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坤宫娘娘薨了。”随着太监进保走进帷帐向皇帝禀告这则消息,87集的长篇电视剧《如懿传》终于在本周走向了结局。作为“宫斗爆款”《甄嬛传》的姊妹篇,《如懿传》自筹拍开始便话题不断——

周迅《大明宫词》后首度参演宫廷剧,电影咖为何接拍电视剧;《如懿传》卖出高价,几度跳票延迟播出;《如懿传》原著作者流潋紫再度陷入抄袭质疑;电视剧首播遭恶评,主演颜值、服化道遭网络群嘲……

明星、资本、抄袭、青春崇拜……开播前期的话题大势在播出过程中渐渐偃旗息鼓,《如懿传》既没有重现当年“甄嬛”的火爆态势,也没能比肩《延禧宫略》的讨论热度。这或许是因为《如懿传》前期并没有展现出明显的“吸睛点”。本剧女主宫斗起来论“狠”比不过甄嬛,论“爽”比不过魏璎珞,虽有主演演技加持,但最开始的剧情总让观众感觉不痛不痒,有时候甚至懦弱得让人窝火。直到结局时刻,观众才理解了如懿的选择。

《甄嬛传》《如懿传》均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小说质量谈不上“水平”二字,还深陷抄袭风波。改编后的电视剧作品单薄的人物、部分生硬的情节和“伪大女主”做派也为人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甄嬛传》《如懿传》电视剧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影视作品无论质量高低,若能成为流行必然切合某种大众心理。“佛系”宫斗女主如懿和甄嬛看似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然而细究起来,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呢?

撰文 | 安安

所谓“最佛系”宫斗女主

《如懿传》反旧式的宫斗叙事

《如懿传》最后几集,被幽禁宫中的如懿终于决定反击,设局引炩贵妃入圈套,揭穿她残害皇嗣、陷害皇后妃嫔、嫁祸自己亲生母亲等诸多恶行,不少人感慨,这部剧终于有了一点“宫斗戏”的样子。观众会有这番言论,原因在于女主如懿在之前的情节中实在太“佛系”。

如懿传宫斗深度解析(如懿传不温不火)(1)

《如懿传》女主如懿。历史上的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

《如懿传》讲述的是乾隆与继后辉发那拉氏的故事(《清史稿》记载乌喇那拉氏为误)。历史中,辉发那拉氏16岁嫁予弘历为侧福晋,后被册立为娴妃、娴贵妃。乾隆嫡妻孝贤皇后逝世四个月后,娴贵妃又被册立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乾隆十五年册立为皇后。乾隆三十年南巡过程中,皇后突然被送回宫中。乾隆回京后收回皇后手中册宝,裁减皇后宫中的人员,待遇相当于降至末等的“答应”。次年皇后病逝,乾隆命令以皇贵妃之礼下葬,葬于纯惠皇贵妃地宫中,不设神牌,皇后相当于不废而废。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称与继后反目,是因为那拉氏自行剪发,“则国俗所最忌者”。(满人习俗,国丧、大丧才可剪发)皇后为何剪发、乾隆说法是真是假,我们都不得而知。历史的谜团给了后世演绎的空间。《如懿传》中给出的解释是,乾隆狎妓不听如懿劝诫,二人争吵翻旧账,如懿对乾隆彻底失望,断发表示与乾隆断绝夫妻情分。

如懿传宫斗深度解析(如懿传不温不火)(2)

如懿断发“休夫”。

一个“情”字,是《如懿传》中的继后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她是先帝皇后的侄女,本名“青樱”,与弘历青梅竹马,少年情动。姑母临死前劝她要为家族考虑,谋取皇后之位。但她只想与乾隆相伴到老,不愿卷入纷争之中。姑母与太后不和,为此她向太后——也就是乾隆的养母、《甄嬛传》中的甄嬛——自请改名为“如懿”,表示抛开与过去的关系。

【翊坤宫 | 懿心 | 如懿】 垂眸敛凝眉,尤见青樱弘历,绿梅芬芳,唯盼一生一次心意动; 醒来万事空,红墙飞雪茫茫。悔否念否?也许本来清净还复去。——来自《如懿传》宣传语

当别的妃嫔为自己的孩子和母族争利,如懿一概置身事外,只有当自己被人害到绝境,才会设法自保。孝贤皇后意外过世,乾隆嘱意如懿为皇后,如懿虽没有忘记姑母的临终遗言,却对皇后之位的尊荣利益没有贪恋。直到乾隆在她面前表达了自己的孤单,希望在高位之上,能有她的陪伴,如懿才答应了他。

不争不抢、不提前除去对自己有潜在危险的人,如懿在这个深宫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经常被动地卷入纷争中,依靠愉妃海兰、侍卫凌云彻、宫女惢心和容佩等配角救护。而如懿不是没有宫斗的能力,她只是不愿意。弹幕对这样“佛系”的女主相当“恨铁不成钢”——

“如懿啊,上届宫斗冠亚军(甄嬛、姑母)的话你为什么不听!”“《如懿传》应该改名《海兰传》。没有海兰小天使,如懿根本活不到现在。”“都怪如懿的不作为,不仅没有保全自己,还害得身边的人都死了。”“甄嬛,两届宫斗MVP。”(most valuable player,指游戏中最厉害的玩家)——来自网络弹幕

如懿传宫斗深度解析(如懿传不温不火)(3)

太后(《甄嬛传》中的甄嬛)在其不多的出场戏份中,深谙后宫争斗诀窍,对乾隆后宫中的争斗了如指掌,一眼看透许多嫔妃的伎俩。与如懿形成鲜明对比。

宫斗剧发展到今天,人们习惯看到女主完成从“小白兔”到“大灰狼”的蜕变。但是《如懿传》却没有遵从这个套路,让有“大灰狼”潜力的女主一直保持着“小白兔”的单纯本心,至死未变。与其说《如懿传》是一部宫斗剧,不如说是一个以宫斗为背景的爱情故事。而这也是许多人不满《如懿传》的原因之一。

深宫宫斗的现代社会隐喻

在古人故事演绎中满足心理需求

若抱着看更精彩的《甄嬛传》的期待来看《如懿传》,势必要失望的。虽然剧中各路配角依然“热心宫斗”,主角的“清心寡欲”却让人心里痛快不起来,这不痛快源于观剧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前些年《甄嬛传》大火之时,有人将剧中的后宫与职场联系到一起,把《甄嬛传》解读成一部“职场生存宝典”——

(1)忌初来乍到过于显眼:职场新人最忌讳未看清形势贸然行动,需学习甄嬛初入宫时为自保韬光养晦,避免被陷害陷入被动。(2)忌立场摇摆墙头草:曹贵人在华妃失势后转投甄嬛,被皇帝认为是不念旧情的小人。职场墙头草作风只会落得两边不讨好。——整理自“小琪娱乐”《甄嬛传:谁看懂了?这部剧隐藏的职场36计你发现了吗?》

由此可见,虽然宫斗的主角是古人,观众看到的却是今人的故事。深宫宫斗隐喻着现代社会,嫔妃们同现代人一样,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取有限的资源,只不过她们所争取的皇帝宠爱更为有限,所以竞争有时会拼个鱼死网破。家世背景、人际亲疏,这些在后宫中安身立命的资本同样也是当代人所看重的。

如懿传宫斗深度解析(如懿传不温不火)(4)

《后宫制度研究》

作者: 朱子彦

版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

关于中国古代后宫制度的历史研究。

激烈的竞争环境为宫斗故事提供了张力,但同时也切合了时下人们对社会竞争的焦躁不安。圣心难测,对应人们对不确定性未来的恐慌;姐妹反目互相倾轧,对应人们对于“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陌生人社会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宫斗剧的主角便担负着安慰大众的任务,她们需要在逆境中迅速成长,实现大众在现实社会中完成不了的“逆袭”。

因此《甄嬛传》会火,甚至剧情缺乏基本逻辑的《延禧宫略》也会火,它们看着会让观众感到舒坦解气。而《如懿传》却让不少人窝火。保持本心的悲剧性人物可以由配角担任,但是作为观众主要代入视角的主角,如果不能帮人解气,怕是要失去相当一部分观众。

也许有人会说,塑造一个真实的人物,表现人物在逼仄环境中的迫不得已,也可以让人产生共鸣。毕竟人类的痛苦,长久以来并没有多少变化,而宫墙之下女性的无奈,在今天仍然存在。但是,《如懿传》存在明显缺憾:人物性格单面,如懿前期单纯后期稳重没有负面的性格;乾隆年少单纯后渐多疑,在后期争斗中经常智商下线;大反派炩妃坏得人神共愤,唯一柔和的一面体现于与侍卫凌云彻的爱情之中,却没有足够的篇幅表现,常常戛然而止……人物不够立体导致缺乏真实感,观众会因为某个情节动容,却很难被一个完整的人物触动。

如懿传宫斗深度解析(如懿传不温不火)(5)

《如懿传》炩妃。《还珠格格》与《延禧宫略》中的正面角色令妃,在《如懿传》中成为了反派。炩妃出身不好,在宫中如履薄冰,但剧情把她塑造成单纯的坏人,即使她被迫母子分离,即使结局时她为自己辩解一切都是皇帝和环境逼的,也很难让观众对她产生同情。

宫斗剧想要受观众欢迎,要么走流行路线,切中观众痛点,释放心中的不快;要么深挖人物,让观众体会到真实,与人物达成共情。两条路径都能从古人的故事中找到今天的影子,但《如懿传》没有选择前一条路,也没有在后一条路中走到终点。

爱情与权力的取舍

宫斗结局影射当代人精神幻灭

演员秦昊曾经在采访中提到,周迅在他朋友圈留言说自己去拍《如懿传》了。秦昊问她为什么想起拍电视剧了,周迅说现在哪有什么好电影,送到我手里的剧本一个个写得那么傻,怎么演啊?周迅的回答本意在传达对影视圈创作环境的不满,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她看来《如懿传》的剧本仍优于时下许多电影作品。“如懿”这个角色的优点或许在于,在一众宫斗主角中,她并没有为了权力或者复仇,丧失自我。

《甄嬛传》中的女主角,在宫斗中为了复仇选择放弃自我。甄嬛一开始追求爱情和友谊,后来爱情幻,友人或离世或反目,她便开始了复仇逆袭的夺权之路,用当初别人陷害她的方法,来陷害仇人。主角复仇叙事,体现了创作者对残酷丛林法则的认可,让“不择手段”和“人性恶”具备了合法性。甄嬛最后虽然成为了宫斗的最终赢家,但是她在选择复仇之后丧失了本心,到头来至亲至爱皆已不在人世,很难说她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赢家。

如懿传宫斗深度解析(如懿传不温不火)(6)

甄嬛“黑化”之后用手段害安陵容流产,安陵容本想借自己注定流产的胎儿嫁祸甄嬛,未能成功。

《如懿传》中的如懿则走向了甄嬛的反面。如懿从没有背离过自己的本心,也从来不为了自保或复仇,用卑劣的手段陷害别人。她最多就是做了一个局,设计让皇帝昏迷看炩妃会不会偷换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储君姓名。她一直爱着乾隆,一切行为都由爱而生,但她并没有因为爱而丧失自我。这也让很多观众对如懿改观。

在最后一集中,如懿对多疑乾隆彻底死心,她拒收皇后册宝,不愿当乾隆妻子;她仍旧对乾隆以礼相待,但已经没有了旧日的关怀;她找郎世宁要到了当年成为皇后之后所画的夫妻画像,毫不犹豫地剪掉了自己的半边;她死前留下一封信给自己的孩子,叫他不要伤心,因为她终于自由了。

如懿传宫斗深度解析(如懿传不温不火)(7)

如懿最后一次与乾隆见面谈及“兰因絮果”。“兰因絮果” 比喻男女婚姻初时美好,最终离异。如懿为乾隆付出一生,在人生的最终阶段幡然醒悟,在精神上与乾隆彻底分离。

“爱情”和“权力”是宫斗剧中的必备元素。主角的取舍在大众心理的影响下容易成为套路化的模式。从《甄嬛传》到《武媚娘传奇》,宫斗剧中的女主往往经历了幻灭的爱情之后走向争权夺利的道路。

如懿传宫斗深度解析(如懿传不温不火)(8)

《还珠格格》续集第二部(1999),剧照是被戏称对抗爱情的“深宫女子天团”。点击图片查看书评君往日文章《国产剧40年:从精英主导到大众狂欢,我们终究还是怀念老剧》

在早期流行清宫剧中,爱情常常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如《还珠格格》中的爱情就是一众主角所追求的最高价值,主角们还因为追求爱情而获得自由。但这种剧情套路已经被当下的人们视为“傻白甜”的代表,幼稚且不切实际。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情的乌托邦神话,如今已濒临崩溃,只在粉红色的偶像剧中有所残留。权力则象征着现实,在早期的浪漫演绎中,权力是被斥责的对象,象征权力的皇帝皇后太后往往是爱情和自由的束缚者,是需要被后辈们感化的对象。如今权力却成为宫斗剧中主角生存的砝码,是比不切实际的爱情和自由,更容易掌控在手里的事物。

在《甄嬛传》和《如懿传》中,爱情最终均落得幻灭的结果。区别在于甄嬛为了权力放弃自我,她护住了自己得亲族并活了下来,成为了两届宫斗霸主;而如懿为了成就自我放弃权力,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父母俱亡,儿子也没能得到尽心地照顾,如懿拒绝治病,最终病逝。

两种不同的结局,却是同一个价值体系下的结果。《甄嬛传》和《如懿传》的结局都令网友唏嘘感叹,说明两部电视剧的结局都暗合了时下的心理。它们都影射了当代人的精神幻灭,权力和物质只能带来一时的慰藉,人们无奈地发问,无论追求自我与否,是否最终都无法善终?

《如懿传》最后,太监向皇帝禀告,如懿走的时候坐在院中赏月,十分安详。但这算真正的“安详”吗?她的从容是彻底心死的结果,生而为人的快乐和幸福都化为灰烬,在相互消磨中消散了。当空的朗月,宛如夜晚的伤口。

如懿传宫斗深度解析(如懿传不温不火)(9)

如懿去世。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安安;编辑:西西。题图素材来自电视剧《如懿传》(2018)剧照。未经新京报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