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涿州特产,就会第一个想到“胖王永烧饼”,因为这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胖王永烧饼”口味很多,有“原味的”、“椒盐的”、“孜然的”、“甜的”、“辣的”等十几种口味。

烤好的烧饼上面裹满了芝麻,咬上一口,可以听到酥脆的声音,烧饼的脆劲和芝麻的香味融合在一起,越嚼越香。

我喜欢吃甜口的干酥烧饼,吃着味道不错,现在还推出了一款“小口脆”,一口一个用来当小零食非常不错哦。

下面就说一说这“色泽金黄、内外焦脆”的烧饼吧!

涿州特产酥烧饼(涿州特产之一胖王永烧饼)(1)

“胖王永烧饼”的故事:

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当时涿州隶书顺天府,顺天府大堂(现在的东大街路北),建于元代。

顺天府南门根有个王老汉,他经常提着竹篮卖一种酥脆的烧饼,老百姓很喜欢吃。当时这个烧饼由于特点是干酥香脆,所以被称为:干酥烧饼。这个干酥烧饼在当时很有名气。

有一次,乾隆皇帝南下派侍卫寻找这种烧饼,但是做烧饼的王老汉已经很久没出来卖烧饼了,于是,侍卫来到了老汉家中。

原来王老汉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了。侍卫把前来的缘由告知给了王老汉,王老汉便吩咐自己儿子做烧饼。

烧饼做好后,侍卫就快马加鞭呈给乾隆,乾隆吃完之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此后,乾隆就让王老汉的儿子王程元进宫在御膳房当差。

涿州特产酥烧饼(涿州特产之一胖王永烧饼)(2)

乾隆六十一年(1796),有过记载:帝仍食炉饽饽、猪肉到口酥、猪油酥火烧、香油鸡蛋麻花等等。

乾隆皇帝当时已经八十六高龄,仍然喜欢吃这些油脂味酥脆,也证明了“古稀天子”胃口好,牙齿好,养生有道。

那时炉内功夫已经到达顶级,可以制作出40多种小吃,但是许多炉内绝活已经失传,唯“胖王永烧饼”流传至今。

到了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后,王程元悲痛欲绝,告老还乡,嘉庆十二年(1811)辞世,并将手艺传给了后人。

“胖王永烧饼”的传承:

王程元后人王才,他传承了古法技艺,胖王永烧饼就是由最早的挂炉烧饼逐渐改进而成的,他注意控制火候,烤出来的挂炉烧饼香酥可口,劲道适中,色泽金黄。

后来,王才之子王德本,他将其传统手艺挂炉烧饼进化成缸炉,做好的饼胚贴于缸内,这就形成了“缸炉烧饼”。

涿州特产酥烧饼(涿州特产之一胖王永烧饼)(3)

再后来,王德本之子王毅,从小跟随父亲卖烧饼,12岁分家单独生活,继续经营烧饼。

“胖王永烧饼”的发扬:

经过多年的传承后,王家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传承烧饼技艺,原因是辛苦、利薄。直到王奎元的儿子王永出生后,他从小耳濡目染,继承了王奎元的的缸炉技艺,并靠这技艺为生。后来王永和妻子秦广红夫妻二人在家做烧饼,骑自行车带着笸箩到各大小集市卖烧饼。

到了1998年,王永决定到涿州市水门沟市场经营烧饼生意,,随着人们对烧饼要求日益增高,王永经过多次尝试和改进,换用了现代化设备烘焙,深受顾客喜爱。

后来,王永决定将这技艺流传下来,他广收门徒,开始传授技艺。烧饼技艺得到了广泛传承,王家历代技艺和传统饮食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涿州特产酥烧饼(涿州特产之一胖王永烧饼)(4)

因为王永身材较胖,很多老客户都亲切称呼他为:“王胖子”,于是他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胖王永”为商标。

为了让客户更满意,王永精进选料,技术改良,工艺精细化,使“胖王永”烧饼获得了诸多荣誉,并被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拍摄进入节目中。这也成为了走亲访友的必备特产,为涿州传统饮食文化做出了贡献,还被评为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出自公众号“观海茶楼”,如您喜欢,请您关注查询更多文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