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和辩证法需要掌握的各种“二”和“三”,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路?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路(敲黑板唯物论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路

唯物论和辩证法需要掌握的各种“二”和“三”

1.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特别注意两点:

第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所谓“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就是指物质和精神何者第一性,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2.哲学有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是: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有两种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第二,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6.矛盾的同一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7.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

第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时不有。

8.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第二,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认识论的各种“二”和“三”

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

(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唯心主义认识论有两大错误(缺陷):

(1)否认客观:否认了物质第一性,即否认了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2)否认实践: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犯了两大错误:

(1)否认辩证:否认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2)否认实践: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感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两大特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6.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两大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其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7.理性因素有三大作用: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1)指导作用;(2)解释作用;(3)预见作用。

8.非理性因素有三大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1)动力作用;(2)诱导作用;(3)激发作用。

9.认识的反复性具有两大原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第二,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10.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1.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

(1)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2)有用即真理。

特别注意: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12.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两层含义: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 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3.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两层含义: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两大原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15.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16.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17.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有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第二,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

第三,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18.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有三层含义,具体是指: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第二,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第三,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1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有三层含义,具体是指:

第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 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第二,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三,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20.价值评价有三个特点: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2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22.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其中主要的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其中,

第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第三,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唯物史观中的各种“二”和“三”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

第一,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第二,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人的本质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1)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第一,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第二,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 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第三,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2)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5.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6.社会形态有三个基本特征:

(1)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2)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3)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7.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8.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