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上网,看到了这么一句农村俗语:“何知人家女人贤,坐时入定语不繁”。由于在下才疏学浅,虽然我对这句俗语认真思考了良久,但还是没有能够思考出这句俗语的意思来,于是,只好向一位老农进行了请教,老农告诉我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这样的:

女不进西厢是什么意思(农村俗语何知人家女人贤)(1)

所谓的“贤”,是指“贤惠”的意思。

“贤惠”一词出自汉王充所编著的《论衡·治期》一文中,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案富饶者命厚所致,非贤惠所获也。”自此以后,便有了“贤惠”一词。

一般来讲,“贤惠”一词多用于女子,比如,在《老残游记》第五回中有这么一句话:“这吴氏 真是好个贤惠妇人!”再比如,在元代无名氏所著的《刘弘嫁婢》第二折中有这句台词:“显的我这夫克己,你个妻贤惠。”由此可见,“贤惠”一词属于女子的“专有”词汇。

“贤”字的汉语注解为有道德的、有才能的人;“惠”字的汉语注解为聪慧、柔和、温顺。而将“贤”与“惠”组合在一块儿是指女子心地善良,通情达理。

古代对于女子的要求有很多,比如,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中要求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非常丰富,对于女子的一切行为都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女子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要与丈夫一起共同持家执业,同时,还要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亡,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尽一切办法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并切实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就是所谓的“三从”。

再比如,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中要求女子:一定要注重“德、容、言、工”的修养,要用“品德”来正身立本;还要相貌端庄,不能轻浮随便;在与人言谈的时候,要善于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要懂得自己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要学会随意附义;在做工治家时要懂得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这就是所谓的“四德”。

如果我们仔细去揣摩“三从四德”的含义就会发现:古代人都把女子的“贤惠”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古人是非常看重女子的“贤惠”的。

女不进西厢是什么意思(农村俗语何知人家女人贤)(2)

那么,古人怎么去判定一个女子是否贤惠呢?

古人除了在其他方面对女子是否贤惠进行判断外,他们也会从女子的坐姿、坐相和与人交谈时语言表现方面进行判定。

古人认为:女子在静坐时,应该上身挺直,双手放在两腿上,两足、足胫应该平放,不能交叉,否则,就有失体统。女子在与人交谈时不能大声说话,要轻言细语,同时,说话要简洁,不能啰里啰嗦。如果一个女子能够做到这一切,就会被古人判定为“贤惠的女子”;反之,古人就会认为该女子不太贤惠了。

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说法,也是对女子行为规范的一种禁锢,对于今天的女子来说,已经不太适用了。

女不进西厢是什么意思(农村俗语何知人家女人贤)(3)

听了老农的讲解后,我总算是弄明白了这句俗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我也觉得老农最后总结的有道理,因为这些对女子的约束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所以,应该抛弃才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