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学习的几本书(掌握这几个读书技巧)(1)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239天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一个知识焦虑、学习焦虑,以此延伸,好似任何事情都逃不开内卷的焦虑时代。

确实如此。

我们赶在了复杂、快速变化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跨界融通更新迭代......

如何应对时刻都在高速运转的快时代呢?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升级我们的认知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曾经做过一个名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主题分享。他提到:知识的爆发性价值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最终帮助你完成阶层穿越。关键就是你有没有知识,你是不是能够完成认知升级。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升级认知最有效,也是最低成本的办法,可能就是读书了。

而说到读书,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当意识到手机占用了我们太多时间的时候,总想去书店回归下纸质阅读的时代。可是,一到书店,却又总是引发另一重的焦虑和沮丧——那么多书,那么多知识,该从哪里开始?

读书,越来越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很多的阅读计划总是在手机、娱乐、工作、焦虑各种各样主客观环境中变成有始无终。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书?似乎成了我们的又一个焦虑。

好在这个焦虑有方法有技巧可以解决。

渡边康弘在《如何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一书中,提到45种简单有效的读书技巧,不强迫,不应付,从被动看书到享受阅读,让不擅长读书的人没有负担地读书,并在短时间内提升阅读技能。

这本书让擅长读书的人,可以读更多的书,通过读书完成认知升级。

01

了解“阅读新常识”

很多人读书,总是会不自觉地要求自己从头到尾、一页一行一句地直线阅读,一定非得全面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方法,这是应试教育下产物。

而如今这个社会,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信息。

读书,只要读后比读前略有改变,就是有收获,哪怕是一句话的启发都行。

这是“为自己而读”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只阅读自己满意的内容,哪怕是短短的一行,或者每天只读三分钟都可以。

无论是采取对角线读法、跳跃式读法还是关键词读法都无所谓,只要有收获就可以,不必为不能全面掌握信息而烦恼。

新常识一:只阅读自己所需的部分即可。

遇到不懂的或不容易理解的,我们可以先行略过,后面随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知识丰富,再去读这些书可能会产生新的感悟。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必须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没有必要强求自己只看一遍就能100%理解作者意图,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

新常识二:短时间 边休息边阅读的效率更高。

科学验证表明,在学习中穿插其他相关事项的“交叉”做法,反而会让大脑的记忆得到加强。

李笑来老师曾在一场分享中提出一个公式:注意力>时间>金钱

这就跟我们平时发现自己利用休息日的大块时间,或者花了几个小时看书,效果还没有半个小时的阅读好。

事实上,人的专注力在10到40多分钟就会自动降低。此时,花再多的时间,收获也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读书时间长不一定效率就高,读书一定要有时间意识才能提高效率。

这里,要特别介绍“三分钟晨读”法。即:早晨起床后,立刻花三分钟去阅读一本书。坚持每天晨读三分钟的人,20多天后将会迎来巨大变化。

当然,最好是前一天晚上就把书放在枕边,避免起床就摸手机。

新常识三:记不住看过的内容也无妨,进行回想练习即可。

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期记忆。看完书想不起来内容,是因为这部分记忆还没有转化为长期记忆。所以,忘记也没问题。

所以,必要时也要进行二次或多次阅读。一般阅读完一周以后会忘掉90%,再次阅读最好是在一周内进行,这样会大幅提升转化率。

新常识四: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更重要

正确理解并记住作者的观点,其实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情。

生物学家认为,大脑所能记住的是“有用”的东西,而非“正确”的东西。

所以,比起作者的观点,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更重要。

新常识五:在找回心动的感觉之前,藏书不读也无妨。

有时我们看了很多书单推荐,或者赶上促销,或者心血来潮,囤一大堆书。书买回来后想要看的冲动却没了,就成了架子上的摆设。为此,我们经常懊恼不已。

不必懊恼。书籍只是单纯摆在那里,也有它一定的意义。

因为,你就算看到封面标题,或者那天心血来潮翻开了一页,也是有收获的。

可能在你看了一页之后,发现跟当下的自己现实状况很有帮助,就又会重拾看书的心情。

新常识六:用手指做辅助,既能看得快,还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常识认为,速读会降低对内容的理解度,且需要接受高难度的训练才能掌握。

新常识认为:速读也是一种阅读方法,用手指做辅助,既能看得快,还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用手指做“导向器”,可以取得和眼球式速读相当的效果。

最适合学习的几本书(掌握这几个读书技巧)(2)

重新认识了读书新常识之后,既缓解了阅读的负罪感,又能找回阅读的自由。在这种状态下读书,才能收获更多。

02

6种新阅读方法

除了“三分钟阅读”“手指速读法”等阅读方法外,书中一共向我们介绍了45个阅读技巧。

列举几个我个人感觉有效果的方法给大家:

①找到“作者的疑问”

作者写书的目的,必然是为了介绍自己的新理论、新学说。而新理论总是会与之前的理论或者现实存在冲突和矛盾的。

找到作者的疑问,在阅读时才能更加容易地带着问题,去发现作者为了解答疑问所表达的观点。

从阅读书籍的封面和腰封,确认作者的简历,关注“所谓”后面的词句,从“序章”和“结语”等方面可以快速寻找作者疑问。

书的封面和作者的介绍凝聚了大量的信息。

拿《如何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这本书来说,封面上的“只读精华,分分钟圈重点”以及“年阅读3000本书的日本知名读书家教你45种简单有效的读书技巧”等内容,既亮明了作者观点,又高度概括了本书内容。

而“所谓”后面表达的,一般都是作者的观点,通过看“所谓”后面的词句,就能知道作者是否阐述了新理论或重新定义了概念。

②PREP阅读法

即:

观点(Point),作者存在什么样的疑问,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观点。

理由(Reason),解决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什么。

案例(Example),解决问题的的成功案例都有什么。

结论(Point),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掌握什么方法?

③预测式阅读

转折词或连接词后面一般都是作者阐述的观点。包括:

“确实”“但是”“不过”“可是”,“一般来说”“我认为”“事实上”“其实”,以及“尽管如此”“岂止”“的确”“当然”“其原因在于”“换句话说”“具体来说”“特别”“加之”“进而”“总而言之”等等。

关注这些转折词和连接词,很容易就能找到作者的观点所在,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作者的思想。

掌握这些逻辑符号,就能预测后续的文字、段落和章节,从而实现跳跃式阅读、泛读等。

最适合学习的几本书(掌握这几个读书技巧)(3)

④阅读方法4:过目不忘读书法

即:把书的要点或者自己的看法写出来,这种可视化的输出,可以从记忆中唤起知识,实现过目不忘式的牢固记忆。

⑤天才输出法

读书后,能输出才是最关键的。所以不管怎么样,提起笔总有收获。

早晨最适合进行创造性输出,记下你读书后的所思所想。读书的同时,在书的空白处,随手写下你的感想,也可以深化思考和记忆。

⑥化繁为简的阅读

即:简化读书的目标,别让过多的目标分散你的注意力;每天利用固定时间,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实现目标;养成微习惯,以最小单位执行你要做的事,从三分钟阅读开始,每天重复进行。

03

结语

莫洛亚说:

每个知道读书方法的人,都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他自己放大,丰富他的生活方式,使他的一生内容充实,富有意义。

开卷即可得益。相信你看完这本书,掌握至少一种阅读方法,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一定会大有所获。

作者:苏云,精读读友会会员。用时间换天分,越努力越幸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