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岁月的阡陌上,总会染上一身风尘,时间久了,心也会有许多沧桑,总想揽一处清幽,唯心沉宁独醉。于是上五台,静听文殊菩萨的智慧梵音,在袅袅青烟中,燃烧走尘世的浩荡浮世,此时再回首凝思,一切淡然。

五台山朝圣一步一景(行走太行山五台山)(1)

五台山标志建筑:大白塔

五台山位于太行北麓的断裂地带,断裂的一侧继续隆升,造就了被称称作“华北屋脊”的五台山,其五座山峰环互林立,犹如五根擎天大柱,又被称为文殊菩萨的五个指尖。因此,在五台山旅游,就是在文殊菩萨的手掌上修行。

这里是四大佛教圣地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相传古时,这里常年酷暑,草木枯槁,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来此讲经说法的文殊菩萨便化作一位僧人,去东海龙宫求得一块生凉去热的青石,将其安置在五峰山。从此这里酷热退去,清凉无比。不信你从飞机看,五台山周边草木丰茂,其它地方却一片荒凉。

佛经上说,每天日出之前,有万尊菩萨绕清凉。文殊菩萨曾经发愿,每一个来五台山的人,他都会以不同的各种不同的形象来现身。

五台山朝圣一步一景(行走太行山五台山)(2)

五台山寺庙群

从东汉永平十一年(68),佛教传入中国,两位来自天竺的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数百里的洛阳来到五台山,一看五台山的地形与佛教圣地大灵鹫山相似,加之这里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随在这里修建了五台山第一个寺庙“大孚灵鹫寺”,也就是显通寺。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东晋永和十年(354),道安在恒山建寺,弘扬佛法。

总而言之,佛教传入五台山后,至南北朝时期到了一个发展高潮。北魏孝文帝除在大同建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的洛阳石窟,还亲临五台山礼佛,并敕建了清凉寺,开创了皇帝来五台山礼佛的先礼,更别说北魏都城南迁之路,本就是一个佛教南行传播之路。当时五台山已有十座寺庙,至北齐,达到了200所,出现了大显通寺、清凉寺、佛光寺、北山寺等著名寺院和著名高僧。到了隋唐两代,隋文帝自己就是从小在寺院里长大,在台顶敕建寺院。唐太宗更是下诏,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敕令建寺十所,度僧数百。唐高宗则免除五台山的僧寺道场税赋,武则天则建铁塔,绘山图,重建清凉寺,并让当时五台的住持主管全国僧尼,建立一套完整的僧纲制度,五台山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此时全山寺庙达到360所,僧尼达万人。后经朝代更迭,战火等,至现在有寺庙100多座,刚及唐朝寺庙的1/3。

五台山朝圣一步一景(行走太行山五台山)(3)

五台山朝圣一步一景(行走太行山五台山)(4)

明清两代,五台山再兴佛教,明成祖派人请西僧名僧入京,敕封大宝法王,并遣送至显通寺安置。从此黄教传入五台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佛教有多少宗派,就有多少的宗派的宗师高僧来此弘法传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唯识宗、摩法宗,这里诸宗并弘,汉藏共存。

每年从四月初八浴佛节开始,至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一年法事不断,特别是每年的六月法会,全国僧尼信众齐聚,五台山寺庙僧满,酒店客满。在五台山的诸神中,人们最信奉的是五爷——就是文殊菩萨借走清凉石后,至五台山来寻事的小龙王被文殊菩萨点化后就成了五台山的本地神仙,因在龙王九子中排行老五,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之为“五爷”。

五台山朝圣一步一景(行走太行山五台山)(5)

五台山演教寺

县官不如现管。五爷作为本地神仙,非常忠于值守,对全国各地来此朝拜之人有求必应决不懈怠,因此其香火十分旺盛,每逢初一、十五及五爷生日,五台山简直水泄不通。每年的八、九月份,各种还愿大戏轮流在五爷庙对面的戏台上演出,忙得五爷天天看戏,应酬不完。

《又见五台山》是王潮歌继《又见平遥》为五台山量身定制的舞台大剧,完美了诠释了普通人信仰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链接。至此上香、还愿、避暑、看《又见五台山》,是很多人来五台山的行程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