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第九章殚精竭智(6) 曹休果然上当他与周鲂约定了日期,便率领步骑十万,渡过淮河,进入皖县(治今安徽潜山)但是,哪里看得见周鲂前来迎接的一兵一卒?曹休这才知道上了当他本当迅速退兵,但一来急于立功,二来自恃兵马精多,曹休竟然决定即使没有周鲂内应也要与吴军开战吴军方面巴不得曹休这样做,因为他们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陆逊亲自统军为中部,令朱桓为左翼,全琮为右翼,向曹休发起了进攻周鲂也合军随陆逊横截曹军曹军大败,向后退却,在石亭又受吴军重创这一仗,曹军损失兵将一万多人,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丧失略尽 ,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诸葛亮大传全文在线阅读 诸葛亮大传-朱大渭?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大传全文在线阅读 诸葛亮大传-朱大渭

诸葛亮大传全文在线阅读 诸葛亮大传-朱大渭

第71节:第九章殚精竭智(6)

曹休果然上当。他与周鲂约定了日期,便率领步骑十万,渡过淮河,进入皖县(治今安徽潜山)。但是,哪里看得见周鲂前来迎接的一兵一卒?曹休这才知道上了当。他本当迅速退兵,但一来急于立功,二来自恃兵马精多,曹休竟然决定即使没有周鲂内应也要与吴军开战。吴军方面巴不得曹休这样做,因为他们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陆逊亲自统军为中部,令朱桓为左翼,全琮为右翼,向曹休发起了进攻。周鲂也合军随陆逊横截曹军。曹军大败,向后退却,在石亭又受吴军重创。这一仗,曹军损失兵将一万多人,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丧失略尽。

东线孙吴大胜曹军的消息传到蜀汉,使诸葛亮大为振奋。他敏锐地感到,再次北伐的机会来了。但是,诸葛亮这次发动北伐,却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

有人认为,蜀兵经历了北伐第一次失败,士兵们还未摆脱失败梦魇,此时出兵,断难取胜。

有人认为,蜀地四面险固,易守难攻,应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守险自保,等到力量强大了再兴兵伐魏也不迟。

更有甚者,有人不断向刘禅灌输战则必败的消极情绪。他们说,就连丞相这样的奇才都不能战胜曹军,看来北进是希望不大了。不如与曹魏相安无事,他做他的魏国皇帝,您做您的蜀汉天子。

尽管宫中有费祎、董允等人辅佐,但他们也无法阻住悲观情绪和不求进取的平庸之论对刘禅的影响,因为第一次北伐毕竟是在十分有利的情况下以失败告终的。刘禅甚至向诸葛亮发出这样的疑问:再次北伐,定能取胜否?

刘禅的这种态度,不由得使诸葛亮感慨万千,想当初,他在隆中草庐为刘备规划三分大势时,尽管还只是一个口头规划,竟得到了刘备的膺服首肯。几十年后,尽管这个规划的本身缺陷导致了蜀汉事业的挫折,但他仍对此规划的合理性深信不疑。如今,经过失败和挫折的磨砺,使这个规划日臻完善合理时,刘禅竟对北进关陇、建立关陇根据地的可能性怀疑起

来了。

……

第四节北伐的战略意义

问魏蜀谁雌谁雄?一跨九州,一据蜀中。以弱攻强,败亦出兵,胜亦出兵。横亘秦岭入九重,栈道蜿蜒若游龙。自强不息,志在复兴,阻亦北征,通亦北征。

我们怀着对诸葛亮十分崇敬的心情,填写这首《双调·蟾宫曲》,目的是概括、歌颂他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诸葛亮北伐,生命不息,出兵不止,确实体现了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诸葛亮的北伐,本意决不是为了要表现这种精神,而是要完成北伐战略。

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战略,还要从荆州丢失和夷陵战败谈起。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最初设计,蜀汉征伐曹魏是一路由汉中夺关中后出潼关,一路由荆襄北上,两路夹击以平定中原,实现统一。为了实现两路夹击曹魏的格局,蜀汉集团一直苦心经营于钳形双臂的建立。由于力量有限,钳形双臂只能一个一个地经营,而蜀汉政权是从荆州起家的,所以经营的重点一开始自然放在荆州。

实际上,这种钳形是不可能由蜀汉一家建立的。占据荆州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这在《隆中对的成功与失误》一节中我们已经说过。

那么占据关中有没有可能呢?让我们看看当时关中的形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建安十六年(211)春,开始着手解决关中问题。

马超、韩遂是关中最强大的武装力量。马超是马腾的儿子,马腾被曹操征召入朝后,马超统领其部众,与韩遂联合,势力更盛。曹操也想把马超征召入朝,但被马超拒绝。所以,曹操一直认为马超、韩遂等是他的西部之患。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以讨伐张鲁为借口,命司隶校尉钟繇进兵关中,又令大将夏侯渊出河东与钟繇会师。曹操的真实战略意图很快被关陇诸将看破,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十万人一起反叛,屯据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曹魏安西将军曹仁督军拒之,曹操因一时不能赶到关中前线,便告诫诸将说:"关西兵精悍,要坚守壁垒,勿与之战。"直到七月份,曹操才率大军赶到,与马超夹潼关对峙。

第72节:第九章殚精竭智(7)

九曲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自北向南奔腾而下,成为山西、陕西的天然分界。当它流到陕西风陵渡时又拐了一个弯,向东流去。潼关就位于黄河拐弯处,它的北面是黄河、渭水,南面是山,是当时关中与中原连通的要冲。同年八月,曹操至潼关,作出一副全力攻关的姿态,将马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与此同时,却派大将徐晃、朱灵二人率军沿黄河北上,在蒲坂渡口(今山西永济西)乘夜色渡过黄河,据河西为营。

当徐晃等人在河西扎下营后,曹操突然放弃潼关,渡河北上。在渡河时,曹操令兵士先渡,自己率虎士百余人断后。马超率步骑突至,矢如雨下,曹操"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人见形势紧急,共扶曹操入船。船工被流矢射死,大将许褚左手举着马鞍遮蔽曹操,右手操桨划船。校尉丁斐将牛马放出,引诱马超军抢夺,以此转移敌人的攻击目标,曹操这才渡过黄河。

曹操北渡黄河后,又沿着徐晃等人的路线北上,在蒲坂渡黄河至河西,又从河西南下,绕到了潼关北侧。马超屯驻渭口(渭水入黄河处,今陕西潼关东北港口镇),防止曹操渡过渭水。曹操便多设伏兵,偷偷地用船载兵入渭水,架起浮桥,在渭水南岸结营。马超乘夜偷袭,却中了曹操的埋伏。

曹兵渡过渭水,绕过了潼关天险。马超见此情形,要求让出河西之地以请和,被曹操拒绝。九月,曹操进军,马超再次请和。谋士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其请求,并向曹操献了一条离间马超、韩遂关系的计策。韩遂请求与曹操相见。曹操与韩遂的父亲同一年被举为孝廉,又与韩遂是同辈人,所以二人并马谈了很长时间。只见曹操忽儿点头,忽而拍手,忽而沉吟不语,忽而开怀大笑。远处的马超只见这些动作,而听不见谈话的内容。但他肯定,他们谈话的内容很多,很丰富。

这正是曹操所要达到的目的。

曹操和韩遂根本没谈什么实质问题,只不过聊些京都往事。但马超却被曹操的表现所蒙蔽,产生了错觉。韩遂回来,马超便问:"曹操都说了些什么?"韩遂说:"没说什么重要的事。"可马超却不信。他觉得韩遂有什么事瞒着他,对他产生了猜疑。

……

第五节巨星陨落五丈原

建兴九年(231)春,沉寂了整整三年的汉中至祁山的小路又热闹起来。

呼呼拉拉的战旗声,嘀嘀哒哒的马蹄声,叮叮的兵甲碰击声,吱吱呀呀的木牛移动声,吵醒了梦中的大山、沉睡的河流,似乎在告诉它们:我们又来了!

这是诸葛亮组织的第四次北伐。

路,还是第一次北伐所走之路。

目标,还是第一次北伐所指向的目标。

然而,这次北伐与第一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经过三年的战争实践,诸葛亮已经总结了不少对敌斗争的经验,这次北伐,他就改变了往日围城攻坚的战术。

这次北伐,诸葛亮还动用了木牛,这是他新研制发明的运粮工具。使用木牛,可以节省运粮的人力,意味着可以在与魏军战斗中投入更多的兵力。

敌人方面也有了变化。与诸葛亮对抗了三年的曹魏大司马曹真,体力不支,重病在卧。曹真是一位久经战阵,经验丰富的指挥将领,曹魏智囊人物桓范曾称赞说:"曹子丹(曹真字)佳人。"可见他并非无能将领。曹真的重病不起,对诸葛亮北伐倒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曹魏政权派来接替曹真的是个平庸之辈,对诸葛亮的取胜倒多了一分把握。

但是魏明帝也不傻,他任命接替曹真位置的是比曹真更厉害的司马懿。司马懿军事上运筹帷幄,机谋应变的才干,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一件事是前面所说的攻杀新城太守孟达之事。孟达按照常规预料,司马懿发觉其造反后,要一个月内才可赶到。但司马懿却不循常规,仅用八天便赶到新城,杀孟达一个措手不及。

还有一件事是他征伐辽东割据者公孙渊。公孙渊祖孙三代割据辽东,到公孙渊这一辈,又和孙吴勾结,严重威胁着曹魏北部的安全。所以,魏明帝于景初二年(238)春正月,诏令司马懿率众讨辽东。临行前,魏明帝问司马懿:

第73节:第九章殚精竭智(8)

"你认为公孙渊对于大军征讨将采取何种对策?"

司马懿说:"不外乎上、中、下三策。"

魏明帝问:"哪三策呢?"

司马懿答:"上策是弃城北走,中策是据辽水御我大军,下策是守襄平(今辽宁辽阳)坐以待擒。"

"那你再估计一下,公孙渊于此三策会取哪种呢?"

司马懿分析说:"只有明智之人才能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预先有所舍弃,公孙渊不是这种人。他一定认为我军远征辽东,不能持久,必先据辽水,固守襄平。"

魏明帝听了司马懿的分析,觉得他知己知彼,分析精到,一定会得胜而归,便说:"愿卿早日凯旋,朕当设宴为你洗尘。"

司马懿十分有把握地说:"我往辽东需要百日,攻克辽东需要百日,返回需要百日,中间休养士卒需用六十日,请陛下一年之后准备好宴席,我将准时赴宴。"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当曹魏大军到辽东之后,公孙渊遣其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数万屯于辽河畔,在军营外围挖出二十多里长的堑壕。见曹兵到,卑衍立即迎战。司马懿派将军胡遵将卑衍击退,然后采用釜底抽薪的战术,突破敌人的堑壕,先挥军向东南挺进。绕过敌人的防线后,突然转弯指向东北,直扑公孙渊老巢襄平。卑衍等将领担心襄平失守,连夜缩回襄平,与公孙渊合势固守。经过近两个月的围城攻坚,司马懿便攻破襄平,杀死公孙渊,平定了辽东。

这两件事表明:司马懿料敌如神,用兵如神。

诸葛亮这次北伐,遇到了更强硬的对手。

司马懿到达祁山之前,诸葛亮已经率大军将祁山守军围困起来,同时,派将领王平另守南围。司马懿一到长安,即令大将费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护上邽,其余人马全部随他西救祁山。大将张郃建议不要全部出动,最好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雍县(今陕西凤翔南)、郿县,以掩护大军侧后方。

对于张郃的建议,司马懿甚不以为然。他认为诸葛亮善于用兵,不可轻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大错。他给张郃讲了汉初淮南王黥布攻破楚三军的故事:那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的事,韩信、彭越相继被刘邦诛杀后,黥布据地造反。他发兵进攻汉朝的荆楚之地,楚军为御黥布,将兵力一分为三,打算互相配合、救援。有人劝楚将说:"黥布善于用兵,民素畏之。如今我们将兵力分散为三处,黥布如果打败我一处,那两处就会散走,怎能相救?"楚将不听。后黥布击破楚一军,其余两军果然散走。讲完这个故事,司马懿对张郃说:"我们想一想分兵之后,前军能否对付得了蜀军?如果能,则将军之计可行;如果不能而将军队分为前后,这就会走楚之三军为黥布所破的老路。"

张郃对司马懿的用兵之道是佩服的,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司马懿率领大军奔祁山杀来。

然而,一向足智多谋的司马懿这次却失算了。

……

第六节退兵风波

当死神一步步向诸葛亮逼近之时,诸葛亮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蜀国军队的存亡。

如果健康情况允许,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打算退兵的。他已经让士兵们在渭南屯田,作好了持久战的准备。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军的主帅,诸葛亮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失去主帅的军心会产生极大的惶恐动荡,而用军心不稳的军队去打仗是兵家的大忌。

作为军中的主要将领,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的战略战术与诸葛亮一直存在分歧。他每次随同诸葛亮出兵时,总是要求诸葛亮给他兵马万人,他会像韩信当年东征那样,配合诸葛亮拿下关中。对魏延的要求,诸葛亮常制而不许,为此,"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如果诸葛亮去世,魏延可能会自以为申志展才之时已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丞相府长史杨仪能制止得了魏延吗?魏延最不服的人就是杨仪,让杨仪制止魏延简直如同火上浇油。

军司马费祎能制止得了魏延吗?费祎雅性谦素,服人以礼不以威。每当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闹得不可开交时,费祎也只能"入其坐间,谏喻分别"。显然,在诸葛亮身后,一旦魏延坚持自己主张,费祎也不能进行强有力的制止。

第74节:第九章殚精竭智(9)

姜维能制止得了魏延吗?且不说他入蜀时间不长,资格不如魏延,就说这职务吧,一个是征西将军,一个是征西大将军,仅差一个"大"字,级别却差多了。

谁都管不了魏延,蜀军的前途不外有两个:一个是由着魏延拿着蜀汉与曹魏抗衡的最后本钱去孤注一掷;一个是众人四分五裂,各行其是。无论哪种前途,都是对蜀汉军队的毁灭。

诸葛亮以生命的最后精力,做出了保存蜀汉军队的明智选择:撤军。但诸葛亮却没有料到,在他去世后,蜀军在撤军过程中却出现了一场轩然大波。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蜀军撤军的过程是这样的:

诸葛亮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召集在自己身边,部署撤军的行动。此次撤军,诸葛亮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从命,就让杨仪、费祎等率军撤退,姜维断后。

诸葛亮去世,蜀军严守秘密,不公开诸葛亮的死讯,而是遵照诸葛亮的布置立刻撤军。杨仪派费祎去见魏延,试探他对撤军的态度。

果然,魏延听见蜀军欲撤的消息,勃然大怒,说:"丞相虽亡,还有我在。丞相府中的亲近官属便可护送丞相灵柩还葬,我仍可留下率大军攻贼,怎能因一人之死而废天下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何人,怎能让杨仪调遣,替他断后!"

费祎听了魏延一席话,心中暗暗佩服诸葛亮预料的准确。他刚要对魏延劝解几句,只听魏延又说:"杨仪为丞相府官员,让他回去。君为军中司马,当留下与我一起杀贼。你我二人联名发个文书,将此事布告诸将。"

费祎一听,心中暗暗叫苦:这不是要把我硬留下,和他一起违抗丞相遗令吗?想到这里,他灵机一动,骗魏延说:"将军留我,我无异议。只不过我得回去说服杨长史。杨长史是个文吏,不懂军事,我告诉他后,他一定不会违背将军之命。"

费祎这番话,魏延听着还算舒服,便放他回去了。

费祎走后不久,魏延又觉得不对劲。他觉得费祎此次前来,目的是劝自己与之一起退兵,怎会这么快就改变态度,帮助自己说服杨仪!他急忙派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魏延又派人打探杨仪的动静,得知他已经布置诸军拔营而归了。

魏延听说后大怒,杨仪竟敢丢下自己率大军径自撤回,分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更使魏延生气的是,杨仪已在众军中广为散布说,魏延不愿撤军,欲率大军北降曹魏。当时魏延的前锋部队离诸葛亮大营仅十里,离褒斜谷北口很近,魏延便抢先退入斜谷南归,边走边烧毁栈道。

魏延这个举动,主观上或许是为了阻止蜀军后退,或许是为了难为杨仪,争取自己的主动地位,但在客观上却几乎帮了曹魏的大忙。当杨仪等人整军而还时,司马懿也得到了蜀军撤退的消息,他亲自率兵来追蜀军。多亏诸葛亮事先布置了姜维断后。足智多谋的姜维见司马懿追来,让军队反旗鸣鼓,作出一副要反击的架式。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又想起张郃的话:归军勿追。他急忙下令停止追击,全军返回。于是,杨仪结阵而去,从容退进斜谷。事后百姓知道了这件事,都传着一句谚语:"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懿听到这个谚语后,自我解嘲说:"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也多亏司马懿不便料死,否则,蜀军撤时,后有追兵不舍,前有断道阻拦,那真是太危险了。

魏延抢先退到斜谷南口,一面布置军队阻击杨仪,一面派人去成都向后主上表,说杨仪率兵反叛。

杨仪一面伐树修道,昼夜兼行,一面也派出信使从小路回成都,向后主告急,说魏延举兵叛变。

魏延、杨仪,各自指责对方,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刘禅闹不清谁是真叛,便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董允、蒋琬都保杨仪而疑魏延,刘禅下令让蒋琬率宿卫宫省的诸营士兵北上救难。

蒋琬还没到,在南谷口杨、魏二人却已经打起来了。

魏延向杨仪军发动进攻,杨仪命大将王平率军抵御。王平面对魏延怒斥道:"丞相亡故,身尚未寒,你们怎么就干出这种事?"魏延理亏,语塞无话。魏延兵众见此,知道曲在魏延,纷纷离他而去。魏延众叛亲离,只带其子与数人向汉中逃去。杨仪派将军马岱紧追不舍,终于将他追杀。魏延的首级被送到杨仪面前,杨仪将其人头扔在地上,用脚踩着,恶狠狠地说:"奴才,你还能作恶吗?"

这就是被称为"南谷口火拼"的历史事件。

……

第75节:第十章军事奇才(1)

第十章军事奇才

第一节杰出的军事理论家

诸葛亮是军事家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然而事实上,它又成为人们讨论的问题。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道:"然亮(指诸葛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评曰。

还有人说:"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指曹魏)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还有人说得更不客气:说诸葛亮"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心有以策之,则未凡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以上三种说法,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怀疑甚至否定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说法。

对诸葛亮军事才能持肯定态度的说法比否定的要早、要多。

诸葛亮逝世后,蜀军安然退回汉中。司马懿来到诸葛亮驻军的处所,见到他的营垒布置,称赞说:"天下奇才也!"司马懿是敌方统帅,曾对他的部众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然而当他巡视诸葛亮的营地后却一改常态,其原因就是由于看到诸葛亮治军的规矩法度皆己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

西晋之后,称赞和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者代不乏人。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和为梁元帝征蜀,走到白帝城,对众人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唐太宗曾和名将李靖多次讨论军事,后来将讨论集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君臣对诸葛亮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是相当重视的。君臣二人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指挥战争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的军事家约有十七人,如果按提及次数多少排列,大致情况如下:

孙武:二十一问。

诸葛亮:十三问。

姜太公:九问。

曹操:六问

司马穰苴:五问。

李:四问。

管仲:三问。

吴起:三问。

韩信:三问。

一流军事家唐太宗、李靖对诸葛亮军事理论的重视,不仅表现在所讨论的次数上,也表现在谈话的内容上。

唐太宗说:"统兵节制之法真是太深奥了。得其法正则昌,失其法则亡。你为我把历代善于统兵节制的将领及方法都图写出来,我当择其精微者,垂于后世。"

李靖说:"臣以前所献上的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运用其中一二而获得成功的也很多。只不过懂得军事的史官很少,不能把他们的业绩实录下来。陛下既已下诏,我当奉旨纂述以闻。"

宋人陈亮也说:"唐朝的李靖,是讲兵法讲得很好的人。我曾经读过《问对》一书,那里面讲诸葛亮兵法之妙,细微全面。然而对司马懿却只字不提。李靖是个懂兵法的人,他这样做固然是有其道理的。"

当然,仅仅从历代人肯定还是否定的人多少来判断诸葛亮是否是军事家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说明一部分问题,甚至不能作为说服力很强的根据。

中国古代许多可称为军事家的人,或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著作著称,如孙武;或以善于将兵,战功显赫著称,如韩信;或二者兼而有之,如孙膑。

诸葛亮不是以战功显赫著称的。

在《三国志》和其他现存的史籍中,对诸葛亮军事斗争的记载,没有曹操官渡之战那样生动的描述,没有周瑜赤壁之战那样详细的记载,没有吕蒙偷袭荆州那样曲折的情节,没有陆逊夷陵之战那样精彩的叙述,没有司马懿讨孟达、征辽东那样的有声有色。

这是因为,诸葛亮亲自统兵打仗的时间比上述诸人要短得多。

第76节:第十章军事奇才(2)

……

第二节八阵奇思

据古书记载,今重庆奉节西南七里的江滩上,有一堆堆排列得整齐有序的石头。这些石堆共六十四个,八堆一行,并列八行。每堆石头高五丈,广十围,都是用小石堆砌而成。每堆石头之间相距九尺,纵横相等。每至盛夏,江水暴涨,水与岸齐,涛声若雷,十围大树、百丈枯枝、斗大巨石,无不被洪流冲走,及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唯这六十四堆巨石却依然故我。

无独有偶。陕西汉中定军山附近、四川新都北弥牟镇附近,都有这样的棋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堆。

这就是诸葛亮当年操演八阵时留下的遗迹。

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阵图是军事家们不懈研究的内容,排兵布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战术手段。

阵图、战阵之法在诸葛亮前早已有之,八阵之法也不例外。

据说,春秋时孙武就有"八阵"之法。他的八阵中有"苹车之阵"。"苹车"即"屏车",是用来"对敌自蔽隐之车"。在孙子之后,大军事家孙膑著《孙膑兵法》,内有《八阵》篇。汉承秦制,每年十月讲武都试,皇帝亲至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曾用"八阵"之法大破匈奴北单于。至东汉末,曹操统治的北方对八阵之法仍是"士民素习"。

诸葛亮的八阵之法,与以前的八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作战方法与春秋战国时有很大不同。春秋战国时以车战为主,而诸葛亮所生活的汉末三国早已变成了以步兵、骑兵作战为主了。在孙武时,屏车阵只是八阵之一,到诸葛亮时,八阵则全部由蔽隐之车进行万般变化。

其次是八阵的内容与前代有很大不同。诸葛亮的八阵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诸葛亮为人行事,一向谨慎,但是,当他完成八阵图的研究时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从诸葛亮的兴奋、自信中,可见他的八阵改革对蜀国的军事进步具有多么大的意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推演,有研究的意思;作,有创新的意思。晋太傅掾李兴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孙即孙武,吴即吴起。孙、吴用来泛指春秋战国时的兵法,可见诸葛亮的八阵图确实有春秋战国时所未具备的新内容。

再次是诸葛亮八阵的历史地位乃是前代八阵所不能比拟的。"它吸取前人八阵的优点,是八阵的集大成者,达到中国冷兵器时代集团方阵的一个高峰"。"孔明八阵制度之妙,于斯为极。后世凡言阵法者必宗之","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斯于阵也几矣"。

最后,诸葛亮八阵的历史影响是前代八阵所不能企及的。

从隋唐至明清,一千多年来,人们对诸葛亮八阵图的研究一直不断,这正表明了它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隋朝名将韩擒虎对诸葛亮的八阵图有较深的研究,史载他"深明其法"。后来,他把八阵图法传给了外甥,即唐初名将李靖。

唐将李靖在唐初多次与唐太宗一起讨论军事,后来,集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书中记载了他们对诸葛亮八阵图的探讨。

唐太宗问:"朕与李论兵,多同卿说,但不究出处尔。卿所制六花阵法,出何术乎?"

李靖回答:"臣所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尔。"

唐太宗又问:"内圆外方,何谓也?"

李靖说:"方生于正,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八阵为六,武侯之旧法焉。"

从上面对话中,可知李靖六花阵与诸葛亮八阵的关系。

……

第三节木牛流马

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有很多战役的结果是与粮食紧密相关的。

有了粮食,人们就有了把战争支持下去的底气。

董卓迁都长安,在长安以西的郿县建筑坞壁,高与长安城相等,在里面囤积了够吃三十年的粮谷。董卓信心十足地说,事成可雄踞天下,事不成可守郿坞过一辈子。公孙瓒与袁绍争战,不利,"乃走还易京固守。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有了这些工事和粮食,公孙瓒也有了底气。他说:"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蓄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第77节:第十章军事奇才(3)

一旦没了粮食,人们马上就丧失了把战争支持下去的力量。

袁绍、曹操在官渡对峙,袁绍派淳于琼将兵万人以车运谷,在袁绍大营北四十里驻扎,曹操亲自率五千人前去袭击,结果大破淳于琼,尽焚其粮草。袁绍前线部队的将领张郃、高览率军降曹,袁绍兵众也因此大溃,最终导致了袁败曹胜的结局。袁术之败,在政治上固然有其愚蠢之处,但粮食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原因。他在江淮间,士兵无食,靠河蚌水草为生。他自己生活奢侈,"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匮乏若此,焉能不败!

粮食问题是个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影响着战争胜负。

诸葛亮对粮食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应该说,诸葛亮北伐并不是粮食不足,问题出在粮食运输上。

"守战之力,力役参倍。"意思是说,驻守和远征,所用的运输力量是不等的,通常远征所用的运输力量是驻守的三倍。

诸葛亮北伐,蜀军是远征,曹军是驻守,这就意味着本来在数量上占劣势的蜀汉军队,还要抽出比曹军运力多三倍的人力搞粮食运输。

蜀将魏延要求袭击长安时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魏延自汉中袭击长安,预计用十天便可到达,要带十日军粮。平均每名战士要有一个人背粮供应。

一个人要背多少才够吃十天呢?

东汉时,朝廷准备发四万人去攻打日南,李固不同意,他说:"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建安十六年(211),隐者焦先因关中乱,与家属相失,"独窜于河诸间,食草饮水,无衣履"。当地官府以为他是逃亡的士兵,要将他逮捕。多亏好友武阳出来讲情,对知县说:"此狂痴人耳。"官府才给他注籍,用今天的话说即上了户口,"给廪,日五升"。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知,汉末三国时,一个人一天需要粮食五升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十日军粮,一个战士需要五斗,再加上背粮者自身的耗粮,一个负粮者要担一石粮食,才够一个战士十天的军粮。

当然 ,魏延所用的是偷袭轻军,背粮者要跟上战斗部队,由于速度要求,一石粮食不是负粮者的极限。但是,无论如何,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负粮不能超过两石。

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为例:蜀汉十万大军,日耗粮约五千石,前后约一个月时间,耗粮约十五万石。运粮者每人背两石,那么,供十万人一个月的军粮就需负粮者七万五千人。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刘禅诏书说,授诸葛亮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这可能把运粮者也包括在内了。

还应指出,这么多人肩扛背驮,也不能完全保证前方用粮。因为蜀军北伐,多为险峻崎岖的山地,遇有特殊情况,军粮还是不能及时供应。诸葛亮的北伐,有多次是因粮运不继而退兵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诸葛亮在战争空隙间,苦心琢磨,终于在第四、第五两次北伐中研制成了新式运粮工具--木牛流马。

……

第四节重视武器装备

蜀、魏相抗,蜀弱魏强。

天下九州,魏有其七(其中荆、扬与孙吴共有),蜀有其一。

地大则人多,地大则物博,在人口和财富上,魏国远远占优势。

人多则兵众,物博则食足,在军队和物资上,蜀汉亦远不如曹魏。

但是,诸葛亮坚信一点:蜀汉之弱,却可抗衡曹魏之强。

诸葛亮以弱抗强,并不是简单地以自己的弱势劣势去对抗曹魏的强势优势,而是在对抗中要经过一个转弱为强的环节。

在战争中,研究敌人的弱点,用自己的强处攻击敌人的弱处,是一种转弱为强的努力。诸葛亮曾引用管仲的话:"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意思是说,敌人有其强处,也有其弱点。若攻打其强处,则其弱点也会变成强处,若攻其弱处,则其强处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从而变成弱处。他从管仲的话中得出结论说:"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

第78节:第十章军事奇才(4)

在军事斗争中,充分发挥指挥员的才干,在战略战术上处处高出敌人指挥员一筹,这也是转弱为强的努力。在北伐战争中,"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这种结果,与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高于司马懿有很大关系。

在军事斗争中,严格训练士卒,提高士兵的军事素质,也是诸葛亮转弱为强的努力。他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而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精兵强将确为自强的有效途径。

在军事斗争中,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也是使军队转弱为强的手段。诸葛亮对部队武器装备的重视,在古代尤其在三国军事指挥员中可以说是最突出的。

三国时期的军事指挥家中,没有哪个人像诸葛亮那样对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花费那么大的心血,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取得那么大的成效。

经诸葛亮改善的蜀军武器装备,有弩机、刀、斧、剑、铠甲、蒺藜等。

弩这种兵器在诸葛亮以前很早就使用了。《太公兵法》说:"弩之神名远望。"《墨子》说:"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墨子·备城门》。《汉书·李广传》记载李广与匈奴右北平之战说:李广命令将士弓弩上弦,引满勿发,自己则"以大黄射其禆将"。孟康注说:"以大黄参连弩也。"服虔和晋灼认为,黄即黄间弩,大黄,即大黄间弩。魏明帝诗说:

长戟十万队,幽冀百石弩,

发机若雷讯,一发连四五。

诗中所说"百石弩"显系文学夸张,但从后两句看,三国曹魏时弩的发射机关,同时射出四五支箭,已比以前有了改进。

在上述基础上,诸葛亮对弩机又做了改进。史书记载说:诸葛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1964年3月,在四川省郫县太平公社的一座晋墓中,出土的一件蜀汉铜弩机实物,证实了上述史书的记载不虚。这个铜弩机是蜀汉后主景耀四年(261)制造的,弩机的郭上刻有铭文:

景耀四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兴业、刘纪业,吏陈深,工杨安作十石机,重三斤十二两。

从铭文拓片上看,"中作部左兴业刘纪业"似应为"中作部左典业刘纯业",为政府兵器制作部门中主管连弩制造的官员,"陈深"是这件或这批弩机的督造官,"杨安"是具体的制造者。

弩机是弓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望山"(即瞄准器)、"牙"(起勾住弓弦作用)、"悬刀"(扳机)等部件组成。弩的发射程序是:先将弓弦拉开,扣在"牙"上,把箭放在弩臂的沟槽里,经过"望山"瞄准后,扳动"悬刀","牙"松开弓弦,将箭射出。

从出土文物及文献记载看,诸葛亮改造过的弓弩已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进。第一,以前的弩一次只能发射三至五支箭,而诸葛亮改造过的弩一次能发十支箭。第二,诸葛亮改造过的弓弩射击力量大,有"十石"之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蜀汉一斤约合现在九市两,十石,就是约五百三十四斤,这么大的力量,射程要比墨子所说五十步远,穿透力也大大提高。

十石弩的力量很大,杀伤力也很强,它在当时是一项重要的军器制作技术的革新,诸葛亮北伐,使曹魏名将王双、张郃死于伏弩,可见其在对魏作战中所发挥的威力。

由于十石弩的力量很大,它在制作上的技术质量要求很高。古代的弩比一般的弓力量大,由于弩力的大小不同,拉开它的方法也不同,力小点的用手臂拉,力大些的用足踏都不易张开。颜师古注《汉书·申屠嘉传》中的"蹶张"一词说:"今之弩,以手张者曰劈张,以足踏者曰蹶张。"但十石弩这么大的力量,用手臂或用足踏都不易张开,恐怕得用专门的绞车。弩的使用有个特点,它不是像普通的弓一样临用时才拉开,而是事先把弦扣在扳机上,射击时才把机扳开,由弓把箭射出去。就像现在的枪一样,事先顶好子弹,临用时再扣动板机。由于弩张开的时间很长,这就要求弩的弓和弦在长时间张开后弹力不减,还要求弩机的"牙"具有良好的性能,否则就会发生不该射出而箭射出的现象,如同今天的手枪走火一样。

正因为十石弩的质量要求很高,所以,每铸造一个弩机,都要在上面刻上主管制造、监督制造、亲手制造诸人的名字,以便对产品质量负责任。这说明诸葛亮对军器制作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诸葛亮在兵器制造的质量方面也是有过教训的。那是在攻打武都的战役中,先锋部队用刀斧砍斫敌人的防御工事鹿角时,一千多枚刀斧因质量不行,不但没有破坏敌人的鹿角,反而自损而不能用,几乎误了战机。后来,诸葛亮还专门下教令说:

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坏刀斧千余枚,赖贼已走。间自令作部刀斧数百枚,用之百余日,初无坏者。尔乃知彼主者无意,宜收治之。此非小事也,若临敌,败人军事也。

……

第79节:第十一章立身治家(1)

第十一章立身治家

第一节修身养德

诸葛亮重德,在他的言论中,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

他总结历史经验说:"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

他称赞刘备说:"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 他称赞刘禅说:"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他评价自己说:"德薄任重,惨惨忧虑。"

他劝告杜微说:"君但当以德辅时耳。"

他教诫其子说:"俭以养德。"

上述诸葛亮种种言论所述之德,其内容包括道德修养、德治教化、实施德政三个方面。

诸葛亮的德治教化、实施德政在前面一些章节中已有论述,这里只说他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即自身的品德修养。儒家是非常重视自身品德修养的,《礼记·大学》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诸葛亮大传第十一章立身治家

这段话提出,每个人都要修身。修身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之本,每个人都应通过格物、致知、意诚、正心四个步骤达到修身的目的。当然,人和人是有区别的,这里根据人社会地位的不同将人分成三个层次:庶民有家,修身是为了齐家;诸侯有家有国,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天子有家有国有天下,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富润屋,德润身。"这是《礼记·大学》中的又一句众人皆知的话,它表明了培养美好品德与修身的关系,表明了儒家对美好品德的重视与推崇。

其实,崇尚德性的不仅仅是儒家。

老子曾说过:"上德若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管子·小问》说:"苗,始其少也,眗眗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意思是说:禾苗,在它初长时,柔嫩和顺的样子多像幼小的孩子;等它长大的时候,严肃持重的样子多像成年的男子;当它成熟的时候,丰润、和悦地俯首向着根土,多么像一位君子。天下得到它就安定,得不到就危险,所以把它称为禾,这大概正可以比做君子的品德吧!

《墨子·尚贤》说:"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都讲德《管子》一书,虽思想庞杂,但法家倾向鲜明,故一般视为法家。,但诸家都只是说德像什么,没有明确说德是什么。

德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具体回答它是什么看来很难。

"言也者,德之华也。"

"人之涉世也,其犹舟之涉水欤。德,行者帆楫也。"

上述两句话,虽然仍未回答德是什么,但它告诉我们,"德"与人之言行有密切关系,提示我们如何认识一个人的"德"。

第80节:第十一章立身治家(2)

让我们从诸葛亮的言、行、功业等方面去认识他的美德。

先看诸葛亮的言。

诸葛亮给我们留下的主要著作,有《隆中对》、《前出师表》、《正议》、《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与群下教》、《戒子书》、《兵要》、《兵法》、《军令》,以及《便宜十六策》中的大部分。

《隆中对》议论风发,剖析精微,有理有据,不仅反映出诸葛亮洞悉全国形势的睿智,预测天下三分的政治军事远见,为以后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进一步实现全国统一,勾勒出一幅熠熠生辉的蓝图,而且也表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精神,充满了在政治上积极进取的自信心和非凡的勇气。

《出师表》志达文畅,述明素志,严辅后主,恳谏重贤,受纳雅言,善谋国事,乃是一篇对蜀汉政策方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论文。全篇之言,发自肺腑,为国为民的一片忠贞之心跃然纸上,深切感人。南宋文天祥《怀孔明》诗称:"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一千多年来,这种为国为民的忠贞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

……

第二节严俭持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主张的社会活动的四个层次。

诸葛亮除了平天下没有实现外,其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的修身,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些优秀美德,使得诸葛亮的形象历千年而不毁,至今仍熠熠生辉。

他的治国,"凡是封建统治阶级可能做到的较好措施,他几乎都做,因之……他所治理的汉国,在三国都是最有条理的一国"。

本节专讲他的治家。

治家严格,是诸葛亮治家的一大特点。

前面讲过,诸葛亮同其弟诸葛均,一起流离,他对弟弟百般呵护。入蜀后,诸葛亮身为丞相,他绝不以权谋私,对弟弟要求甚严,致使弟弟官位不显。诸葛亮北伐,以将军向庞为中都督,掌宿卫禁军实权。而诸葛均为长水校尉,名义上为禁卫军长官之一,但为闲职,故终身默默无闻。

诸葛亮日夜操劳国事,直到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还没有自己的儿子。刘备要求孩子们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诸葛亮,恐怕也有平慰诸葛亮无子之憾的用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儒家文化熏陶很深的诸葛亮在家庭伦理关系上要想办法解决后代传承问题,以不绝先人之祀。他与在孙吴的胞兄诸葛瑾商量,请求把他的次子诸葛乔过继过来,作为自己的儿子。诸葛瑾自然同意,在请示过吴主孙权之后,便把诸葛乔送到了蜀汉。诸葛乔是诸葛瑾的二儿子,所以本字仲慎,仲即第二之意。过继之后,诸葛亮为其改字伯松,伯即老大之意,从这一件事可看出,诸葛亮已把诸葛乔作为自己的嫡长子了。

对于这个过继来的嫡长子,这个诸葛亮家族的惟一的传承者,诸葛亮是视为掌上明珠,爱得不得了。但诸葛亮对诸葛乔的父爱,决不是一味放纵的溺爱,而是通过严格的要求和教育表现出来。

诸葛亮要求儿子做人要从修身养德做起,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刻苦学习,为将来干一番事业打好基础,不要虚度年华。他在《诫子书》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个《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德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意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