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胡子的意义

胡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意义,从古至今胡须都是一个男子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古代生理正常的男子都会蓄胡,唯有阉人是个例外。

二、不同的分类

古人讲究须眉堂堂,他们推崇胡须,不厌其烦地做了细致分类,上唇的胡须叫作“髭,下巴颏称为髯,脸两侧颐颊所生者为胡,耳旁所生者为鬓,这种细分说明他们对胡子的喜爱!

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1)

三、兴盛时期

在秦汉时期,汉人喜“多须髯”。在唐宋时期,民间兴起了染胡子的风潮。后来,到了南朝时期,贵族子弟中又开始兴盛“熏衣剃发”,意为剔除烦恼。

四、传说

  原来龙就长着“长胡子”,当年黄帝骑龙上天,追随者把龙的胡须都拔了下来,掉到地上的龙须变成了黄帝遗留在人间的一把弓。此事即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所谓:“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显然,司马迁所记不过是一种神话,但胡子的神性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龙有胡子,作为龙种的天子自然得有胡子,胡子因此也成了帝王相貌的“标配”,古代帝王大都有胡子。如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称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2)

五、道德捆绑

《孝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可见,古代人之所以不剃发、蓄胡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身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来自父母,如果轻易损毁的话,就是对父母的大不敬。由于古代社会中提倡百善孝为先,因此孝道也就是当时社会中最重要的品德了。然而,除此之外,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之下,古代男人重视自己的胡子。

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3)

六、古人留须

古人为什么喜欢留胡须不过胡子的蓄养也并不是都是这样原因,胡子在古代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不可或缺的标志。就比如高兴时是会捋捋胡须,生气时会吹胡子瞪眼等等。还有描写人物是也会带上胡须来表示此人的身份,比如像贼眉鼠眼的人几乎上唇都有细长的胡须,暴躁的武将很多都会有络腮胡一般。已经差不多是一种人物的象征了。

七、留须渐衰

等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上场的时候,满族统治者强制汉人男性剃头留辫子,胡须也从这个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线,再到了清代中晚期,年青人更是少有留胡子的,而且这时候普遍认为晚辈留着胡子拜见长辈是一种无礼之举。

八、父在不留须

为什么会有“父在不留须”的说法呢?其实这个习俗要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对胡须赋予了新的含义。那时候西方风尚传进来,男子剪短发,女子不再裹小脚,整个社会风气日趋现代化,而“父在不留须”正是那个年代形成的新风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父在不留须”是过去人们对父亲的尊敬。在古代,胡须代表着“长辈”和“尊敬”,如果做儿子或其他晚辈也留了胡须,就是对父(或长辈)的极不尊重。因此,父亲尚且健在,那么你就不能留须,否则让外人看来你就是“以老人自居”了,是对父亲的一种不尊重,不敬爱的表现。我们不管是从孝道来讲,还是感恩来说,我们都应该这么做。古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做到孝顺父母,我们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尊敬孝顺自己的。

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4)

九、什么时候留须

北方习俗,男人有根,爷爷有孙子才能留胡子。如果一个老人有了孙子,却没有胡子,村邻会讥他“老来俏”,难听的直接骂他“骚老头”,这是留胡须的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一六留胡须”什么意思就是说六十一、六十六、七十一、七十六依次类推开始留胡须。那为什么从六十一开始,因为我们都认为六十岁是老人的分水岭,过完了六十大寿就开始留须,年龄也就是六十一岁了。为什么会是“一”、“六”?原来是为了吉利。因为嘴巴与两个鼻孔,都是“口”,构成倒的“品”字。如嘴、鼻之间再有一溜胡子,就成了“一品倒”,过去当官都是论品,从九品到一品,一品最大,“一品倒”不就是一品到吗?

第三种情况那选择阴历二月初二,老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也是取吉祥之意。这天留的胡须叫“龙须”、“龙胡子”,将生“龙威”,得“龙恩”。

如果错过了以上三种情况未能留上胡子,那就要在孙子满月或周岁生日时留胡须,凑成“双喜”,这就是第四种情况。

还有第五种特殊情况,那就是父母亲任意一方去世,百日之内不能嫁娶 ,不能办宴会 ,不能理发,这是守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孝男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不能理胡须,四十九天后理须除孝。

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名俗名言文化之一一胡子)(5)

十、年轻人留须

现代社会还有一些年轻人喜欢留胡子,这些人留胡须很帅气很有型,更显出男人的魅力,他们不是艺术家就是富二代。当然能有这种突出的气质的人是少数,一般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总觉得年轻人不留胡子的最好,不建议留胡须,给人懒惰邋遢不合群的感觉,就是给人感觉你这个人比较消极,同时我们铭记父在不留须的古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