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从现实课堂到网络(民办教育整装再出发)(1)

做为教育行业政策法制研究者,两年来,对各地取得的双减工作成效亦是亲历者。双减的推动,从政策面到执行面,在全国形成了压减、清除校外培训机构的态势。清除了资本对教育的绑架、抑制了唯利是图、贩卖焦虑的教培行业的营销,降低了普通民众对校外培训的需求预期。不少的省市宣布地域内学科类教培清零。新东方、学而思等大量教培机构纷纷退出、退出。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俗称“公参民”。四类民办学校必须转为公办校。又将民办学校的自主招生率压缩至最小化。配合双减政策推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亦受到冲击和波及,整个社会对民办教育行为持有悲观态度。前几年教育部“中考分流”政策的推进,中职和普高的分流,禁止初三复读。

教育不仅是国之大事,也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大事。在政策的推行落地过程中,每个家长都根据政策对未来抱有预期。

前几日,中央出台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指出,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

这几句话内涵很多,要巩固提升高中教育普及率,又要中考分流。既要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又要压缩民办教育的生存空间。既要压减教育培训机构,又要规范培训行为。民办教育从业者、举办者表示沉默无语。民办教育分类改革,我们只能在下回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