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现出八个笔划繁复的汉字,貌似象形文字,又如先秦的六国文字。

小郡王惊呼一声:“这不是虫鸟篆吗?小时候,鄂尔多斯郡王府从苏州请来先生教我汉字。那位先生精通篆刻,绝技便是这种虫鸟篆,春秋战国时候许多吴越宝剑上都有这种铭文,后来多见于汉朝的印玺,《说文解字》列为秦书八体之一。”

“你可能认出这八个字的意思?”

“让我瞧瞧……”小郡王就差拿出放大镜了,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来,神色先是惊恐,然后喜悦,最后是凝重,“不可能!不可能是真的!这……”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鄂尔多斯多罗小郡王,慢悠悠地念出这八个大字,面色如同鬼魅。

“秦……”秦北洋说的可不是自己的姓氏,“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以上是小说《镇墓兽》的选段,身处二十世纪的主角秦北洋与队友发现了失传已久的传国玉玺。

有关传国玉玺,不得不提到和氏璧,相传秦始皇改璧为玺,从此和氏璧的身价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五座城池飙升到代表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力。不过,和氏璧摇身变国玺,也是有史料记载的,五代的《录异记》中“异石”篇记道:“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李斯所撰的即是上面的虫鸟篆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种字体在现在看来,就是形态独特的美术字,在那时,这种字体一般会错金,显得高贵而华丽,富于艺术,但变化莫测的样子,很难辨识。

其实,大家都知道,和氏璧原来只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是一个叫卞和的人,用惨遭膑刑的代价换来了它独一无二的地位:“天下所共传之宝”。

历史上有没有和氏璧(和氏璧身上的千古之谜)(1)

卞和献璧

这个过程让人胆战心惊,幸好有卞和这样执著之人。在《韩非子·和氏》记载着“卞和献璧”的故事。卞和献璧成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现并献璧于楚厉王。话说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卞和的人,有一次他在荆山(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上砍柴,发现了一块璞玉。于是就想着把宝玉献给自己的国王,当时在位的楚厉王请了玉匠做鉴定,玉匠认为是块普通石头,并不是什么宝玉。厉王顿时勃然大怒,小小老百姓,胆敢欺骗天子,来人,砍了他的左脚!就这样,好心好意来献玉,却吃了酷刑。耿直的卞和不服气啊,厉王有眼无珠,总有识玉之人。

第二阶段献璧于楚武王。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来献,玉匠又说这是块石头,石头说是宝玉就是欺君之罪啊,楚武王毫不犹豫下令剁了卞和的右脚。失去双脚的卞和,还是没有放弃。

第三阶段,献璧于楚文王,“和氏璧”出世。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哭,直至把眼泪哭干,流出血泪来。楚文王非常好奇,派人去问,卞和答:宝玉而题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意思是我悲伤的不是自己被砍掉双脚,而是宝石被说成石头,忠良被说成骗子。面对如此执著的人,文王就令人剖开了璞玉,果然发现是一块稀世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因由卞和发现,遂命名为“和氏璧”。因为产自荆山,又被称为荆玉、荆虹、荆璧。

读这个故事真的是需要勇气,因为对卞和膑刑之灾的同情和对楚王们残忍无道的愤怒,并不会因为和氏璧最终被发现成为举世无双的奇宝而减轻一点。那两代的玉匠绝对是跟卞和有仇,不然也不会这么跟他过不去啊。还有卞和的生命力之顽强与毅力之惊人怕是世间罕有,楚王都换了三代,他却还活着,生命真是一场马拉松。

和氏璧得到文王赏识,从此成为楚国的镇国之宝。

那个时候,很多国家都以稀世之物作为镇国之宝,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中便有“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除了“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再则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了。

历史上有没有和氏璧(和氏璧身上的千古之谜)(2)

完璧归赵

和氏璧是如何从楚国流落到赵国的呢?目前好像还没有史料确切记载,据说是楚威王将和氏璧赏给了打败魏国的相国昭阳。昭阳在一次游览山水时,将稀世珍宝和氏璧供众游客传着观赏,到散席时,才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大家都怀疑是张仪偷取了宝玉,对他“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真相不得而知。

和氏璧后来到了赵国,说是赵国太监首领缪贤花了五百两金子购买而得。赵国国王赵惠文王听说之后,果断据为己有。

秦昭王听说赵王得到和氏璧,立马写了封信给赵王,愿意用秦国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当时的国家中,秦国最为强大。赵王深知秦王为人,甚是为难:献璧吧,秦王不给城池怎么办?不献吧,秦国是老大,得罪了秦王,要是攻打赵国,也是得不偿失。左右为难之际,缪贤又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接下来便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英雄事迹了,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详细的记述,最后赵国使者蔺相如以“与和氏璧同归于尽”要挟秦王,保住了赵国的国宝。

历史上有没有和氏璧(和氏璧身上的千古之谜)(3)

完璧归赵

虽然秦昭王与和氏璧失之交臂,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和氏璧最后还是落入了秦国。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

这两件珍宝被称为“春秋二宝”,是当时极其著名的宝物,诸侯皆梦寐以求。墨子就曾经说过:“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良宝也。”那个时候,古人对自然怀有神性般的崇拜,把自然形成的奇矿、绝物当作“宝物”,认为它们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好运。《淮南子》中记载“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在这里说一下“随侯珠”是什么。“随侯珠”是战国时期随国的宝物,一颗由大蛇献给随侯的夜明珠。传说随国的国王在出游途中救了一条受伤的蛇,蛇为报恩,衔夜明珠来献,这颗灵蛇之珠“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随候将之被封为国宝,起名“随侯珠”。只是后来楚国攻打随国,随候将它献给了楚王,最后被秦始皇收入囊中。

回到和氏璧,秦始皇得到和氏璧之后,琢璧为玺,命宰相李斯以虫鸟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作为传国玉玺。自此,和氏璧升格为国玺,也开始了它一生最为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秦王嬴政制造玉玺到秦二世而亡,仅仅只有十五年。秦末,农民起义揭竿而起,刘邦率先攻入咸阳,秦朝末代皇帝子婴投降刘邦,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刘邦开创汉朝,御玺成为“汉传国宝”。

西汉末年,外戚大臣王莽篡位,他曾派弟弟王舜向亲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末代皇太后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玉玺因此崩坏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但还是留下瑕痕。天下至宝,留此瑕疵,成了后世鉴别真伪的依据。

十六年后,王莽败亡,玉玺辗转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中。汉末天下大乱,十八诸侯讨董卓,江东英雄孙坚攻入洛阳,井中捞出一个宫女尸体,在项下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经过袁术之手,最后归属曹操。西晋五胡十六国,玉玺从司马氏到刘聪到石勒到冉闵再到慕容氏,最后回到东晋司马氏,历经宋齐梁陈四朝。

人们把南朝视为正统,北朝视为蛮夷,也有这传国玉玺的因素。就像日本皇室象征帝王正统信物的“三神器”,中国就是这方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图章。

随后是隋朝灭陈得到玉玺,接着便是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他们都亲手触摸使用过这块图章。

唐朝灭亡至五代,石敬瑭引狼入室,契丹大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太后、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在大火中消失,就此成为千古之谜。

自和氏璧始,传至五代十国,计一千六百余年。后周帝王遍寻玉玺不得,只能自己刻了方“皇帝神宝”的印玺。据说和氏璧在北宋末年出土,传到蔡京手里被鉴定为真品,但在靖康之变中,随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从金到元末,朱元璋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元顺帝北遁大漠,带走了传国玉玺,从此再无下落……

历史上有没有和氏璧(和氏璧身上的千古之谜)(4)

这块图章在古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谁能得到它,谁就是真命天子。历朝历代的君主,为了争夺这枚印章,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而如今,它存在的那个时代早已老去,和氏璧的真身亦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销声匿迹,只留下它们身上曾经喧嚣的故事。

和氏璧的流浪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线索,是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引用《镇墓兽》中的一句话作结:“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的民族,历史就是我们的信仰。三千年前的殷墟的甲骨文开始,我们的历史从未中断,五德始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犹如这方和氏璧的传国玉玺。世界各个民族皆有可能灭亡,唯独我们中国人不会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