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2021年的国庆节,电影《长津湖》正式上映。影片一经播出,就成为了当时的热议话题。

电影《长津湖》是以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二次战役——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抗战的故事。

电影中的主人公之一——伍百里,一个怀着一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的少年,引起了许多观众的讨论。其原型就是本文所要介绍的主角——周全弟。

相比于电影中运用多种手法多种角度来刻画的伍百里,现实里的原型周全弟没有这么多的主角光环,但他比电影中更加坚毅,更加勇敢。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真正的抗战英雄在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后,现在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1)

早年入伍生活

如果你在走在路上,迎面向你驶来一位坐着轮椅、四肢全无的残疾人,你会不会对他感到同情或是好奇?你会不会想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对他的伤势来源一探究竟?

如果是在电影《长津湖》上映之前,周全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可能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位让人心疼的老人,恐怕谁也不会想到,他曾是骁勇善战的中国志愿军战士。

周全弟1934年6月出生于四川南充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正所谓“深山藏豹虎,乱世出英雄”,周全弟就是从这个小镇中诞生的英雄。

周全弟家中有五个兄弟姐妹,当时正逢国民党抓壮丁,而家中正好只有周全弟一个男丁在家。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2)

“三丁抽一,要么给钱,要么给人,家中实在拿不出钱,我只有去了。”

就这样,年少的周全弟迷迷糊糊地开始了行军之旅。

1949年12月,国民党战败,周全弟所在的国民党军被编入了共产党,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他又成为了志愿军的一员,为了入朝作战,周全弟所在部队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训练。

周全弟先是随部队在上海、江苏等地操练,之后又前往山东训练。据周全弟自己的回忆,在山东时,战士们每天都要爬山。

也正是这些天的训练,让周全弟得以在恶劣的战场上坚持下来。

1950年10月25日,周全弟随军跨过鸭绿江,向朝鲜进发。

当时朝鲜正处于寒冬,而远赴战场的战士们大多都只穿着薄棉衣,根本不足以抵挡风寒。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3)

当时的周全弟年仅16岁,虽然有一腔报国热血,但是他并没有正真经历过战争,也还不能体会战争的残酷。

直到跟随大部队跋涉大半个月,跨过江河高山,抵着暴风雪,饿了只能啃冻成石头的馒头,周全弟才渐渐体会到了军人这两个字的重量。

纪录片《冰血长津湖》中有这样一段珍贵的影像:一群穿着棉衣,扛着钢枪的青年,坐在疾驰而去的火车上,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活力与斗志。

据第九兵团20军老战士杨德盛回忆:

“出发时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战的目的地就是朝鲜北部的长津湖。”

在真正抵达朝鲜战场的那一刻,周全弟才意识到,他要面对的,是严寒风暴,是熊熊炮火,是生离死别。

但十六岁的少年,不会因为困难而退却。这样的艰苦反而激发了周全弟的斗志,即使要面对的敌人是实力雄厚的美军,他和战友们也毫不畏惧。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4)

直面残酷战争

克服了恶劣的自然条件、物资的短缺,周全弟所在的部队成功到达了长白山脉南麓长津湖地区的军事要冲——黄草岭。

也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壮烈的“冰雕连”。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下,一排排战士俯下身躯,匍匐在冰冷的雪地里。

哪怕已经完全被皑皑白雪掩埋,他们也一动不动,为的就是打美军一个措手不及。这样坚持了三天三夜,等的就是那一声冲锋号角。

但等到真正可以发起进攻的时候,很多战士已经变成了“冰雕”,仿佛被时间定格在此刻。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5)

周全弟出生在四川,本就是南方人,更是没有经历过如此寒冷的天气。在部队冲锋的那一刻,他发觉自己的四肢已经不停使唤了,他连动弹的能力都没有。

幸亏在这场战争结束后,战友在打扫战场时,在冰天雪地里发现了还有一丝气息的他,把他扛回了营地,让他得以保全性命。

周全弟再一次醒来,已经是在战役结束的七天后。当时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身体有任何不对劲的地方,直到几天之后,医院里的护士告知他真相:

他做了截肢手术,双手从前臂处、双腿从大腿根部截除。

得知这个消息的周全弟十分伤心。没有了四肢,他不知道以后改如何生活,那时他的情绪一度跌倒了谷底。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6)

但缓和了几个月,周全弟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因为比起战死在那片土地的战友,自己能活着回到祖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到当时的情形时,周全弟回答说:

“我爬不起来了,冻僵了,冲也冲不动。看到战友们往前冲,我的眼泪簌簌的往下流。”

在这场战役中,他最后悔的不是被冻坏了四肢,而是没能和战友一起冲向敌人。

在挨饿受冻的情况下,眼中只有敌人,这是何等过人的意志。而当它发生在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身上,更是让人惊叹佩服。

事实上,参加这场战役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志。包括在雪地里永久保持作战姿态的烈士,和各位在战场上负伤的战士们。

在长津湖战场一位烈士的遗体身上,有人发现了这样一段绝笔: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战场之上”。

这段话写出了这场战争的艰难,更写出了战士们顽强不屈的精神。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7)

战后生活

1950年12月,受伤严重的周全弟被转到徐州的医院继续接受治疗。经过两年的疗养,他的伤势痊愈了。

1953年,他以一级伤残军人的身份,来到了成都新繁镇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疗养身体。

这个休养院位于古龙寺庙中,门前300米长的荣军路行人匆匆,却很少人注意到,这里居住着人民的英雄。

失去双手双脚,想要实现自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这里,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是如此,所以周全弟很快就接受了自己的现状。

周全弟的退休实际上可以说是重新学习如何靠自己生活。只靠四肢学会穿衣吃饭走路,这可比参军训练难得多。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8)

但周全弟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先是从最基础的洗漱穿衣学起,即使一个小小的技能,他都要花上十几天或者半个月,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没有办法走路,周全弟就叫人帮忙找来了一副手摇轮椅,开始学着用手臂走路。

之后麻烦的就是通讯问题。在那个年代,人们之间的信息来往都靠书信。周全弟早年在家中,上过几年私塾,读信倒是不成问题,但却没法给人回信。

看着亲人和往年战友写给自己的信件,他只能去寻求别人的帮忙。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周全弟遇上了自己的爱人——曾凡顺。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9)

这是一位被他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开始写信追求他的女孩子。因为女孩子的真诚大方,周全弟也很快陷入了甜蜜的爱情之中。

但是跟自己的女友写信,总不好意思次次找人代笔。

于是周全弟下定决心练习写字。他先是把笔绑在胳膊上,每天不断重复练习,到了最后,一手钢笔字已经能写得工工整整。

而他却不仅仅满足于能写,他还想要追求更高的水平。所以在练习了一两年之后,他把钢笔换成了毛笔,开始练习书法。

刻苦练习了许久,周全弟的毛笔字已经颇具风骨。并且收到了很多专业书法家的称赞。

有了兴趣爱好之后,周全弟的生活多了一丝色彩。他曾多次参加书法比赛,并获得了不菲的成绩。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10)

1958年,一支由抗美援朝的幸存军人组成的演出队,赶赴北京汇报表演。其中就有周全弟,他被人们尊称为“抱笔书法家”。

周总理、彭德怀、朱德等来到现场,称赞了他们的英勇无畏,他们的顽强不屈。

尽管残酷的战争让周全弟失去了四肢,只剩下不到80公分的躯干,但他依旧凭借自己的努力把生活过得像模像样。

之后周全弟又和曾凡顺喜结连理,二人生活和睦。周全弟拥有了三个儿女,现在也已经是儿孙满堂。

长津湖冰雕连牺牲了多少人(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幸存者)(11)

如今的周全弟已经有88岁高龄,曾凡顺早已去世,但他时常念起自己的妻子,给人们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

周全弟晚年面对记者,说道:

“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的,我身上的鲜血是医务人员的,没有他们的精心照顾我就活不到今天。活着,就是要为党和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活着,就要笑对人生,不断磨砺自己;活着,就是幸福,家有了,儿女有了,相比那些光荣牺牲的战友,我已经很满足了”。

总结

长津湖战役的壮烈永远记在人们心中,那是时代留下的深刻的烙印。而老兵周全弟,则是这场战争中的历史缩影,他的不屈精神,也代表着所有“冰雕连”战士的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让中国有了今天的成就。作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他们顽强抗战,宁死不屈,他们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