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任(1784-1850),字孟棠,号茧园,清代盱眙人嘉庆十二年举人,二十二年进士,历任广东三水、番禺知县,赣州知府、苏州知府、海关监督、陕西按察使及布政使等职有《茧园诗文稿》、《 汪孟棠太守诗钞》等著作传世,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德国眼中的林则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德国眼中的林则徐(汪云任与林则徐的友情)

德国眼中的林则徐

汪云任(1784-1850),字孟棠,号茧园,清代盱眙人。嘉庆十二年举人,二十二年进士,历任广东三水、番禺知县,赣州知府、苏州知府、海关监督、陕西按察使及布政使等职。有《茧园诗文稿》、《 汪孟棠太守诗钞》等著作传世。

林则徐是福建人,与汪云任自幼相隔遥远,早期自然无缘相识。但是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最终走到一起,并成为交情不浅的朋友。首先,两人的家庭地位相同,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岁贡生,以教书为生,而云任的父亲汪景福是廪贡生,“制行不苟,训迪有方,里居教授多成就者”(《盱眙汪氏家谱·汪景福传》,即也是一位在地方有影响的教书先生。其次,两人年龄相仿,汪云任仅比林则徐大一岁。再次,两人的早期经历相同,都是通过读书,中秀才,考举人,成进士,一步步地由从社会的底层进入官场,再经过多年宦海沉浮,都升为手握重权的高官,成为志趣相投的政坛上的盟友?。

鸦片战争初期,汪云任担任苏州知府,同时兼任护苏、淞、太道,担负着护卫东南沿海海防的重任。汪云任在苏州查禁鸦片,销毁鸦片,威震东南。而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时间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人物。道光二十一年五月,道光皇帝以广东战败,归咎林则徐,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充军发配伊犁。林则徐当时已年过半百,因鸦片一事弄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从广州走到西安时竟卧床不起。调养两个多月后,在西安告别家人,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豪迈诗句,踏上西行的路途。林则徐发配伊犁后,汪云任调任陕西按察使并署理布政使,成为陕西最高司法长官。从林则徐给汪云任的书信,我们得知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45年1月1日),已在新疆充军三年的林则徐给陕西按察使汪云任写了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书信:

忆自金陵握晤,瞬已十年。在楚粤时,鳞羽虽通,无由口口口.至随风萍梗,飘泊频年,雁帛数行,遂亦无从觅达口口大兄大人秉臬关中之喜,庆汴在心。比接家言,知敝寓频枉高轩,小儿屡叨倒屣,具佩推乌之爱,弥增别鹤之怀。际兹寅谷迎年,辛盘饯岁,缅维履端辑枯,泰策延禧。紫气东来,坐领关山之胜;青阳左个,恩颁节钺之华。引跂祥礻几 ,曷胜抒颂。

弟荷戈绝塞,岁序三移。马角未生,敢望刀环之唱?龙钟弥甚,徒瞻斗柄之移。尚幸勉自支持,藉以报纾记注耳。专此布臆,即贺崇禧,并请台安。不一。

愚弟顿首。

(载《林则徐全集》第七册,第399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版)

从这封书信,我们可以了解到发生在两人之间的往事:一、他们认识较早,有交情,而且交情不浅。道光十四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曾与汪云任在南京会面,而且相谈甚欢,给彼此都留下很好的印象。在广东、湖南任职期间,两人公务上来往较多。二、汪云任担任陕西按察使,到西安上任后,多次到林则徐家中探视,对林则徐的家人颇为照顾。林在信中所说的“比接家言,知敝寓频枉高轩,小儿屡叨倒屣,具佩推乌之爱,弥增别鹤之怀”的意思是,“我接到家中来信,知到您屡次屈驾光临寒舍,小儿子屡次向我诉说您热情接待他,对他很重视,这可能是因为爱屋及乌的缘故,这更增加了我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林则徐信中的“倒屣”典故出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指汉末著名学者蔡邕十分器重年轻的落魄诗人王粲,每次听说王粲来访,就立即出门迎接,以至时常穿倒鞋子,后世遂以“倒屣”形容主人热情迎客,这里指汪云任热情接待林则徐的儿子。信中“推乌之爱”,即成语“家屋及乌”,意思是说汪云任把与林则徐的友情延及到其家人身上。信中“别鹤”典故出自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说商陵牧子夫妻被迫分离,人们为他们创作情调凄楚的乐曲《别鹤操》,后来用“别鹤”指夫妻分离,抒发离别之情。当时,林则徐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别人避之唯恐不及,而汪云任不避嫌疑,主动向他伸出援手,关心照顾他的家人,他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因此写下这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患难时刻最能展现出人性的善伪。如果不是《林则徐全集》中保存的一这封珍贵的书信,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汪云任重友情的美德。

道光二十五年,林则徐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而汪云任因继母去世,离开陕西,回乡丁忧。而林则徐后来调任云贵总督,又因病辞职归籍。道光三十年九月,林则徐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十月抱病起程,十一病逝于潮州普宁县行馆。而这年冬天,汪云任丁忧期满,赴京复职,不幸病世于京城旅馆中。两位老友一南一北,几乎同时去世,冥冥之中又是一种默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