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

“满纸荒唐有,一把辛酸泪”,《红楼梦》无疑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当中人物、情节、语言,无一不是让后人解读了一遍又一遍。

《红楼梦》中有一个“悬案”,那就是秦可卿到底是怎么死的,究竟是病死还是自杀?我们清楚的是,作者曹雪芹有意把秦可卿之死写得十分隐晦。

因此,关于秦可卿之死,多年来有种种说法,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秦可卿根本没有病,她是被贾珍父子联手逼死的,而知道秦可卿私事的三个人,也都被灭口了。

自尽身亡

秦可卿是《红楼梦》里最早死亡的金陵十二钗之一,也是一个神秘人物。

她出场的时间并不多,却因为死因的离奇、作者的删改,成为后人常常议论的一个人物。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2)

秦可卿生得貌美婀娜,性格风流,行事温和,贾府上上下下都很钟爱她。

但同时,她也是书中“情”和“淫”的代表,在太虚幻境中,她在警幻仙子座下管的是风情月债;在宝玉成长的关键时刻,她起到的是启蒙的作用。

这样一个貌美风流的女子,也许注定无法落得一个好结局。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写的是秦可卿因病而死,但从判词来看,秦可卿显然不是病死那么简单。

而太虚幻境的画册上,她的主页里描绘的是一个美人在高楼大厦中自缢身亡,这指明了秦可卿是自尽。

可卿之曲《好事终》里,有一句“画梁春尽落香尘”,再次指明她自缢身亡的悲惨宿命。

脂砚斋批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而相传曹雪芹把相关情节给删除了一半,让这一情节只剩下十页,并且显得扑朔迷离,“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3)

但是,作者又似乎心有不甘,在后文留下了种种隐晦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推敲。

比如,在秦可卿生病时,丈夫贾蓉当面问大夫:“这病与性命终究有妨无妨?”也就是说,当着秦可卿的面直接就问大夫她会不会病死, 这难道不奇怪吗?

秦可卿的灵位设于天香楼上,这并不是作者无端端写出的。秦可卿死的时候,贾家众人的反应是“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么,是疑心什么呢?

王熙凤和贾母原本都很疼爱秦可卿,但在她死后,都表现得十分冷漠,还对宝玉说:“才咽气的人,那里不干净。”

她们的态度似乎是知道秦可卿之死有什么不能说的内情。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4)

种种证据和推敲都能表明,秦可卿是自缢而死,并且,她早就知道自己逃不过死亡这个结局。

要不然,当王熙凤去看望她时,她也不会说道:“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

那么,秦可卿为什么要自缢呢?真的是因为她的病无药可医吗?显然没那么简单。

被贾珍父子联手逼死?

《癸酉本石头记》中写了秦可卿的死因,这一情节的真实性虽然受人怀疑,但与大多数人推断出来的情节相差并不大。

这一版本的藏家透露,其中这一情节写的是秦可卿一直都是个放荡的女子,和小叔子贾蔷有奸情。

一日,贾蓉外出,秦可卿约了贾蔷到府中私会。贾蔷未至,却是公公贾珍窥见了儿媳妇的美态,顿时起了淫心。在拉扯之下,秦可卿半推半就,竟和公公发生了关系。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5)

这时,丫鬟瑞珠隔着帘子对两人说道:“有人来访了。”吓得两人赶紧穿好衣服迎了出去,原来是贾蔷来赴秦可卿的约,而贾蔷和贾珍看见对方,彼此都很惊异。

之后,贾珍和秦可卿的偷情就成了常态,两人为了不让人发现,就把偷情的地点选在了天香楼,私会时便让瑞珠在门外把风。

至于秦可卿为何会委身于贾珍,并且还算是心甘情愿,也许是因为她迫于这个当家人的淫威,也许是她自己出生于小门小户,没有强大的背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便要寻求一个庇护。

一次,秦可卿在更衣时不慎把簪子遗落在了天香楼,被不知情的丫鬟宝珠捡到了。宝珠要把簪子拿去归还给主子时,撞上了贾珍的夫人尤氏。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6)

尤氏平日里便听下人传出的关于贾珍和秦可卿的风言风语,这次见到秦可卿的簪子遗落在天香楼,便相信儿媳跟自己的丈夫确确实实在偷情。

尤氏于是叫贾蓉一起,逮住机会到天香楼去抓奸。当他们赶到天香楼时,瑞珠在门口打瞌睡,并没有及时发现他们。

贾蓉和尤氏闯了进去,正看见衣衫不整的贾珍和秦可卿。贾珍恼羞成怒,而贾蓉和尤氏对贾珍不能怎样,便对秦可卿又打又骂。

几个人一番争吵后便各自回房去了,羞愧的秦可卿很快就病倒了,可不管是《癸酉本石头记》还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都把秦可卿的病写得很离奇,显然是难以治愈的心病。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7)

秦可卿和贾珍的丑事很快就在贾府传开了,大家都觉得秦可卿是个淫荡的女子,一改对她的态度,贾珍却相安无事。

一方面,贾珍虽然品行不端,但在贾府中是话语权很高的人物,所以众人皆无法迁怒于他。

另一方面,贾珍原配尤氏家境并不显赫,只能顺从丈夫,无法因为此事跟他闹翻。

而儿子贾蓉自己是个没什么本事、要处处靠父亲的纨绔子弟,所以在父亲面前也只能忍气吞声。

贾珍、贾蓉、邢夫人、贾赦等人聚在一起商讨这件事,秉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害怕这件丑事久而久之会损伤到贾家的名声,便觉得牺牲秦可卿是最好的掩盖办法,于是联手逼她自尽。

秦可卿也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便在天香楼含恨自杀了。

到底原来曹雪芹写的版本是如何叙述的,我们无从得知,但贾珍和秦可卿有乱伦之情,确确实实是曹雪芹的本意。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8)

而曹雪芹为何要把这个情节删去,只留下一些暗处的线索让读者揣摩,多年来也是各个学者研究的重点。

有人认为,清朝文字狱盛行,曹雪芹所写秦可卿淫秽之事暗指宫廷中的淫乱,为了保命,曹雪芹便把这个情节给删去了。

也有人认为,这样淫乱的事发生在曹雪芹的叔父辈身上,而曹雪芹的父亲看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后,认为这时暴露了家丑,于是命令儿子删掉此情节。

到底真实的情况如何,谁也无法穿越时空,去找曹雪芹问个究竟。

后人透过他笔下所写的秦可卿之死,去窥探《红楼梦》所要展现的社会面貌和人生百态,或许更为重要。

丑恶嘴脸

秦可卿死后,贾家人只是冷漠,最该表现出伤心的贾蓉也丝毫不动容,贾珍为了秦可卿的丧礼能风光些,便花了钱给贾蓉捐了一个五品龙禁尉的官职,贾蓉为此十分高兴,完全不把亡妻放在心上。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9)

这又再一次从侧面证实了,秦可卿跟贾珍有染。倘若秦可卿不是因为乱伦让贾蓉极其恼怒的话,他总该流下那么几滴眼泪,不应该是这么绝情。

相比之下,贾珍的反应颇让人玩味。他表现得极度悲痛,“哭得像泪人一般”,甚至都悲伤到生病了,要拄着拐杖。

他还说道:“合家大小,远亲近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更恨不得代替儿媳去死。

公公为儿媳妇之死而悲在情理之中,但悲痛到这种程度就显得有些不正常了,在这个部分,脂砚斋辛辣地批道:“可笑,如丧考妣。”足见其讽刺之意。

悲痛还不够,贾珍还要为秦可卿大办风光的丧礼,号称要尽自己所有。

为了丧礼的风光,贾珍不惜花重金买了一副原来是亲王用的棺木,还花了一千两百多两银子给贾蓉捐了一个五品官,就为了丧礼更加体面。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0)

要知道,一千两百两银子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北京买一个上好的宅子只需要五六百两。

在秦可卿之死这件事情上,身为公公的贾珍可谓是用力过猛,只让人觉得丑恶。

不能说他没有一丝愧疚之感,但他跟贾蓉逼死秦可卿在先,却要在事后“猫哭耗子假慈悲”,其丑陋的嘴脸一览无遗。

不得不说,曹雪芹也真是妙笔生花,一个情节便把当时上层贵族阶级的虚伪和丑恶写得淋漓尽致。

有人认为,贾珍对秦可卿还是有感情的,所以才会大费周章地去办她的丧礼,但哪怕贾珍对秦可卿存有那么一丝丝爱意,他根本上也是个荒淫无情的人。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1)

当他跟尤二姐、尤三姐纠缠不清时,哪里会想得到在天香楼自尽的秦可卿?而当尤二姐、尤三姐先后惨死,他又哪里有一丝动容?

他连一两银子都没有帮衬尤家,也没有去参加这两姐妹的丧礼。他为自尽的秦可卿大办丧礼,顶多是心存愧疚罢了。

用钱理群先生的话来说,贾珍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知情人被灭口

贾珍的狠辣之处还在于,他把知晓此事的三个重要知情人都灭了口。

首先就是秦可卿的贴身丫鬟瑞珠,书中写道,在秦可卿在葬礼上,她触柱而亡。

这实际上有些奇怪,一般来说,主子和丫鬟的交情没好到这个份上,哪怕主子给丫鬟许多恩泽,丫鬟也还没到要同主子一起死的地步。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2)

然而,瑞珠在天香楼事件中是个关键人物,她早就知道秦可卿和贾珍私通,在他们偷情时,她还是把风的人,知晓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当事人秦可卿被贾珍父子逼死,瑞珠自然整日忐忑不安,生怕自己有一天落到贾珍手上,会生不如死,亦或是她已经遭了贾珍的毒手,背地里深受折磨也说得通。

总之,她认为死比保守着秦可卿的这个秘密活着要好受,所以选择当着众人的面自杀。

第二个知情人则是秦可卿的另一个丫鬟宝珠,秦可卿死后,她表示“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想拖延一些时间,不肯回到宁国府,因为她害怕回去就走了瑞珠的老路,逃不过一死。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3)

之后,秦可卿的棺材停放在铁槛寺,她便执意要留在那儿不肯回去,可是,哪怕是留在铁槛寺,她也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书中写道,“贾珍只得派妇女相伴”,妇女指的也就是贾府的老婆子们,这些老婆子并非善类,随便哪个就可以折磨宝珠致死。

《红楼梦》后文再没有提过宝珠这个人物,想必就是被贾珍给灭了口。

第三个知情人便是年迈的下人焦大。焦大这号人物在贾府的地位有一些特殊,他曾跟随过贾家老太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还在死人堆里救了老太爷的命,可以说,因为有他,才有了贾家的未来。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4)

凭着这份功劳和位置,焦大在贾府目中无人,举止粗鲁,好酒贪杯,常常借着醉酒骂人,更看不惯贾家的糜乱之风。

贾家的主子都不喜欢他,只安排他做一些打杂的活儿,而留着他在府中,已算是给他这个有功之人脸面了。

但是,焦大代表的是贾家祖宗的影子,他对贾家人的质问和蔑视,也代表了祖宗的注视,在这种注视下,自知愧对祖宗的贾家人,难免觉得心虚。

鲁迅先生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中就说道:“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所谓“祸由自招”,一次,焦大在夜里被派去送秦钟回家,趁着酒醉大骂贾府的人,说道:“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此话一出,贾府上上下下皆惊骇不已,可见,焦大说的乃是事实,要不然,贾家人怎么会害怕?只当是酒后胡言不就好了?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5)

“爬灰”指的也就是公公跟儿媳妇有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贾珍听见这话,必定猜到了焦大已经知道了他和秦可卿之间的事。

而留着他,就像是留着一颗定时炸弹,谁能保证他日后不会借着酒劲全部说出来,所以,心狠手辣如贾珍,必定是要灭他的口的。

书中并没有明确交待焦大是怎么死的,只说贾府的人把他打发到了寒冷偏远的庄子上,偶尔还会暗中指派几人看守,以防他再回到贾府。但是,借探春之口,我们可以得知他的结局。

在第五十五回中,赵姨娘因为哥哥赵国基丧葬银两一事撒泼搅闹,把管家的探春都给气哭了,当平儿过去,提醒探春可以多给些银两时,探春一边哭一边说道:“又好好的添什么,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不然也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不成?”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6)

“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指的就是焦大,可见,贾家人知道焦大已经死了,并且丧葬费也早已到位。细细思考下,焦大极有可能就是被贾珍灭的口。

而瑞珠、宝珠、焦大三个人死后,贾府再没有人敢提起秦可卿这个名字,生怕落得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当然,贾珍逼死的人也许不止有三个下人。从书中的一些细节我们可以知道,秦可卿的父亲秦业也知道女儿和贾珍的事,但就当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多说什么。

在秦可卿死后,贾珍给了秦家一大笔钱,当作封口费。

然而,秦家父子同样死得离奇,秦业是一下子突然被气死的,而秦钟死得更是蹊跷,宝玉前一天还见他好好的,第二天他就“不中用了”,临死之前,他还惦记着父亲留下的三四千两银子。

秦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有这么多银子,只能是贾珍给的。而秦家父子死了之后,贾珍对这曾经的亲家也不闻不问。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7)

所以,很多人也猜测,秦家父子就是被贾珍害死的。为了保住自己和贾家的颜面,贾珍可谓是什么事情也做得出。

乱伦放荡、心肠狠毒的贾珍,在曹雪芹笔下,就是一个带头败家毁业的不肖子孙。

因淫生罪

当然,贾家的衰落也不仅仅是因为贾珍一人,整个家族门风不振,不思进取,破败是既定的结局。

秦可卿的判词实际上引人深究,“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前一句指的是秦可卿是“情”和“淫”的代表,而后一句就大有深意了,说坏事的开端实在还在宁国府,宁国府的罪过,是远远大于荣国府的。

秦可卿的红楼梦曲《好事终》中,则有了更具体的解释:“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曹雪芹的评价很明显,直指衰败的“根本”就是“情”,这里的“情”自然不是指纯粹的感情,而是因情而起的淫乱。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8)

在贾府中,贾珍和秦可卿有乱伦关系,秦可卿和贾蔷的关系也不正当。贾蓉调戏其姨娘尤二姐,为了能跟尤二姐鬼混,他竟让贾琏偷娶尤二姐,并将其安置在府外。

贾琏偷娶了尤二姐之后,贾珍又打尤三姐的主意,贾家人最终害得尤二姐、尤三姐两人惨死。

在父母热孝期间,贾珍还以练习射箭为名,带领儿子和一群侄子聚赌嫖娼。焦大除了骂贾府的人“爬灰”之外,还骂其“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养小叔子”的内幕,读者们也是众说纷纭,让人信服的说法是王熙凤和贾蓉有暧昧关系,而细读《红楼梦》,我们也确实可以发现,凤姐跟贾蓉的关系实在过于亲密了,有男女之私也不是不可能。

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秦可卿是自缢身亡)(19)

在贾府中,像这样淫乱的事并不少见,可见,贾府的衰败跟贾家人自身的行为不检,是息息相关的,想必这也是曹雪芹想着重批判的。一个家族因淫而亡,兴许是曹雪芹处于当时那个时代中的切身感受。

光是秦可卿之死这一个情节,就可以从书中挖掘出许多东西,可见就像作家王蒙所说的,《红楼梦》的内容之丰富令人琢磨不完。

我们今日读《红楼梦》,也许有跟前人全然不同的感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中国第一奇书,无论在什么时候,对我们的思想都有重大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