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8日)

海南日报继续推出

《牢记嘱托 奋跃前行——

沿着考察海南的足迹看变化》

系列报道

回访

在琼考察过的地方

全景展现琼岛大地的

奋斗实践和喜人变化

共享蓝色海洋发展绿色经济:如何守好这笔绿色(1)

2023年3月28日出版的《海南日报》A02版版面图

我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

奋力书写国家公园建设的“海南样本”

雨林蓬勃万物生

谆谆嘱托

2022年4月11日下午,到海南岛中南部的五指山市考察调研。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深入五指山片区,沿木栈道步行察看公园生态环境,不时停下脚步,询问树木生长、水源涵养、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情况。他指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春分时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山林蓊郁、薄雾环绕,景色优美。

2022年4月11日下午,到海南岛中南部的五指山市考察调研。他指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

牢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海南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从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治保障、完善监测系统、强化生态修复、开展科普教育等方面发力推进,奋力书写国家公园建设的“海南样本”。

共享蓝色海洋发展绿色经济:如何守好这笔绿色(2)

3月24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林木茂密。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读”懂雨林

加强科研调查 完善科普信息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登山栈道入口处设置的生态环境电子监测仪屏幕显示,这一点位负氧离子的含量达15989个(每立方厘米)。

“雨林深处的负氧离子含量可升到2万至5万个,有时瞬间值可达10万个,把五指山称为‘天然大氧吧’,可谓名副其实。”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工作人员的解说,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对这一雨林秘境更为神往。

“山美、水美、空气好,在山里走走停停了个把小时,我身心都得到了滋润,连呼吸都觉得格外舒畅!”栈道上,山东籍退休教师任桂祥、林爱文夫妇说。

“我们想,来五指山了,一定得把车放下,进山里多走走。”来自内蒙古通辽自行车运动协会的骑行发烧友“草原狼”一行7人选择徒步上山。当看到热带雨林里的植物绞杀、根抱石等奇观时,7人直言“长了见识”,还不忘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分享所见所闻。

“自去年以来,我们完善了五指山片区里4条自然教育线路共计180余种植物的科普简介挂牌;共收集坡垒、青梅、红花天料木等30种热带雨林乡土树种,繁育生态修复树种苗木30万株……”五指山分局局长钟仕进介绍,该局正在积极与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省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及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合作,围绕昆虫、桫椤、粗榧、大型真菌和蕨类植物等课题进行科研调查,力求做精做实科普工作,让游客更好地“读”懂雨林奥秘。

守护雨林

优化巡护系统 推进生态搬迁

共享蓝色海洋发展绿色经济:如何守好这笔绿色(3)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护林员正在巡山。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天刚蒙蒙亮,护林员王明海、王国云、王国裕便从位于五指山栈道旁的小径出发,开始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工作。“每趟进山,大多要走上20多公里,快的话要四五个小时,但遇到湿滑的雨天或是出点小状况,会更久些。”王明海介绍。

“仅是我们水满管理站,就有40多名护林员,每人巡护的区域都很大。”五指山分局水满管理站站长王道真介绍。

经统计,五指山片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从海拔160米至1867米,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146种,另有海南粗榧、海南紫荆木等284种海南特有种植物。

钟仕进介绍,除了巡山护林外,五指山片区结合人防和技防手段,已搭建起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卡口监控相机等监控网络,进一步保护热带雨林。此外,建成投用的智慧管理游客中心信息化数据已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雨林平台、雨林巡护系统实现共享。

在加强监测守护的同时,也有人选择了“腾地”搬离这片热带雨林。

“你看这新房的入户花园、阳台采光多好,全部是装修好的,买家具还有补贴!”近日,在紧挨市区的五指山市通什镇龙庆新村安置小区,黄成忠一家5口人住在大约150平方米的新房里,很是开心。

“搬离,是为了更好地守护雨林,也为了更好地生活。”五指山市林业局局长张圣介绍,自2019年以来,海南全省有4个市县对位于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村庄进行整村易地搬迁;其中,五指山市报龙、毛庆等5个村民小组共有400多名村民搬出了大山,为雨林的动植物繁衍腾出了更宽广的天地。

宣传雨林

讲好雨林故事 展示保护成果

共享蓝色海洋发展绿色经济:如何守好这笔绿色(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内花开正艳。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自去年以来,我们已收集海南热带雨林野生兰花品种达120多个,初步建成一条兼具生态科研与观赏的兰花栈道。”一边走着,工作人员一边指向一处栈道旁,只见一簇簇“活化石”桫椤以及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坡垒在此生长,让不少游客大开眼界。

在这片土地上,物种的繁衍生息正迎来全新的局面——

以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为例,自我省启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以来,截至2022年底,海南长臂猿已连续3年实现种群数量增长,恢复至5群36只,而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及周边生态修复项目等也在稳步推进中。

牢记嘱托,讲好热带雨林故事,展现国家公园风貌,海南各方一直在齐心发力——

去年10月,2022年国际长臂猿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海口举行,活动主办方通过“长臂猿的一天”、“猿”食原味、“猿”生变装记等科普图解及视频形式,生动呈现海南长臂猿种群变迁、保护成效等。

当天,同步举办的2022年热带雨林国际保护研讨会还宣布成立全球长臂猿联盟,旨在促进海南长臂猿及其他长臂猿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常态化。

同年11月,2022年“雨林与您”体验活动在五指山片区启幕。活动明确,海南计划用5年时间,每年采用“1 N”的主分会场形式,在各市县巡回举办生态科普等系列活动。

次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海南省通过举办中国角“海南日”展览宣介活动及主题边会,推介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南故事”。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

五指山分局工作人员郑燕:

从“雨林进课堂”到“课堂进雨林”

“野芭蕉果肉有些涩,不算好吃,但浑身上下都是宝……”

3月27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科普宣教科工作人员郑燕正在给游客讲解野芭蕉“不寻常”的一面——其花苞熬煮的汁水,饮用后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野芭蕉芯可生吃,其味美甘甜,还能防止心血管老化。

继续向前走一段后,大伙被超百年树龄的“母生”“拦”住了去路。郑燕介绍,“母生”学名叫红花天料木,当树干被砍伐后,就会有许多幼苗从树桩根部萌发出来长成大树,因此,这一树种也被黎族、苗族百姓亲切地称为“多宝树”。早些年,黎族、苗族百姓大多会在房前屋后种下“母生”,当家族里有婚嫁等喜事时,即可选已成材的树木用来制造房屋或家具。

“这片广袤的热带雨林,其魅力不应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为了让更多人走进雨林、了解雨林,11年前在五指山片区扎下根的郑燕,尽己所能做足了科普宣教的功课,在解说词中把雨林里的一草一木、飞鸟走兽与当地黎族、苗族百姓的文化习俗结合起来,让科普宣教更有穿透力。

令郑燕感到欣慰的是,随着科普活动的深入推进,如今,在周边的黎乡苗寨,禁伐禁猎早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深入人心;开展校园科普宣教课堂,也从起初的“走进课堂讲雨林”,到常态化地把课堂“搬进”雨林,让孩子们有机会走进雨林,亲身体验雨林的魅力。

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该分局科普宣教科也吸纳了更多年轻又精干的力量,在积极尝试与机制创新中,让每一轮线上线下的科普宣教活动更接地气,也更有成效。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曾毓慧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总监:史雅洁

内容审核:樊学玲

责任编辑:周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