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史栩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1)

在春秋时代,有一个荒淫的国君——齐襄公。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齐襄公的兄弟纠和小白,避难别国。

不出所料,齐襄公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而“弑君者”也没蹦哒太久,就被杀了。

齐沦为无主之国。国不可一日无君,纠和小白这对昔日兄弟,如今成了竞争对手。

充满戏剧性的是,纠和小白各有一位能力强的臣属,分别是鲍叔牙和管仲。鲍叔牙、管仲是发小,他俩共同缔造了成语:管鲍之交,近似“刎颈之交”。

管、鲍曾经合伙经商,分营利所得时,管仲老是多拿多占。鲍叔牙晓得管仲的家境清寒,毫不计较。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2)

《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管仲

有次,鲍叔牙让管仲帮忙办事,结果,事儿黄了。鲍叔牙晓得“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的道理,也不责备。

管仲曾经三次被开除,鲍叔牙没觉得管仲怀才不够,反而认为管仲是未遇明主。

总之,鲍叔牙处处“关照”管仲。管仲引为知己,感激涕零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如今,这对至交,各为其主,斗智斗勇。

看来,命运之神是爱捉弄人的皮皮鬼啊!

皮皮鬼:《哈利·波特》中,游荡于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专爱捉弄人的有趣灵魂鬼魂。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3)

纠在鲁庄公的支持下,杀奔齐国首都。与此同时,小白也在莒国的支持下,赶往齐国首都。

先入齐国首都者为国君。因此,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博弈。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小白无暇欣赏,他“快马加鞭未下鞍”。忽然间,前方出现了小股部队,为首者是管仲。

管仲二话不说,“biu”的一箭,射中小白。

小白大叫一声,嘴角流血,跌下马来。

管仲见小白吐血而亡,扬尘而去。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4)

《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齐桓公小白

没承想,小白一点儿都不“小白”,他刚才是“假动作”!那支箭不偏不倚地射中了他的衣扣,他情急智生,咬舌装死,“骗”走了管仲。

管仲慢悠悠地回去复命,纠也不再日夜兼程地奔赴齐国首都。

就这样,小白捷足先登,当上了齐君,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5)

齐桓公既已上位,念及鲁国帮助过纠,遂发兵征讨,并放出话来:只要鲁国杀了纠,并遣送管仲回国,齐鲁就可以重归于好。

鲁庄公自忖不敌,将依照齐桓公说的去做。

这时候,鲁国大臣施伯跳出来制止:“齐国索回管仲,不是想杀他,而是重用他。倘若齐国重用管仲,从此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必将成为鲁国的大患啊!不如杀了管仲,把尸体送回去。”

鲁庄公不愿得罪齐桓公,况且,他从未觉得管仲是王佐之才,也就把施伯的话当耳旁风了。

管仲被遣送回齐国,齐桓公想惩罚他。鲍叔牙劝说:“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大意是:倘若主公只想治理齐国,有我等辅佐就妥了;倘若主公想要成就王霸之业,非管夷吾不可。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6)

《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鲍叔牙

于是,齐桓公重用管仲。有了管仲的智慧加持,齐国大治。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7)

公元前684年,齐国再次伐鲁。

齐军在鲍叔牙的统领下,连战连捷。鲁国君臣如热锅上的蚂蚁,焦虑得“快焦了”。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8)

《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曹刿

接下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曹刿论战”。

先是平民曹刿求见,发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和“以人为本”等高论。然后,曹刿指挥若定,大败齐军。最后,曹刿给鲁庄公分析战胜原因,道出那段经典的话:“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9)

长勺之战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10)

可见,这个时期的齐国,尚未崛起。齐桓公有叱咤风云的野心,但国力暂时匹配不上他的野心。说白了,火候未到。

让齐国变强的,恰是管仲。管仲确实是一位大才,颁布了一揽子富国强兵的政策。

管仲制定的不少国策,值得称道,比如在强军方面,齐国人要在春秋两个季度狩猎,既可以获取食物,又可以锻炼体魄。管仲还提倡以小团队形式来练兵,如此一来,将领和士兵们知己知彼,“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平时,将士们一块居住,共同行动。哪位兄弟战死了,大伙化悲痛为力量,奋勇杀敌。夜战时,将士们通过声音就能互相辨认,避免误伤。另外,深夜举火把,容易暴露并沦为敌人的活靶子。将士们以声音辨人,可以规避这一风险。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11)

齐桓公与管仲

再比如,为了扩充兵器库,管仲允许犯人们按照罪行轻重,缴纳兵器赎罪。

为了增加国家收入,管仲甚至主张开国营妓院。既可以创收,又可以接待外国使节,还可以在妓院中安插各种眼线,可谓“一举三得”。

最绝的是,管仲还玩起了贸易战。管仲先让齐国贵族们穿鲁缟(鲁国生产的布料),以哄抬鲁缟的价格。要知道,在中国,啥玩意儿有暴利,国民们必定趋之若鹜。这是亘古不变的国情。即便是在遥远的春秋时代,亦如此。

当鲁国百姓们见鲁缟价格飙涨,纷纷丢掉了手头的业务,全民织鲁缟。农民们不务正业,田地逐渐荒芜,反正赚到钱,粮食是可以从别国买的嘛。

没承想,管仲见鲁国各行各业陷入停滞,突然又有了新举措:禁止进口鲁缟,与此同时,限制出口粮食。

如此一来,鲁国家家户户堆满了卖不完的鲁缟,而鲁国农田几近荒芜,当饥饿的鲁国人想从齐国进口粮食,却惊讶地发现“齐国出口的粮食价格如坐火箭般上天”。但食物是刚需,鲁国人不得不含泪买下。而之前通过卖鲁缟赚到的钱,分分钟还回去了!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12)

井井有条的治理 玩弄敌国的骚操作,双管齐下,齐国逐渐变强。

终于,火候到了!有雄厚国力作后盾,齐桓公开始逐梦。

先拿哪只小虾米试锋刃呢?齐桓公想了想,忆起当年路过郯国,郯国国君无礼地对待自己。借口有了!齐军三下五除二就灭了郯国。

接下来,齐军这把出鞘的利剑,该指向谁了?

齐桓公再次想了想,忆起当年在鲁国长勺吃过败仗,是时候雪耻了!齐军浩浩荡荡地杀奔鲁国。这时候,曹刿或许已经离世,没有再次勇纾国难。

倒是有个叫曹沫的鲁国武将,自告奋勇地请战。然而,曹沫三战三崩,鲁国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

于是,齐鲁在柯地会盟。在会盟之坛上,曹沫突然劫持齐桓公,说了“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诸如此类的话。猝不及防的齐桓公,摊手保平安,无可奈何地承诺归还鲁国割让的土地。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13)

《东周列国·春秋篇》中的曹沫

稍后,齐桓公想反悔,被管仲制止。管仲说:“诸侯无戏言。主公既已答应,就不能反悔。否则,主公将失信于天下诸侯。”齐桓公对管仲言听计从,就把土地归还给鲁国。

从此,齐桓公的“信义著于四海”。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14)

公元前663年,“野蛮人部落”山戎侵扰燕国。燕国告急,齐军驰援。

齐军气吞万里如虎,区区蛮夷小邦,岂是对手?山戎连连败退,齐军一路追击。此役,不仅击溃山戎,而且灭了离枝国和孤竹国。

班师时,由于人生地不熟,齐军迷路了。管仲献计:“老马之智可用也。”齐桓公欣然采用,让一匹老马当先引路,“遂得道”。

行军途中,又遇到了缺水的难题。齐桓公麾下的另一位智囊,献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大意是:蚂蚁冬天住山南,夏天住山北。蚂蚁窝所在的土壤,往下挖一寸,就有水。”齐桓公依计而行,“遂得水”。

等齐桓公率大军凯旋时,燕国万人空巷,君民夹道欢迎。为了报答齐桓公施以援手的恩情,燕庄公亲自送齐桓公。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燕庄公送到齐国境内才止步。

齐桓公:“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得出国境,孤不能违犯礼制啊。”燕庄公送到哪,齐桓公当场把燕庄公用步伐丈量过的土地相送。

燕庄公佩服齐桓公的慷慨大方时,或许暗搓搓地想过:“如果能重来,寡人再多送齐桓公一程。”

总之,这件事过后,各路诸侯的内心os几乎都是:“齐桓公,我们做朋友吧!”毕竟像齐桓公这般讲义气的朋友,千载难逢啊!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15)

不久后,另一支“野蛮人部落”北狄侵略卫国,齐军再次驰援,击退北狄。

齐桓公平生功业,一言以蔽之:尊王攘夷。

如果救燕国、卫国等,算“攘夷”;那么,齐桓公有哪些“尊王之举”呢?

说来滑稽,齐桓公的“尊王之举”,居然缘起于“恋爱の烦恼”。

某年某月某日,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涛声依旧中谈情说爱。

蔡姬是个任性的女孩子,故意把小舢板颠得左摇右晃,不习水性的齐桓公瘆得慌,赶紧制止蔡姬。没承想,蔡姬玩心大盛,更加卖力地颠簸小船了。

下船后,汗流浃背的齐桓公斥责了蔡姬一顿,并把她赶回娘家蔡国,但没离婚。

蔡国国君,也就是齐桓公的老丈人,见女儿被赶回来了,一时被怒气冲昏了脑袋,竟然把女儿改嫁别国。

齐桓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率大军讨伐蔡国。

蔡国果然很“菜”,分分钟被揍趴下。齐桓公心想,来都来了,顺道教训一下楚国吧。从某种意义上说,齐国打楚国,也是“攘夷”,因为楚是“南蛮”嘛。

据某些史料,蔡姬似乎改嫁给楚成王。这或许也是齐桓公对楚国强烈不满的原因之一吧。

楚成王见大军压境,质问:“为啥侵略寡人的领土?”

管仲回复:“想当年,周武王的兄弟召康公对姜太公说过,五侯九伯,若有犯上作乱者,尽可讨伐之。齐国自姜太公建国以来,便拥有‘东到大海,西抵黄河,南至穆陵,北达无棣’的权力。楚国不进贡包茅,而且有淹死周昭王的嫌疑。”

姜太公:齐国始祖。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在伐纣过程中立下大功。

包茅:一种过滤酒槽的茅草。

周昭王:周朝第四代国君。周昭王巡查帝国南部,登上一条贼船,喂了鱼。

包茅不值钱,楚国不进贡,非吝啬,是懒得搭理周天子。眼看懒惰要付出代价,楚成王立刻表示:“不进贡,寡人确实有错。从今往后,楚国一定按时进贡,绝不怠慢。至于周昭王溺水的事,与楚国无关。”

另外,楚成王派大将屈完,与齐桓公对垒。两军阵前,齐桓公想以兵威压服楚国,说道:“以此众战,谁能抵御?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态度强硬,毫不示弱地说:“君若以德服众诸侯,谁敢不服?君若诉诸武力,楚国据方城山和汉水,深沟高垒。哪怕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誓死捍卫疆土!”

谈不拢,就开打吧。然而,楚国毕竟不是蕞尔小邦,一时半会鲸吞不了。齐国劳师远征,天天耗费大量军饷、粮食。打持久战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齐桓公再三权衡,同意订立盟约。虽然齐国没能取得理想的战果,但好歹保住了颜面。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16)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参加者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周天子派大臣送来祭肉等礼物,齐桓公想接纳,“知礼守节”的管仲连忙制止。

后来,周朝王畿之地发生内乱,齐桓公派管仲替周天子平叛。周天子打算以上卿之礼待管仲,谦逊的管仲,先叩首,然后说:“臣岂敢受此大礼?”

齐桓公屡次匡扶王室,却没有居功自傲。在管仲的提醒下,齐桓公表现得谨小慎微。齐桓公对王室的忠诚,是否发自内心,不好评判。但至少在表面功夫上,他让周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这便是“尊王”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区别。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之间的故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17)

可惜的是,晚年的齐桓公宠幸小人。

管仲在世时,齐桓公再怎么浪,好歹有个度。充任类似“刹车装置”的是管仲,只要管仲在,就可以防止齐国这艘巨轮撞上冰山。

管仲离世后,齐桓公搞“一言堂”。这时,齐国不是没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但能让齐桓公听得进去的,几乎没有。

谏臣不吃香了,反倒是溜须拍马的小人们登上历史舞台。齐桓公在世时,还能镇住他们。等齐桓公薨后,这群小人把齐国搅得天翻地覆。

齐桓公尸骨未寒,齐国就发生各种内讧、乱斗,以至于齐桓公在病床上“躺尸”67天,竟然无人收拾。蛆从腐尸上钻出,通过门缝爬到外面,宫人们这才发觉齐桓公已薨。

一代霸主,结局如斯!悲哉!惜哉!痛哉!

小议

“春秋五霸”有N个版本,涉及的人物包括: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不过,这些如雷贯耳的威名,无论如何排列组合,齐桓公均在霸主名单上。齐桓公身为首霸,既有“尊王攘夷”的功绩,又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事迹。

当然,仅是“一匡天下”,而非“一统天下”。且不论齐桓公是否有问鼎之心,齐国的实力暂时匹配不上如此大的野心。当时,天下大势是“一超多强”。“超级大国”齐,联络众小邦,屡次弄出了类似“X约”的军事组织。但秦、晋、楚等大国不服管,并耐心等待齐桓公薨的那一刻。只待齐桓公逝去,大国们就将角逐霸主这顶冠冕。

管仲,无疑是一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大政治家。

后来,很多大咖以他为idol。

孔子曾经高度评价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矣!”大意是:倘若没有管仲的辅佐,齐国很难称霸,更没有余力去救困扶危、驱逐蛮夷。蛮夷的铁蹄将踏平周朝,我们将沦为阶下囚,并逐渐被同化,从此披头散发、穿得跟蛮夷一般。

诸葛亮也经常“自比管仲”。

鲍叔牙是“铁三角”中最低调的一位,但千万不能忽视他的作用。

太史公曰:“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大意是:世人欣赏管仲贤能的同时,更多欣赏鲍叔牙的知人善任。


主要参考资料:1.[汉]司马迁 撰 《史记》;2.[战国] 左丘明 撰 [三国吴] 韦昭 注 《国语》;3.[战国] 韩非 撰 《韩非子·说林上》;4. 顾颉刚 童书业 撰 《国史讲话:春秋》

图片来源:《东周列国·春秋篇》(导演:沈好放)及网络。本文所使用的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