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方块型的,城池也是方块型的每当攻城拔寨,都会有猛烈的炮轰方块汉字既然与城墙类型,因而也遇到过炮轰,还不是一次,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奇妙的汉字pk?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奇妙的汉字pk(方块汉字所经历的三次炮轰)

奇妙的汉字pk

汉字是方块型的,城池也是方块型的。每当攻城拔寨,都会有猛烈的炮轰。方块汉字既然与城墙类型,因而也遇到过炮轰,还不是一次。

五四期间,北大教授钱玄同极力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此议遭到黄侃、辜鸿铭、林纾、赵元任等老派文人的严厉抨击。于是,取消汉字也就只是停留在了一些人的梦境里。虽然炮轰激烈,但城厢毫发无损、岿然不动。

五十年代,第一批简化字推广成功,方块型的城垣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与废除汉字相比,简化汉字更务实一点。把汉字简化说成是对汉字的炮轰,似乎不太准确。但回顾当时同时提出的三项真正的创新型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并为走国际通行的拼音文字道路做准备,你还觉得汉字简化只是笔画的调整么?

不要以为第一次汉字简化是完胜,在文化的惯性面前,谁也不要想轻轻松松做大英雄。君不见,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泥古群体在批判简化字,甚至有人要求恢复繁体字。这里面,包括大明星宋祖英。

对简化字的漂亮回击,应该是在七十年代末。第二批简化字推出,不久便被取缔。这又是一次不成功的炮击,城郭再次显示固若金汤。

出尔反尔的理由是,第二批简化字太激进,有些都像日本字了。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醉翁之意不在酒。激进的,可以单独处理,可以改,可以重新做嘛,为什么要全盘否定呢?说到底,还是对汉字简化的方向不感冒,还是对过去的东西太感情。

如果说,汉字简化是错的,那第一次简化就是不应该的。如果汉字第一次简化是对的,那么第一次简化之后再没有新的动作,甚至仅有的一个续集都被强力扳回,那就是匪夷所思的。这是个文化悖论,但有些文字工作的领导者显然不懂什么叫悖论。

实事求是评价,汉字不简化,笔画数量还相对均衡,因为字形都很繁复。但一部分字简化了,水落石出,有些未简化的字的笔画就鹤立鸡群了。且不说书写方便不方便,仅从结构的谐调方面说,就不上讲究。比如,大纛的纛,笔画是不是有点多?比如,矗立的矗,是否可以简化成一横上面加一个直?只要思想接茬,实际都可以商量。反之,观念格格不入,那就宁愿做顽石。

有人理直气壮的主张,汉字一点也不应该简化。说这话的,貌似学究,实际是个大白。汉字从诞生起,就一直走在简化的路上。甲骨文,钟鼎文,那就是画图为字,为了画明白,不惜用上大量的笔画,难认,难记,难写。直到现在,古文字学家也是连猜带蒙,望之兴叹。大篆,小篆,是对甲骨文、金文的简化,同样的,隶书,楷书,是对篆书的简化。繁体字,与之前的字相比,本身就是简化字。简化,与汉字发展如影随形,咋就一点也动不得呢?咋就一次动得、二次动不得呢?

还有种煞有介事的说法,现在汉字已经数字化了,已经进入数据库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再修改了。文科生操理工男口气,蛮能唬住千万人。既然数字化了,那升级起来应该更容易,至少比重铸铅字容易多了。数据库就是一成不变的了?你把工程师看的也太愚笨了。按这说法,快手搞了视频媒体数据库,抖音就应该无所作为了,马云搞了网购,刘强东就该去扛包了,对吗?

西汉文学家刘向写了一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的人物。粗估一些热爱繁体字、强烈要求恢复繁体字的,也跟叶公好龙差不多。不信,给他们一些香港、台湾的报纸、杂志、书籍,他们真的都喜欢看?能看懂?或可以默写?

随着汉字输入计算机,随着拼音输入法的压倒性优势崛起,一个新的问题正在悄悄的取代汉字的简繁之争。你还会写汉字么?你有过提笔忘字的体验么?过去,这个问题是属于低文化阶层的。但今天,这个问题已经摆到了高等文化人的桌面。不要抬杠,不要硬犟,不要做重庆的棒棒,整天不动笔,能记住字的笔画,除非你是神仙。

朋友问,甄嬛传的嬛怎么写,墨叔一愣,只能说,这个字我知道,而且知道这个字本来应该读xuan,硬被大众逼成了读huan,但不好意思,知道的不少,就是不知道怎么写。您会写么?有多少会唰唰唰不假思索写出来的,您完全有资格显摆嘚瑟。

老一辈写了几十年汉字,都遇到新问题,新生代天天与电脑、手机耳鬓厮磨,他们能成为写字的神童么?

三次炮轰,汉字或纹丝不动,或略有改变,或反击成功。时过境迁,老话题加新课题,汉字是我行我素,还是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