后达成合作,7月中开始写剧本,改了四稿。”

抗美援朝我最喜欢的英雄人物(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4)

《英雄儿女》首轮演出后,喻荣军从各界观众反馈中又收集了几十个问题,用于修改打磨。12月初,“小修”后的《英雄儿女》将再次与观众见面,明年“大修”《英雄儿女》计划去外地演出。

“导演不希望重复电影,但坚持电影经典内容一定要在舞台呈现,比如王成牺牲。”喻荣军与剧组所有演职人员在朝一个方向努力,“无论观众是否看过电影《英雄儿女》,走出剧院,都能感受到英雄精神,感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来源:作者:诸葛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