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

这次访问中,他收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陕西省省长娄勤俭特地赠送给他一份通关文牒。莫迪高兴地接受了这一礼物,并在带着极具复古气息的仿唐仪式中进入了西安城。

而有趣的是,当时新闻舆论对此议论纷纷,甚至有新闻标题报道莫迪“持通关文牒进城喝酸辣汤”。

关于通关文牒,相信每一位朋友都很熟悉,《西游记》中,唐僧便以此作为来往各国的通行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也指出:“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大家都知道。”

而在取经过程中,通关文牒就像一根不会说话,但又极其重要的线,将取经路上的各个国家连接贯穿起来。

这上面有唐太宗写在上面的文字,也盖着每一国的国玺官印。就是这些内容,让通关文牒成了唐僧的通行证和护身符,甚至唐僧途径110个国家,国王们都不敢怠慢,都将唐僧奉为上宾。

那这通关文牒本身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内容和含义,让其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

仿唐仪式

一.他国为何不敢怠慢唐僧

《西游记》中,通关文牒可谓是唐僧取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唐僧西天取经,途径一百一十个国家,全是靠这通关文牒保证其畅通无阻。

我们甚至经常能看到,唐僧到了一个国家,立刻得到一国国王的热情接待,对其少有怠慢。这是因为他们慑于唐僧身边的三个徒弟吗?

要知道,孙悟空虽然顽劣不羁,但唐僧平时对他和猪八戒、沙僧还是教导甚严的,更不会亲自靠着徒弟们威慑各国国王,蹭吃蹭喝。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2)

其实唐僧能有此待遇,也是靠了这通关文牒。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这通关文牒有如此“法力”,能让一百一十个国家都对他如此客气呢?

关于这里,有不少人猜想,会不会是唐僧西天取经途径的国家是大唐的藩属国呢?他们对大唐俯首称臣,每年都要进贡一些礼物,面对大唐路过此地的高僧,自然会客客气气地接待。

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些不准确的。毕竟这路途的一百一十个国家,不可能都是大唐的藩属国,那那些不是大唐藩属国的国家,又为何对唐僧以礼相待呢?

所以藩属国这个解释,不太有说服力,要想找到这个答案,我们或许还应该把目光放在通关文牒本身上。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3)

西游记绘画作品

我们先看通关文牒上的原文:

“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加印章)

这段文字该如何理解呢?我们参考《旧唐书》,可以“翻译”出来里面的大致意思:大唐皇帝李世民,特命唐僧前往大雷音寺从如来佛祖那里取得真经。那为何要派唐僧取经呢?

那肯定有个缘由。上面简单解释,李世民身体疾病缠身,到地府走了一遭,回到阳间后,他便决定修建超度亡灵的道场。后来观音菩萨告诉他西方有佛经可助亡灵超脱,便派唐僧不远万里过去取经了。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4)

唐太宗李世民

取经自然是要路过诸国的,因此李世民希望“西邦诸国”能多多配合,能让唐僧顺利通关。

那各国凭什么要配合唐僧呢?我们先注意通关文牒的最开头,上面是短短的六个字——大唐陛下御赐。

除此之外,关于唐僧,通关文牒的称呼是“御弟圣僧”。

这两处细节,是唐僧能被各国国王以礼接待的关键。因为这两处细节体现了唐僧与李世民的身份及其受到的看重。

《西游记》第十二回中就曾提到,唐僧要从长安出发,西天取经之前,唐太宗特地安排仪式,为唐僧“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将通关文牒颁发给他。

这一幕也体现出来,唐僧身份与使命的特殊性。

因此尊重唐僧,等同于尊重他背后的大唐王朝;反之,不尊重唐僧,便是对他背后大唐王朝的蔑视。

而哪个国家敢惹大唐呢?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5)

西游记绘画作品

唐僧路过的一百一十个国家自然不全是大唐的藩属国,但这不代表大唐他们惹得起。大唐的疆域何其辽阔,军队又何其强盛,别说大唐亲自出兵,光是大唐的藩属国或是其他想要巴结大唐的国家,都能给这个国家非常大的威胁。

所以这些国家非但不敢怠慢唐僧,得罪他背后的大唐,反而要对他好生款待,巴结唐僧背后的大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唐王朝不仅实力强大,而且对外开放交流,与西域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展现了一个多元包容的大国形象。因此就算抛开实力不谈,这样一个与各国友好交流的国家,又有谁会不给面子呢?

二.通关文牒是怎样的存在

到这里,我们便会明白,大家很愿意给大唐面子,所以才会给唐僧这个面子。而在这其中,通关文牒便起到了很好的中介作用。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6)

西游记绘画作品

如《西游记》中,便提到唐僧共在八国三州、府“倒换文牒”。那么这通关文牒是个怎样的存在呢?

从“通关文牒”这四个字本身来理解,通关文牒就是通过关口时所使用的一种身份证明。放到今天,其实基本等同于护照,而李世民用玉玺在上面的盖章,则相当于签证。英文“passport”,便与通关文牒的含义相当吻合。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7)

换句话说,护照和签证,早在千年以前的大唐就已经存在了。

首先我们来看,《西游记》中是如何使用这个“护照”的。

在《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中,便讲到唐僧路过女儿国时,女儿国国王看上唐僧的故事。

这其间,孙悟空就曾对那女儿国的女官道:“随身有通关文牒,乞为照验放行。”

后来孙悟空听说女王对唐僧有意,想和唐僧成亲之时,悟空又对太师开玩笑道:“快换关文,打发我们西去,待取经回来,好到此拜爷娘,讨盘缠,回大唐也。”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8)

女儿国国王

后来唐僧请女王早些到宝殿帮他倒换关文时,便出现了更多关于通关文牒的细节。按照书里的描写,通关文牒上有九颗大唐皇帝宝印,下面还盖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

而女王则在此基础上,又把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僧这三个徒弟加了上去,然后便将御印取出来印了上去,还用手在上面画押,这才算是完成了一整套倒换关文的流程。

这部分细节,别看是来自一本小说,但其实也是对唐朝时期出入境制度的一种真实的反映,甚至与后来的宋朝和明朝也有一定的联系。

至于通关文牒上一般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呢?其实根据上文中的内容,我们便可以看出,通关文牒上包括了发证机关,发证目的,发证时间,携带证件之人的情况还有出境事由等。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9)

景区演示通过通关文牒进关

这便与唐朝的“护照”基本相差无几,因为在唐朝,通关文牒上的内容也就是持有者的名字、籍贯、年龄、出境事由以及批准者的印章等。

不过那时的科技水平毕竟不比现在,因此通关文牒主要以文字和政府印章的形式证明持有者的身份。

而设置这样的护照,对于当时而言意义重大。在今天,我们出入境的时候通常都要做安检,人和物品都需要接受仔细的边防检查,以达到维护国家边境的稳定作用,同时这也是对国家主权的一种彰显。

而放到古代,同样也需要做类似的“安检”,通关文牒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那么通关文牒通常在什么地方使用呢?答案是设关之地。我们都了解,我国古代设了众多的关、塞、障、亭等,其作用便是对过往的行人及物品进行查验,通关文牒便是在此情景下使用的。

可以说,没有这众多关塞,通关文牒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0)

春秋战国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便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建造了这诸多关塞。那时战火连绵,关塞是各国自保的重要依靠。

而到了和平时期,关塞的作用依旧不可小觑。

自从关塞出现以来,各朝各代便一直将其沿用。如在明朝的山海关,便会对从此经过的商旅行人以及外国使节严加盘查,凡路过者,都需出示“通关文牒”(明朝时称批引文凭),才可通过。

关于关塞的管理,各朝各代的律法都有所反映。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通过这些律法,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当时朝廷对过关应使用的证件,以及相关的处罚做了很明确的规定。

三.玄奘的违法行为

不过讲到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件事——历史上真正的“唐僧”,即玄奘,前往天竺时却没有什么通关文牒,换句话说,他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偷渡客。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1)

玄奘

玄奘从小父母双亡,10岁时便跟随哥哥出家,遁入空门。此后对佛门教义刻苦钻研,还遍访了佛门的名师,深耕于佛学的海洋之中。

他天资聪慧,“学俱舍论,皆一遍而究其旨,经目而记于心”,在不断地学习和请教后,他对佛门经典有了自己的体悟,可谓造诣颇深。

不过对各家之学有了了解后,玄奘生出一种深深的感慨:各家之学实在太不同了,到处都有分歧。

于是玄奘为了寻得背后的答案,便决定到天竺取得真经。于是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时,玄奘便上表向唐太宗请求,允许他前往天竺求得佛法,可是这一请求却没有获得允准。

但玄奘对西行求法的执念远非寻常,既然皇帝不答应,那他就偷渡。从长安出发,跋涉十余万里远,终于从天竺取得佛法。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2)

不过这里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他一个普通的僧人,是怎么偷渡成功的呢?

其实玄奘原本的计划是,绕开玉门关后,从边境偷渡出境。不过边境的把守何等森严,怎会让他一个手无寸铁的僧人轻易偷渡出去?

结果玄奘才到唐兵把守的第一个烽燧时,便被官兵立刻抓住了。过程中,玄奘还差点被乱箭射死。

不过幸运的是,玄奘被抓后又被放走了。原来当守兵校尉王祥问及以玄奘高僧的身份,为何要偷渡出境时,玄奘便声泪俱下,一五一十地将自己偷渡的原因讲了出来。

王祥深受感动,便决定放走玄奘,还给他备上了水和干粮,亲送他十余里。

从取经的角度看,这自然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唐僧敢“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王祥敢将其私放,固然精神可嘉。不过从唐朝的律法上看,这绝对是犯下了重罪。

首先来看玄奘。玄奘通关时,手中没有所需的“护照”——即过所。

早在商周时,统治者便建立起了一种凭证制度——即符节制度。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3)

窃符救赵

起初的时候,符经常作为军队的令牌出现。“信陵君窃符救赵”便是一则经典案例,秦国围攻赵国,对魏国形成威胁,魏国大将晋鄙则不肯前去救赵。于是魏无忌便强行杀死晋鄙,从其手中抢得符信,这才掌握了对军队的控制,从而率军救赵。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符节也摇身一变,有了护照的功能。

“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反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这段话便是对符节作用的概括。

而到了唐代,便对前代通行凭证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制定了过所制度。即想要获得过所,需要满足严格的申报条件,申请交出去后,州县则会对其身份背景等进行查验,并一层一层向上递交并核实,经备案后才能将印上州府印信的过所交给申请者。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4)

《唐律疏议》

玄奘没有过所便私自通关,毫无疑问触犯了唐朝的律法。按照唐朝的刑律,最起码也要处徒一年——“若无公文,私从关门过,合徒一年”。

不过到这里其实还不够,因为玄奘的偷渡还不是普通的偷渡,而是绕过玉门关偷渡出境,这种情况下还要罪加一等。

《唐律疏议》第 82 条中有规定:诸私度关者,徒一年。越度者,加一等;不由门为越。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唐朝,有规定私度和越度两种罪行。同样是没有过所,非法从关口偷渡出去,二者罪行的轻重却并不相同。

所谓私度,还仅仅是没有过所,而私自从关口出去;越度则更严重,不仅没有过所,而且过关之处还在关口以外的地方,因此罪行更重。按唐朝的律法,玄奘走的是玉门关而非关门,要“徒二年”。

这是对玄奘的惩罚,而私放玄奘的王祥,也是不能幸免的。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5)

玄奘雕像

《唐律疏议》第 85 条规定:诸私度有他罪重者,主司知情,以重者论;不知情者,依常律。也就是说,王祥明知玄奘偷渡,却将其私放,甚至殷殷送别,是要从重论处的。

而对于自己犯下的罪行,玄奘想必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他才会在取经归国之时,还未到国土,便立即上表唐太宗赦免其罪。

当时也是正好赶上唐太宗开明,因此他对玄奘也只是在其归国之后,当面进行了责问,至于他和相关人员的罪责,唐太宗都一律赦免了。

至于从后世的角度看,玄奘在律法上的触犯则更是为后人所宽容。尤其是经过《西游记》对唐僧的塑造后,大家再看向玄奘,他的违法行为则更显得不值一提。

毕竟玄奘作为一个佛教徒,在佛教文化上给当世乃至后世都带来了卓越的贡献,这文化思想上的光芒,自然远远盖过他的违法行为,让他给后人留下的更多是一个伟岸的背影。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6)

西游记绘画作品

四.唐朝的半开放政策

讲到这里,大家不知是否会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唐朝在大家的心目中,不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吗?为何对于出境,限制会如此严格。

实际上,唐朝的开放政策是真的,但这种开放政策是单方面的——也就是外人想来?欢迎,唐人想出来?没那么容易。外人想和唐人结婚?可以,走了想把妻室带走?不行。

之所以如此,和当时唐朝的国情是大有关系的。要知道,唐朝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疆域极其广大的一个时代,鼎盛时期面积足足超过1000万平方千米,比之今天还要大一些。

可是那时的人口呢?最多的时候,也不过8000万,这是妥妥的地广人稀。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什么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技术,而是人口。

在技术发展到现代的水平之前,农业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而人力则是农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源,更不用说军事发展依赖的也是精壮男丁了。

唐太宗送给唐僧一个什么?唐太宗给唐僧一本通关文牒(17)

1864年俄商执照三联单

而大家需要注意,玄奘所处的贞观时期是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刚刚建立新王朝,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情况下,唐朝怎么会容忍国内的人力流失到外面呢?

可是当时唐朝的外部环境并非十分稳定,西部有曾经攻陷过长安的吐蕃,北部有经常来骚扰边境、掠夺唐朝人丁的突厥,边境情况很是紧张。

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朝统治者才会搞这种半开放式的政策——“许进不许出”,以避免人口流失,保护国家的资源,甚至物资也只欢迎进来,但不太允许带出去。而“通关文牒”这样的凭证在当时,自然便不可或缺。

至于今天,“护照”的存在虽然与当初“通关文牒”存在的意义不大相同,但其作为一种身份凭证的价值,依旧连绵不朽。

编辑:小仙

责编: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