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更能给人幸福感(让城市有温度为生活添幸福)(1)

扩湖蓄水后的温泉公园。

城市生活更能给人幸福感(让城市有温度为生活添幸福)(2)

福州首个海绵公园——晋安牛岗山公园吸引市民和游客。

城市生活更能给人幸福感(让城市有温度为生活添幸福)(3)

工人在晋安河保洁。

城市生活更能给人幸福感(让城市有温度为生活添幸福)(4)

园中互通让东北向进出城更快捷。

城市生活更能给人幸福感(让城市有温度为生活添幸福)(5)

流花溪两岸形成集“风廊、水道、绿带”为一体的城市海绵空间。

城市生活更能给人幸福感(让城市有温度为生活添幸福)(6)

鼓山大桥连通南二环与东三环,方便市民出行。

城市生活更能给人幸福感(让城市有温度为生活添幸福)(7)

滨江市民广场上盖公园。

问起身边一位福州朋友,他感受到最明显的城市变化有哪些?答案是:福州越变越美的容颜和越来越多的幸福细节。在城内,有经过系统治理后华丽转身的河湖水系,有打通堵点疏通“血管”后便利通达的城市交通,有放心安全的供水服务与污水处理,还有绵延至城外的宜居亮色与美丽乡愁……

为守好这些身边的美好,市城乡建设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功能更佳、环境更美、颜值更高”目标,在水系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城区治堵、城市品质提升、美丽乡村等“硬件”与“软件”建设上狠下功夫,擦亮福州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民生底色。

生态治理 让水城更灵动

【数字解码】目前,城区99条主干河道、37条支流完成治理,建成区44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打通断头河13条,改造沿河旧屋区超300万平方米,建成开放串珠公园376个、滨河绿道500多公里。

2019年12月,福州顺利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绩效评价,并作为全国5个表现突出的城市之一得到肯定。267个海绵试点项目全部完工,新增城市绿地800亩,增加水域面积53万平方米,水系自然生态岸线率超68%。

当前,福州排水防涝处置效率提高了50%,库湖河调蓄效益提高了30%以上,建成移动排水能力72240立方米/小时。

【亮点直击】按系统、整体、生态原则,福州着重上好水系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及水系联排联调这三门“水课题”。

围绕总长超274公里的治水版图,全面截污、全面治理污染源、让水多起来、让水动起来、组建联排联调智慧管理体系及亮灯、造景、建设串珠公园等“9 5”措施沿河“布”下。按源头收集、过程输送、末端处理、水环境提升的一体化治理思路,依托水岸同治、生态治理理念,创新采用PPP模式,集结治水尖兵,一点点做好系统治理“加法”。

在每条河道治理中,除坚持全市“一盘棋”外,还有项目工作法和“卷地毯”作业,将房屋征迁、管线迁改、道路改造、园林绿化等高度整合,再配以质量监管“加法”及“行政 企业”双河长制,用心护好水系的长“制”久清。

水系治理是海绵“课题”的基础。2016年5月,福州以第一名成绩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大系统治理,将城市内涝治理、污染源头减排、过程管网改扩建等同步实施。

鹤林、三江口片区56.95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内,山水相依的海绵格局处处可见。通过山体保护、水源涵养、排水路径改造等举措,鹤林片区已形成以牛岗山公园、鹤林生态公园和晋安湖为中心,南北长2.3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的海绵型生态绿轴;三江口片区新添了南江滨生态公园、清凉山公园等集中休闲空间。

对水的绿色调控,是市建设局的创新课题。在全省首创的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城区排水防涝、内河水多水动和多水合一、厂网河一体化管理工作并行不悖。

除台风强降雨全时段全过程科学调度外,该中心还用好生态理念,利用闽江自然潮差,每天2次把总计1650万立方米闽江水引入内河,绕城一圈再入江,最大程度实现水多水动。此外,通过水系流域分区、管网网格化、布设在线监测系统等,厂网河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确保“雨水排得出,河水不倒灌;污水收得到、送得走、处理得好”。

长效治堵 让出行更畅快

【数字解码】2020年,市城乡建设局组织推进的市政路桥项目共136项,计划完成53项,全年新改扩建道路100公里。目前,已有福马路提升改造、螺城路东段等39个项目完成,剩余79项正在施工,18项加快前期工作,已完成新改扩建道路95公里。城区三批共477项治堵硬件建设项目累计完成408项,城区(五区)路网密度达8.24公里/平方公里,居全省前列。

【亮点直击】国庆假期,三江口梁厝片区最重要的主干道螺城路东段建成,串起福州火车南站与三江口片区的“最短距离”,也为这片城市新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进度明显加快、周期明显缩短,是福州市政路桥建设的新变化。

“精挑细选项目,是建设提速的前提。”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解决当前城区道路拥堵、消灭重要卡点为导向,统筹兼顾旧改、道路景观,每个项目实施均慎之又慎。通过制定责任清单,各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各环节审批时间明显缩短(建设项目从立项至招标进场,由原来近1年缩短至约6个月)。

同时,我市还优化招标模式,重大项目招标均优中选优,还采取分阶段招标,在主体工程招标前先启动管线迁改、便道修建等前期附属工程招标,确保主体标段进场时即可动工。

“征迁是项目推进的一大‘卡点’,我们结合一线工作法,对问题现场办公、现场指挥、现场协调,分类施策,各个突破。”该负责人说,和此前各自为战不同,在具备条件的市政路桥项目上,我市将地下管廊、污水管网等同步规划建设,还植入新工艺、新材料,让项目建设速度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形成“两环”和“15条接二连三联络性通道”的路网骨架,正聚焦重要节点快速路、配套路、交通瓶颈等持续布新。

品质提升 让颜值更亮眼

【数字解码】围绕10个重要门户、10个重要片区、10条重要线路和“十位一体”老城提升,以水系治理,畅通治堵、绿化福州、老旧小区、重点街区、公厕行动、“两高”(高速、高铁)沿线、市政提升、灯光夜景、美丽乡村等10个专项行动为着力点,共生成提升项目2157个。目前,已完成项目2009个,完成率93.14%。

2020年,福州计划创建374个美丽乡村,计划投资8.97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8.64亿元,占年度投资比率的96.34%。

【亮点直击】“通过一线工作法、脚步丈量法和‘卷地毯’工作法,品质提升项目在城内开始展现集聚效应。”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场、火车站和高速入口等10个门户是福州开门迎客的第一印象,在机场,重点提升花化绿化档次;在火车南北站,紧盯车站环境、交通组织优化展开行动;7个高速入口沿线,也已完成建筑整治、广告清理、路面修复等基础设施提升。“让门户景观展现环境优美、氛围热烈、标识清晰的新形象。”

在10个重要片区,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整体环境不断提升;鼓岭则重点围绕古道参观线路进行提升,还引进特色民宿业态,不断增加活力;三坊七巷、上下杭和烟台山片区则将品质提升从核心区向协调区延伸,实施一批传统老街巷整治、夜景提升、优化交通组织等项目。

10条重要线路方面,为护好机场高速、华林路、二环路等城市“魅力通道”,亮化、美化、显山露水及景观精细化提升也全面推进,让畅快出行与沿线美景兼具。

从城市到乡村,根据村庄自然禀赋、人文内涵、产业特色,“一村一策、因村施策”,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环境整治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等不同类型村庄建设统筹推进,培育出晋安区寿山乡前洋村、九峰村,永泰县嵩口镇大喜村等一批不同类型可学习借鉴、复制推广的示范典型。

从乡村“美颜”出发,通过美丽庭院行动,“微菜园”“微田园”及“小果园”等沿村布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极具乡土韵味和生活气息的亮点所在。在景观串点成线同时,村民的参与热情也大大提高,让“美丽”更主动,也更有人情味。

护航民生 让“命脉”更安全

【数字解码】目前,六城区供水普及率100%、水质综合合格率99%以上、供水漏损率约8%,均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其中,漏损率较2015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漏损治理成效显著,2019年我市是全省漏损率控制进步最大的城市。现有12座制水厂,总供水能力约191万吨/日,实际供水量约114万吨/日,市政管网长度约2500公里。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密度已近13公里/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9.5公里/平方公里,城区污水干管系统初步形成。

【亮点直击】“让居民安全、放心用水,是我们持续努力的目标。”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水厂起步,经市政管网,再到每家每户的水龙头,这与水有关的幸福感、获得感正一点点集聚。

“通过引进先进水处理设备,改变传统落后的净水工艺,从西区水厂、城门水厂扩容、投产,到东区水厂建成,再到城门水厂扩建、飞凤山水厂一期投产及各水厂次氯酸钠投加工艺改造工程,水厂‘安全阀’不断收紧。”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福州监测站检测能力已达195项,是全国首批开展106项水质检测的城市之一。

在输配水安全保障方面,我市在国内首创采用窄带物联网NB-IoT远传技术,系统开展漏损率治理,改变了传统抄表计量模式,对用水量精确、实时监控。

为守好每家每户的龙头水,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持续推进,今年共完成改造供水管网约70公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约2.1万户。

面对污水处理课题,以水系治理为契机,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全面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确保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污水厂提标扩容,是福州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该负责人说,2018年6月底,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我市还结合道路及污水处理厂厂外管网建设等方式,新建排水管网,持续提升管网覆盖率,2017年至今,已累计新建671.4公里。

此外,在全省首创的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和全省首家市政排水专营服务企业福州市城市排水公司成立后,福州市已建成排水行业三级管理机制,排水工作队伍更强大。

(全文共3998字)

来源: 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