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神仙,孰能无过?”人类的特征之一就是犯错误,但犯了错误须加以改正才能进步。所以说,“过而能改,即不为过;过而不改,才是真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经典语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1)

儒家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并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条件。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于是提出“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不仅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对此,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即已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和将来的表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经典语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2)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好的修养是累积的结果。据载,曾国藩小时候是个不饶人的家伙,9岁时,他寄居于桂花塘欧阳先生家中读书。 有一次,他与欧阳先生的儿子发生口角,欧阳先生偏袒自己的孩子,不分青红皂白便批评曾国藩。曾国藩将此事牢记心底,离开欧阳先生家时,偷偷地把欧阳家的金鱼缸打破,弄得水干鱼死,然后怀着报复取胜的得意心情随父亲回家。 12岁时,曾国藩与伙伴在村子里的神王庙玩耍,不小心将神王像碰倒在地。父亲得知后狠狠地将他训斥一番,还给神王重塑了金身。父亲怕曾国藩闯下更大的祸,决定让他到离家6里的古罗坪读书。曾国藩为此和神王像结了仇,每逢路过神王庙,就把系绳子的竹棍放在神王肩上,气愤地说:“我去读书,你要好好地替我看马。如果马跑了,定不饶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经典语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3)

现在我们来看这样两桩事,也许会觉得少年曾国藩天真有趣,但从中却可以得出一个道理:曾国藩从一个调皮男孩成长为懂得爱、善于爱的道德建树者,说明人是可以改变的,大可不必对别人的缺点抓住不放,不可因人家犯了一次错误就一棒子将其打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经典语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4)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占南京,宣告太平天国覆灭。朝廷里的最高统治者自然高兴,他们对湘军将领进行了褒奖,全军上下一片欢腾之际,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李臣典是个血气方刚、作战勇敢的猛将,他第一个冲进城,进城后兽性般抢占了不少女人,因纵欲过度、食春药过量,一天后突然暴毙身亡。 曾国藩闻说后既生气又很伤心,部下出现这种情况,谁的责任?他来到李臣典的床边,见几天前还是一个虎虎生气的战将,转眼却变成了一具尸体,他心里很难受,一边摸着李臣典的额头,一边念着李臣典的名字,泪如雨下。 就在李臣典死后不久,朝廷的赏赐上谕到了,李臣典被封为一等子爵,并赏穿黄马褂,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藩正在心里念叨李臣典无福享受,叹惜再三时,一个叫朱洪章的人跑来对曾国藩说,第一个冲进金陵城的是自己,不是李臣典。曾国藩听了一震,眉头紧锁起来。第一个冲进金陵城的是李臣典,怎么突然变成了朱洪章?这小子明明是占功! 曾国藩正要发脾气,这时朱洪章说,六月十六日上午,地道挖好,点火进攻前,九帅(曾国荃)集合各营,讨论由谁为攻城先锋,大家都不敢领命,我出队领下了先锋之命并立了军令状,我率焕字营1500兄弟从城墙缺口冲人,第一个进了金陵。 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臣典虽未第一个进城,但却是最先打到天王宫,是李臣典经过贿赂起草折子的彭寿颐改动的。曾国藩勃然大怒,喊着要处分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经典语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5)

曾国藩想想这些年风风雨雨,那么多兄弟舍生忘死地跟着自己,实在不容易,他们性格各异,涵养不同,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毛病,大家聚到一起共事,对于利益的竞争,谁都会犯下或大或小的错误,包括自己曾在衡州为了打串子会,标榜“严治”,不也一时失去理性而错杀无辜吗?为了激励将士们顽强杀敌,建立功勋,他亲授腰刀,承诺谁有功就上折举荐谁!除了少数人,哪个人不想升官发财?对于九死一生的将勇们来说,胜利之后需要的当然是更多的荣誉。如果自己这时候严惩一批,不是冷了他们的心吗?以后作战谁还卖命?曾国藩认为,这件事要慎重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他还是让李臣典的儿子代领了封赏,并做朱洪章的思想工作,以内部奖励方式安慰他,承诺以后定上折保举。对于徇私舞弊的彭寿颐,曾国藩严厉地批评了他一番,以“下不为例”四字原谅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