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这篇散文是中国古代启蒙和幼教文学的经典。

我们都学过这篇文章,王安石通过幼年仲永的遭遇,告诉了世人一个天才少年的堕落,同时也告诫了后世学人,即便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后天系统的培养,也无法成才。

千百年来,人们把仲永当成了天才培养失败的典型,《伤仲永》也成了反面教材的经典。

但是,仲永失败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这一点恐怕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王安石伤仲永只能从感性上叹息,并没有从深层次解答这个问题。

伤仲永真实故事(伤仲永背后的隐情)(1)

仲永是王安石年幼时同乡,这是一位神童,五岁便无师自通,能写出很有意义的诗歌,大约相当于年幼时的骆宾王。

从王安石表达的意思看,仲永在幼年时表现出来的天赋是超过自己的。

但是,当王安石跟随父亲学习,考中科举,步入仕途大展宏图的时候,仲永却在老家默默无闻,“泯然众人”了。

王安石分析其原因是因为仲永的父亲将仲永当成赚钱的工具,而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所以荒废学业,导致堕落。

伤仲永真实故事(伤仲永背后的隐情)(2)

王安石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也正是因此,仲永因为只顾赚钱不继续学习而堕落的例子,成为天才陨落的反面教材,为后世千百年中所传扬。

然而,我们如果仔细分析或许会发现,仲永的堕落与其说是自身的不努力,父母的不明事理,不如说是“寒门难出贵子”的一个普遍现象。

伤仲永真实故事(伤仲永背后的隐情)(3)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一户农家一年劳作能够糊口已经是心满意足,能有余力供养孩子上学的是极少数,而能够有精力有财力让孩子完成高等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

除了财力精力的限制,学识见识的限制更是难以逾越的屏障。

即便在当今社会,也有部分家长认为上学无用,不如学个手艺做个买卖来的实惠,更遑论绝大多数都是文盲的古代社会了?

伤仲永真实故事(伤仲永背后的隐情)(4)

王安石《伤仲永》中说仲永五岁时从未见过笔墨纸砚等文具,他父亲还是向邻居借来笔墨让仲永书写,可见仲永父祖辈都是文盲的几率极大。

王安石也说了,其家“世隶耕”,也就是世代为农,没有读书人。

仲永这样的家庭背景,他的父亲靠他赚点钱,没有见识送他继续深造上学,简直太正常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只怕有无数个仲永就是被这样埋没的。

古人说:“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经。”就表明了知识的传承在古代远比财富的传承更困难。

伤仲永真实故事(伤仲永背后的隐情)(5)

王安石则完全不一样,他的父亲王益本身就是进士及第,是北宋政府的官员。有了这样的家庭背景,王安石自幼便受到良好的系统教育,成年后更是在父亲的带领下进入首都开封,结识了不少当时精英圈子的人物,如欧阳修、曾巩等人。正是欧阳修等人的赏识提携,朋友圈的相互吹捧,使得王安石迅速成为政坛上的一颗明星。

假如王安石和仲永互换家庭,只怕仲永未必不如王安石,王安石未必就比仲永强。

《伤仲永》固然是一篇经典的警世文章,但又何尝不是一篇“寒门难出贵子”的悲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