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汉武帝一生可以说是雄才大略,被誉为千古一帝,他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汉武帝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绩,但晚年的穷兵黩武和巫蛊之祸为其留下负面的污点,不过之后敢于直面自已的过失,重拾汉初的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为之后西汉极盛之世的孝宣中兴奠定了基础,可谓善始善终。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1)

当然我们现在要说的不是汉武帝的功绩,而是说他的儿子们,汉武帝虽然足足活到了70岁,但却没有像康熙那样的“多产”,武帝这一生就生了六个儿子,卫皇后生戾太子刘据、王夫人生齐怀王刘闳、李姬生燕剌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刘髆、赵婕妤生幼子汉昭帝刘弗陵。但是汉武帝的六个儿子的命运都不怎样,甚至可以用两个字来说,那就是“悲惨”,武帝的儿子要吗早逝、要吗自杀,可以说命运都较为“曲折”。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2)

一、戾太子刘据

首先为什么要叫他戾太子呢?“戾太子”这个谥号是他的孙子汉宣帝刘询追封的,大意就是指“蒙冤受屈的太子”的意思,那么他到底蒙受了什么冤屈呢?

刘据,汉武帝刘彻嫡长子,母卫皇后,他生于元朔元年(前128年),死于征和二年(前91年),享年37岁。在元狩元年(前122年)夏时年7岁的刘据就被立为皇太子,少时的刘据即有“仁君”风范,其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为政宽厚,屡屡平反冤案,深得大汉百姓的民心,朝廷的官员也大多认为刘据将来会是一位不可多得仁君,在刘据成年之后,汉武帝每每巡游天下,便让太子刘据监国总理朝政,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刘据已经注定了他会在将来武帝归天之后登基成为这个庞大王朝的掌舵者,但世事无常,征和二年(前92年)闰四月爆发了汉武帝一朝有始以来牵连最广的“巫蛊案”,此案原本纯粹就是诬告,若认真调查则断然可以大白于天下,但可惜的是武帝任命负责调查此案的江充却不是一个好官,相反却是一个大大的奸臣,他借助武帝的圣旨指挥巫师四处掘地寻找木偶人,但凡挖到就逮捕周围的人,并以炮烙之酷刑逼供认罪,百姓惶恐之间相互诬告,以此罪冤死者前后共计数万人,可以说整个长安城处于风声鹤唳之中,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件案子导致众多大臣和公主等身死异处,包括丞相公孙贺、武帝之女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卫青之子卫伉及卫长公主之子曹宗等人,而到最后这件案子甚至牵扯到了皇太子刘据的身上,由于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间隙,遂趁机利用这个案子陷害太子,并联合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因此皇太子刘据深怕因江充的诬告导致自己被父亲武帝所杀,毕竟在这几年武帝可是杀了两个自己的女儿,后在询问自己的老师少傅石德之后,随之采取石德的建议,起兵诛杀江充,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却最导致武帝误认其会造反,武帝最终派出大军准备镇压太子刘据的军队,最后可想而知,武帝胜利了,刘据败走泉鸠,之后在经过一系列的逃亡,最终刘据在泉鸠里的一户人家自尽而亡,二位跟随太子出逃的皇孙也一同遇害,同时在长安的刘据一家人,其妻史良娣、长子刘进、子妇王翁须、女儿(皇女孙)也皆在长安遇害。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3)

可以说因为江充的诬告,导致汉朝一位潜在的仁君最后以自杀这种屈辱的方式结束了其37岁的一生,曾有人说若刘据不死,则西汉鼎盛的时间至少可多维持五十年,可想而知刘据的死对于西汉来说影响有多种。在武帝晚年,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并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此时的武帝可谓是后悔万分,可是刘据却早已经亡了近十余年,其母亲、妻子、儿子和女儿也被一一斩杀殆尽,就算武帝在做任何事情,也无可挽回,只能说刘据错生帝王家。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评价戾太子刘据:“巫蛊之祸,岂不哀哉!此不唯一江充之辜,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建元六年,蚩尤之旗见,其长竟天。后遂命将出征,略取河南,建置朔方。其春,戾太子生。自是之后,师行三十年,兵所诛屠夷灭死者不可胜数。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太子子父皆败。故太子生长于兵,与之终始,何独一嬖臣哉!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卢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由是山东之难兴,四方溃而逆秦。秦将吏外畔,贼臣内发,乱作萧墙,祸成二世。故曰“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信矣。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圣人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兵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易》曰:“天子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君子履信思顺,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故车千秋指明蛊情,章太子之冤。千秋材知未必能过人也,以其销恶运,遏乱原,因衰激极,道迎善气,传得天人之祐助云。”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4)

2、齐怀王刘闳

刘闳,汉武帝刘彻的次子,生母为赵地的王夫人,出生日期不详,死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据史书考证刘闳大概只活到了18岁,可谓是英年早逝。元狩六年,刘闳受封齐王,都邑临菑,元封元年去世,因其年少无子,封国被除,谥号为“怀”,即齐怀王。史书对于齐怀王刘闳的记载是少之又少,只知道他封齐王,死时年仅18岁,且无子嗣。不过对于齐怀王刘闳的生母王夫人,历史上却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载:公元116年,汉武帝刘彻因为思念王夫人,并请来了齐国的招魂人少翁,希望他能招来王夫人的魂魄来与之见面,于是在一天深夜,少翁用方术招来王夫人的鬼魂,以灶神的形貌出现,隔着帷幕与汉武帝相见,而少翁也因为“请魂有功”而被封为文成将军,赏赐也颇为丰厚,这段记载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不得不说很好笑,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知道齐怀王刘闳的生母王夫人在生前的确很受武帝的宠爱。

《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孝武皇帝六男。卫皇后生戾太子,赵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齐怀王闳,李姬生燕刺王旦、广陵厉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齐怀王闳与燕王旦、广陵王胥同日立,皆赐策,各以国土风俗申戒焉,曰:“惟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闳为齐王,曰:‘乌呼!小子闳,受兹青社。朕承天序,惟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世为汉籓辅。乌呼!念哉,共朕之诏。惟命于不常,人之好德,克明显光;义之不图,俾君子怠。悉尔心,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厥有愆不臧,乃凶于乃国,而害于尔躬。呜呼!保国乂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闳母王夫人有宠,闳尤爱幸,立八年,薨,无子,国除。”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5)

3、燕剌王刘旦

刘旦,汉武帝刘彻第三子,母李姬,生辰同样不详,死于元凤元年(前80年)九月,元狩六年(前117年)被封为燕王,都邑蓟,武帝希望他能镇守边陲,成为汉朝最坚固的“盾牌”,稳定刘姓的统治。刘旦在历史上同刘据一样是自杀而死,但不一样的是刘据的自杀是被冤枉的,而他自杀则只是因为谋反被发现自杀谢罪而已。早年的刘旦,因为嫡长子刘据的存在所以并没有对皇位有任何的心思,他在被封为燕王之后,并安心的做自己的大汉藩王,将心思集中于各种学问,率性而学,经书、杂说来者不拒,尤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但在后来却因武帝长子刘据、次子刘闳相继去世,而渐渐的对那个九五之尊的位置有了兴趣,他认为这两人死后,自己就是当之无愧的长子,以汉讲究的嫡长子继承制,他当之无愧的认为皇太子就是他的,于是就闹出了一个天下的笑话“自荐太子”,后元元年(前88年),武帝年迈病重,刘旦派使者来到长安,而这个使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关心汉武帝的健康状况,而是来请求武帝他能不能宿卫长安,以备不虞,简单的来说就是刘旦希望武帝册封他为太子,并留在长安防止武帝突然离世而国无继承之君的情况出现,可想而知武帝有多愤怒,你说武帝还没死呢?你就想着那个皇位,希望他早点死,你说汉武帝不愤怒吗?之后由于这件事武帝遂厌恶刘旦,也就彻底没打算将皇位传给刘旦,再之后我们也都知道汉武帝最小的儿子的刘弗陵被立为太子,并在武帝死之后继承大统即汉昭帝,可以说如果这个时候的刘旦不再闹事,好好的在燕地当他的燕王,他这辈子也就可以这么舒舒服服,衣食无忧的过完这一生了。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6)

可是偏偏刘旦对皇位还有念想,他不满为什么自己那8岁的弟弟刘弗陵可以做皇帝,自己已经算是长子了,皇位理应是他继承,于是便暗中联系了宗室刘长、刘泽等人准备造反,并散布昭帝非武帝亲生的谣言,但是由于事情败露刘旦第一次造反并没有称过,而汉昭帝顾念亲情也并未声张,可以说到这里一个正常人也都应该知道这事是成不了的,既然人家都放过你了,你就应该知道放弃造反好好的在自己的封地待着,可事实上有时候皇位的诱惑力真的可以蒙蔽人的心智,在两年后,刘旦竟然勾结大司马霍光的政敌鄂邑长公主、上官桀等大臣准备再次谋反,却又一次被人告发,昭帝下诏申斥刘旦,这一次刘旦自觉活不了了,为了免受更大的罪,他自己就自杀了。

可以说中年的燕剌王刘旦就一直在“作死”道路上走着,明明自己有希望当皇帝的,却被一招“自荐太子”给做到没有任何的机会了,明明自己可以好好的做自己的燕王,舒舒服服的过完这辈子,却一定要去造反争这个皇位,最后直接把自己给作死了,只能说燕剌王刘旦死有余辜。

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曾评价刘旦:“昭帝,钩弋夫人所生,武帝崩时,年才七八岁耳。胥、旦早封在外,实合有疑。然武帝春秋高,惑于内宠,诛太子而立童孺,能不使胥、旦疑怨。亦由权臣辅政,贪立幼主之利,遂得钩弋子当阳。斯实父德不弘,遂令子道不顺。然犬各吠非其主,太中、宗正,人臣之职,又亦当如此。”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7)

4、广陵厉王刘胥

汉武帝刘彻第四子,燕剌王刘旦同母弟,母李姬。生辰不详,死于五凤四年(前54年),刘胥同他的哥哥刘旦一样,因为觊觎皇位,诅咒汉宣帝被发觉,而自缢而死。不过同他哥哥不一样的是,刘旦觊觎的是汉武帝死后的皇位,而刘胥则是觊觎汉宣帝死后的皇位,汉宣帝在位的时候,可以说刘旦表面是老老实实的,丝毫没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但在几年之后他见汉昭帝年少无子,并开始慢慢的也有觊觎皇位的心思在里面了,不过他没有他哥哥刘旦那么大胆,他不敢谋反,但是他却利用巫术来诅咒汉昭帝早死,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所以他自认为如果汉昭帝早死,他就能登上皇位,但可惜的是汉昭帝虽然最后是早死了,但当然皇帝的却不是他,而是他弟弟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刘贺,这样他又没有机会了,但是他却不死心,就又让女巫诅咒刘贺,事后我们都知道昌邑王刘贺在位二十七天就被废掉了,这个时候刘胥又以为自己终于能当上皇帝了,但只能说刘胥真的没有当皇帝的命,刘贺被废之后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洵当上皇帝,刘洵即为后世的汉宣帝,刘胥眼看自己又没机会了,就又开始诅咒汉宣帝早死,可这个时候刘胥就没那么好命的,他诅咒汉宣帝的事情被人发觉了,一些官员开始追查此事,最后刘胥就被发现确有诅咒汉宣帝一事,刘胥也知道自己逃不过死这一个字了,于是在一个晚上他用绶带自缢而死。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8)

刘胥这一生其实真的很幸运,汉昭帝和汉宣帝都十分优待于他,汉宣帝登基之初还封其四个儿子刘圣、刘曾、刘宝、刘昌为列侯,甚至他的小儿子刘弘还被封为高密王,可以说是刘胥一家享尽恩宠,可是他如同他哥哥刘旦一样,他并不知足,一直都想坐上那个皇位,事实上他真的没有做皇帝的命,三次错过皇位就应该知道自己没有这个皇帝命,可事实上他却没有,刘胥虽然没有造反的意图,但他诅咒一事却等同于造反,三番两次诅咒当朝的皇帝,他就应该知道自己总有被发现的一天,而一旦被发现他就离死不远了,最后刘胥也的确被发现了,本来好好的一生却活了一个“自缢而死”的局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或者说他本就罪有应得。

班固《汉书》:“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9)

5、昌邑哀王刘髆

汉武帝第五子,母为孝武李皇后,生辰不详,大概死于后元一年/二年(公元前88/87年),谥号哀,即昌邑哀王。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六月乙丑,刘髆受封昌邑王,前往昌邑就国,刘髆的儿子就是后世仅仅只做了二十七天的汉废帝刘贺。由于刘髆这一生都没有当皇帝的心思,也没有任何的野心,可以说是胸无大志,所以他得以善终。但正是因为其碌碌无为的性格,史书上对其并没有多少的记载,甚至连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在史料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即时是死亡,史书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所以对于昌邑哀王刘髆后世人并不了解什么,唯一肯定的就是他是善终的,而非早逝,也非自杀。不过本来刘髆是有机会当上皇帝的,只不过由于受到他那个没用的舅舅李广利的谋反以及投降匈奴的牵连,他最终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

不过个人觉得这样对于刘髆也挺好的,本来刘髆就没有什么本事,即使当上皇帝了也会被自己的那些哥哥们给整死。还好刘髆没当上皇帝,才最终可以落得个“善终”的一生,对于生在帝王家的刘髆,这真的可以算是一种福。但是他也有可伶之初,自己的舅舅,自己母亲家族都被武帝杀得差不多了,而他这一生也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每时每刻都担心自己被自己的哥哥们,甚至是被自己的父王杀死,但是这也就是生活在帝王家的痛苦,谁不知道“最是无情帝王家”呢?

班固《汉书 武帝纪》载“后元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遂幸安定。 昌邑王髆薨。”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10)

6、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少子,赵婕妤(钩弋夫人)所生。刘弗陵是西汉有名的明君,8岁即登基,在位期间拥有击败乌桓、平定西南、盐铁会议、昭宣中兴等多项成就,不可不谓是“少年明君”。只可惜的是汉昭帝刘弗陵也是英年早逝,驾崩之时年仅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且一生无子,这不得不说是汉昭帝一生的遗憾。当不得不说汉宣帝虽英年早逝,但在他短短的这一生,他为汉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汉朝才能从衰退趋势得以扭转成繁荣的局面,才能让汉宣帝打造出西汉最为鼎盛的时代“孝宣中兴”,若没有汉昭帝则西汉甚至就会如唐朝玄宗朝一样,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汉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重视吏治,因内外措施得当,在汉昭帝的治理下汉朝得以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西汉自文景之治后被武帝穷兵黩武政策所耗空的国力开始得到了恢复,为“孝宣中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在昭帝一系列措施下,汉武帝奢侈无度、连年征战所导致的“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形势终于得以显著扭转,因此,昭帝之世,“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11)

可以说汉昭帝这短短的21年注定是辉煌无比的,他虽然只是活到21岁,但是他在位13年期间的西汉却在他的治理下得以延续近百年,若无他则西汉断然不能延续这么久,也就没有现在最伟大的“汉族”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后世之人才会这样评价汉昭帝:“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惭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不过汉昭帝虽然做了皇帝,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但是我想他也知道,他这个位置可以说是用他母亲钩弋夫人的命换来的。当时武帝为了防止钩弋夫人做汉朝的第二个吕后,并在决定让汉昭帝做皇帝之时,就将其杀害,而正因为如此,汉昭帝8岁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而在不久他也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汉武帝,你们想想看,8岁就失去了自己的双亲,8岁就得独立面对朝堂上的血雨腥风,8岁就得每天都战战兢兢的过日子,你说这样的生活能好过吗?不过这也只能说是汉昭帝的命吧,他在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在失去一些东西,毕竟上帝都是公平的。

《汉书》记载:“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流言之变。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

汉武帝几个兄弟都死在他的手里(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12)

所以汉武帝虽然这一生都是荣耀务必的存在,汉朝在他的治理下变得无比的强大,对外,西域、匈奴等被汉武帝打的服服帖帖的,对内,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适者听从。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汉武帝的儿子的命运个个都充满着曲折,三个自杀,一个早逝,两个丧母丧舅,只能说这也许就是汉武帝的命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