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章得从上下全文,论事得据前因后果。近世以来,满清政府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屡屡遭世人诟病,被论为集腐败卖国的渊薮。若真的较起这句话的真来,其实这里面颇有当时人和后世者的片面理解和一面之词。

量中华之物力 现代版(一句量中华之物力)(1)

这句话原出自1901年2月14日的《上谕》。这份《上谕》说白了就是慈禧清政府对当时侵略中国的八国政府开列谈判条件的正式表态。就清政府和当时的谈判代表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的理解和谈判的本意来讲,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就在一个字上:“钱”!

在上谕的开头:慈禧老佛爷对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一事的结果处理就是四个字“止兵议款”。按照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奕劻和李鸿章在与列强的外交谈判中该做的是“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务使谈判的结果能实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目的。

我们排排清政府的意图,这里面其实主要有两点:一是围绕“”的问题,清政府答应买单了。买这个单是为了擦“拳匪媾乱,开衅友邦”恶劣影响的屁股,(说明一点)这可不是它清政府的责任,列强不能把板子打在清政府的屁股上。至于这个单价值几何,只要条目清楚,前头谈判的奕劻和李鸿章仔细核对就行。二是买单后,得达到“结与国欢心”的效果。花了那么大一笔银子,可不能白花,清政府在外交上,期望能够通过“”上的巨大牺牲获得列强的继续承认并能维持一段良好的和平关系,期望这样是能够给清政府赢得“悔祸之机”的时间。这才是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价钱“结与国之欢心”的真实动机和根本原因

考察当时慈禧清政府最最关切的问题:一个是如何能证明清政府的法统,另一个是如何能继续维持全国统一。当然,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是第二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照此推论,既然列强都拿了钱了,那它们就应该默认清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进而清政府能够代表统一完整的中国。关节就在这里!

量中华之物力 现代版(一句量中华之物力)(2)

现在,这份上谕之所以广为世人所诟病的原因,一个是清政府正式表了态了,另一个则是清政府也正式回应了上面两个问题。说白了就是:清政府希望以金钱换时间和空间!退一步能够苟延残喘,进一步可以改良革新,赢得一线生机!

那么为什么会遭人诟病呢?直接的看:谈判出卖中国的条件明显太大、太苛刻。更要命的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主动权还紧紧的握在满清贵族和列强的手里,这可是当时人和后来的中国人断断不能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