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佑欣

我们的婚姻苗圃李亚鹏(我们俩的婚姻李亚鹏)(1)

我不大看电视剧,首先我一直都有些脸盲,而现在的影片,极度地挑战了我的此短板。

我太分不清谁是谁了。

无意当中刷到了这么个2008年的老片,竟一次次被台词给惊到。

在婚姻里的走了这么多年的我,被剧情一次次触动了。

1

必须肯定这部片里的每个演员,都演技基本在线。不管是男主李亚鹏,还是女主苗圃,以及女配柯南。

甚至剧里的路人,都可以秒杀当下的一些主角演技。

印象最深之一即为海滩边的兄妹俩。

秦岩(李亚鹏饰演)和妹妹终于都压不住火地吵上了。

尽管他俩的感情好得超出90%的兄妹。他为了救妹妹的孩子,竟然毫不犹豫,毫无顾忌地换了自己的肾。

虽然那时的他,还没有自己的孩子。

所以作为他的妻子,当然会有许多的情绪,但他顾不了那么多,也想不了那么多。

因为他认为,妹妹的孩子,也是这个家的孩子。

为这个小生命负责,是每个人的义务。

当然包括他这个舅舅。

哥哥对自己的好,妹妹门清,所以她对哥哥很多时候都是感激的,也是愿意为哥哥付出的。

包括哥哥提醒她,这次你回来是缓和关系(婆媳关系)的,不是挑事的。

尽管她有对亲妈的一百个心疼,但也终是闭了嘴,忍了气。

只是被宠爱过的妹妹,有不自知的个性。

还且,太个性了。

快言快语的她语言犀利如刀。

刀刀见血。

2

就因嫂子电话里一句“你妈”,而不是“咱妈”的称呼,她就对那已焦头烂额的哥兴师问罪:

她心里根本没有咱妈这个人,你居然能够一直容忍。你是不是从心里怕她?

他气急,实话实说:我不光怕她一个人,我连你和咱妈,我都怕。

她继续反攻:妈生病就是被你们气的!

并在自我激动的哭泣里,加了最后一把柴:

咱妈的忍耐到了极限了!

你一直是我心中有骨气的男人,可你变了,在另外一个女人面前,你彻头彻尾地变成了一个软弱的懦夫。

你让我觉得恶心。

她关心自己的妈,也知道自己的哥不是不孝顺,所以结果一定是:让这个家庭出乱子的罪魁祸首就是“她”。

她只是自己没想过:

寡居的妈一手带大儿子后,如今和媳妇一个屋檐下生活,是否存在或有或无的争宠心,不可言说的失落心,以及不安全感?

简而言之,即对媳妇的嫉妒心。

她之所以能和她妈一个思维,除了血缘里本能的排他性,说到底,还是因同样的嫉妒心。

曾有人解释,嫉妒心就是过量的竞争心。

嫉妒是对当事人唯一有害无益的情感。

体现为向外向内两种攻击性,向外诋毁自己嫉妒的人,无效后就转为向内攻击自己。

害人害己。

3

这不是他们兄妹的第一次吵,虽然每次的争吵都是为了“她”,但这次却是他第一次对妹妹发火。

他真的是受够了。

妹妹竟然简单粗暴地将妈妈的老年性抑郁症,直接归结——受嫂子欺负所致。

当妹妹直言,嫂子之所以敢欺负“你妈”,是因为“她没把你放在眼里”时,他直接炸了。

他委屈,愤怒,他还伤心,难过。

她自私得完全不知反省:

自己当初为了爱情,远走他国,妈还气少了吗?如今自己哪来的底气,理直气壮地怪罪守在妈妈身边的哥嫂?

何况,就我一看剧人都知道:

他哥所爱并娶了的那个“她”是否有问题,根本就不是他俩婚姻外的她,以及她妈,有资格去评判好与坏的。

这母女俩不过仗着自己是血亲,便用自私又小气的猜忌,定了那个她的原罪。

母女俩都在指责他的不男人,不担当,却唯独没想到自己才更是那个“没担当”。

妈妈将自己的快乐,维系在了儿子身上;妹妹将妈妈的养老,一把推给了哥哥。

这个世上有太多人,没有承担自己选择的意识和勇气,一旦出现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她不是复盘反思,而是第一时间甩锅。

毕竟承认自己的问题难,但把责任推给他人,太容易。

因为一旦有人替自己背锅,那自己就“心安”了。

4

记得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核心理念是:双方都在互动,所有的问题都是两个人(或几个人)合伙制造出来的,谁也不无辜。

可总有人觉得自己是唯一无辜者。

只能说此人最不无辜。

虽然妈妈的老年性抑郁症不是妈妈主观所求,但真的不能让这才推开婚姻大门的小两口负全责。

这太冤枉人了。

妈妈太敏感,也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喜好了。

有人曾问过陈果一个问题: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自己,哪一个更重要?

她的回答是:都很重要。但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喜欢自己更重要。

先有自己喜欢自己,后有别人喜欢你。

这个先后顺序不能颠倒。

否则难以自洽。

当不能自洽时,就很容易动气。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被肝气郁结,导致了各种病症。

看看人满为患的医院大厅都知道了。

健康这个东西,拥有的时候不觉得有意义,失去的时候才懂得那般宝贵。

乔布斯曾说:

此时,我躺着病榻上,回顾我的一生,我意识到,我一生骄傲的所有名声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显得毫无意义。

多么痛的领悟。

5

当儿子对妈妈坦诚,我们的婚姻出了问题时,这个妈妈下意识地问出:

到底是你们出了问题,还是又是因为我?

这是一个多么想把自己摘出去,并摘干净的潜意识。

太能理解,却太不能赞成。

就如儿子回答妈妈时说的,你是聪明人,这两个问题分得开吗?

妈妈如此急于摘清自己,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弱势思维”。

弱势思维不是真的弱势,而是心底深处的不满足所致。

那些不被满足的欲望,吞噬了本已拥有的幸福。

她是个寡母,是个太过聪明的寡母。

她忘了什么叫难得糊涂。

欲望更是让有知识的她,忘了做做人本该“揣着明白装糊涂”。

所以她才会无数次地流着泪,用恨铁不成钢的口气训斥“窝囊”的儿子:

你变了!我现在看着一个七尺高的大男人,比你爸还高,我一手把你拉扯大,你怎么越来越不像我的儿子?

尽管明事理的小姨在一边说着公道的话,但被强势的妈给怼回去了,并继续一边哭,一边罗列例证,然后问:

你是不是打算就这样窝里窝囊地和她过一辈子呀?

她甚至有些歇斯底里道:

我不知道你是让着她,还是离不开她,不管因为什么,你记住,就算有一天你忘了你妈,也不能忘了你是个男人……

古人说的“疏不间亲”,即夫妻吵架,也包括家庭内部事务,第三者绝不能插手发表意见,否则就是愚蠢之举。

可患有抑郁症的病态妈妈,那刻完全记不住老祖宗的智慧。

6

这个除了在妈跟前窝囊,就没在老婆跟前窝囊过的男人,面对亲妈如此声泪俱下的“我是为你好”,更是理所当然地硬气了。

他在那个毫无婆媳经验的老婆面前,硬气得就像一块没有血肉的钢板。

他的想法和大多数男人想法是一样的:

我爱你,但在亲情,比如我妈面前,我只可能选择亲情——我可以负天下人,包括孩子,却唯独不能负了我妈。

因为我的生命是我妈给的,而我的孩子还有他自己的妈。

愿天下所有男人,都没机会面对如此残酷的选择。

太折磨人了。

至少,我永远都不可能让我儿子去做此选择。

只因不忍心——我爱他超过爱我自己的输赢——他幸福了,我便赢了生活。

怒火万丈的妹妹在海滩边对哥哥的哀与怒,等于妈妈流着泪说的那句:

我怎么样都无所谓,只是你不能一辈子这样窝囊。

俩母女的话语,那般相似,思路如出一辙。

可做妹妹的却没想,自己这般背着嫂子在哥哥面前大放厥词,又何尝不是“妹妹并没有把哥哥放在眼里”?

做妈妈的在痛心疾首地指责儿子窝囊时,又何尝想过“自己亲手养大的儿子太过窝囊时,是不是自己在面对他时,太过强势”?

可没人内观。

人们总是那么方便的将食指指向别人,却不曾想到,那缩回来的三个手指正指向的是自己。

道德,永远只能律己,不该也不能律他。

不然,谈道德者,本就是在侮辱道德。

人们永远都在用道德的大棒,打得无数鸳鸯从心到身,伤痕累累。

7

他错把婚姻当成了梦工厂,觉得它是爱情、关怀、偏爱、体贴、照顾、谦让,不离不弃的集合体。

她单纯地爱他,也天真地信他。

他们都不知道一地鸡毛才是婚姻初始的常态。

因为大家磨合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制造问题的过程。

而收拾起一地的鸡毛,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让鸡毛呈倍数叠加。

最后“骆驼被一根稻草压倒”。

其实婚姻更多的时候,考验的不是俩人爱或不爱,而是能不能在麻烦的问题里,做那联合的梳理、维系婚姻关系的推手。

只是他俩都太年轻,只会搞砸关系,然后推卸责任。

生活于他们是的苦的,而婚姻是痛的。

但俄国著名作家邦达列夫曾总结过:

人类的一切痛苦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什么叫边界感?

某种程度上说,它可以等同于安全感。

就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怕被人触犯边界,感觉被冒犯。

而大多边界感缺失的人,都有些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并自我定义“为你好”。

是否“为你好”,不能看初心,而应看结果。

不是吗?

就如最后的剧情,妈妈为了爱儿子而有了体谅和接纳,妥协和让步。

爱是成全,不是索取。

这才是真正的为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