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谢尔顿》第三季开播了。

作为《生活大爆炸》的衍生剧,《少年谢尔顿》延续了其科学幽默的表达,主要讲述谢尔顿幼年时期和家人的生活趣事。比起长大后那个总是气死人不偿命的傲娇科学家,小谢尔顿多了点可爱的反差萌。

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少女在此相见(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同行)(1)

《少年谢尔顿》第三季海报

10岁的谢尔顿已经开始和生活里的一切格格不入:跳级读高中,去大学旁听斯特吉斯教授的物理课;完美主义强迫症,认为一切都应该以合同的方式确定下来;经常说出让人生气但无法反驳的话;重度洁癖,饭前祈祷要戴手套避免和别人的手接触;生气发泄的方式是狂做家务;惧怕的东西多到可以讲三天三夜……按理说,这样的孩子应该是孤僻的,但谢尔顿一边享受着科学的乐趣,一边坚定地认为自己在生活中也是个招人喜欢的小机灵鬼。

巨大的错觉,来源于家庭的保护。在这里,谢尔顿没有天才光环,只是个被爱包围的孩子。外婆康妮、爸爸乔治、妈妈玛丽、哥哥小乔治、姐姐米希都包容谢尔顿的与众不同,并尽可能地为他抵挡来自外界的恶意。

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少女在此相见(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同行)(2)

谢尔顿和妈妈

事实上,从第一季到正在播出的第三季,可以提炼出《少年谢尔顿》的几个关键词:孤独、包容和成长。

《生活大爆炸》最后一集,谢尔顿和艾米获得梦寐以求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天播出的《少年谢尔顿》和此剧情进行了巧妙联动:199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公布,谢尔顿希望发现中微子的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获奖,他买好食物饮料,邀请学校的同学早上5点到他家,通过收音机第一时间获悉结果。但最终,愿望落空,也没有一个人来跟他分享这份难过。

此时,斯特吉斯教授站在天台上打太极,爆发出强烈的不甘心:为什么将一生都奉献给物理学,却始终得不到认可。最终他平静下来,告诉康妮,“赢得诺贝尔奖曾经是我的梦想,但我这辈子没有机会了,我猜谢尔顿会拿到的。”

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少女在此相见(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同行)(3)

外婆康妮和情绪崩溃的斯特吉斯教授

谢尔顿和教授面对的问题,和《生活大爆炸》中的四人组一脉相承,即不被理解的孤独。不过,《少年谢尔顿》并不只是讲述天才的故事,还关注大多数普通人的烦恼。

谢尔顿连续跳级,让同班的小乔治抬不起头,也给米希造成了许多困扰。遇到不会的语法题时,米希问小乔治,“你觉得我们笨吗?有时候我都告诉自己,是因为他太聪明我才显笨。”两人被激起斗志,合力解决了在谢尔顿眼里十分小儿科的问题。

虽然是双胞胎,但是活泼开朗的米希很少惹麻烦,特殊的谢尔顿又占据了太多注意力,父母的疏忽便成了常态。直到参加科学测试时科研人员夸她有敏锐的观察力,米希才第一次吐露心声。

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少女在此相见(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同行)(4)

米希和谢尔顿是性格迥异的双胞胎

“当你独处久了,你也会慢慢具备这个能力的。爸爸和哥哥经常一起踢橄榄球,所以他们两个是一队的;妈妈和外婆一直在照顾谢尔顿,他们三个是一队的。”

“没有人和你一队吗?”

“没有,只有我自己。”

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少女在此相见(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同行)(5)

米希面对镜头吐露心声

很多家庭里都有米希这样的孩子,既不是最优秀的,也不是最受关注的,她们往往心思细腻,擅长自嘲,偶尔表现出一点奇怪的好胜心。父母发现问题后会愧疚地想要弥补,比如一起出去吃饭时让米希而非谢尔顿挑选喜欢的餐厅。但之后的日子里,一切照旧,因为家庭关系就是这样,很多惯性难以改变。

好在,家庭的另一面是大家都学着互相体谅:谢尔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依然会因为玛丽期待的眼神跟着去教堂;乔治和康妮经常互相讽刺,出现分歧时还是会坐下来沟通;小乔治遇上麻烦时默默承担起大哥的责任,照顾弟弟妹妹;米希整天把嫌弃挂在嘴边,但谢尔顿离开后又很快念叨他回来的时间。

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少女在此相见(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同行)(6)

小乔治和谢尔顿

不管是聪明的谢尔顿,还是不那么聪明的小乔治和米希,都在家庭的关爱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这是《少年谢尔顿》有别于《生活大爆炸》的一面——从友情向亲情转移。最明显的,就是从第三季开始片头进行了更换:从谢尔顿一个人,变成一家人站在一起。

原因很简单,当密集的科学笑话让人感到重复和疲惫,擅长审时度势的编剧就会降低使用频率。这个时候,家庭温情作为填充剂,可以使角色变得更加立体,同时打动观众。比如说,第一季小乔治和米希更多是作为衬托谢尔顿聪明、怪异的功能性人物存在。第二季开始,小乔治的修车和推销才能一步步展现出来,米希因为喜欢的男生学习棒球,运动少女的形象也逐渐明朗,故事丰富起来。

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少女在此相见(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同行)(7)

小乔治在修轮胎方面天赋异禀

看得出来,《少年谢尔顿》在保持Geek(主要指对科学抱有狂热爱好、不善社交、沉迷于漫画科幻游戏等二次元存在的一群人)特色的同时,开始探索其他表达方向。当然,这种变化是不是合适,会不会讨观众喜欢,有待观察。情景喜剧最大的好处就是剧集间逻辑关联度低,即使出现一些剧情上的偏离,也方便及时修正。

从目前埋下的各种线索看,《少年谢尔顿》并未背离“前传”初心,依然在精心雕琢谢尔顿的少年时期,让两个“他”之间始终保持情感上的共鸣。

199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终颁给了三位研究夸克的科学家。小谢尔顿守着收音机流下眼泪,成年谢尔顿的旁白响起,“夸克的主要特点是它们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颗中微子,注定孤独一生……”

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少女在此相见(少年谢尔顿和天才同行)(8)

谢尔顿的独白

“幸运的是,我错了。”

那个让谢尔顿倍感孤独的时刻,莱纳德也在关注着广播消息,艾米躲在被窝里打开手电筒看《草原上的小木屋》,拉杰什在安静地学习,霍华德偷偷打游戏,佩妮横躺着呼呼大睡,伯娜黛特也进入了美梦。

1995年,发现中微子的弗雷德里克·莱因斯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7年,长大的谢尔顿终将和这些朋友相遇,开启新的人生阶段。(诸葛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