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四知堂” ,是哪“四知”?张养浩也有“四知堂”

四知堂,出自东汉名士杨震,其后人多以此为堂号。然而,“四知堂”到底指哪“四知”呢?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1)

杨震暮夜却金

“四知堂”命名,源于后汉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2)

杨震

杨震(59年—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阳(今陕西省华阴)人。他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这不但在古代是十分可贵的品德,就是在现在也是人们欢迎和敬仰的品质。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3)

四知堂

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途径本地,王密乘更深夜静之机,将10锭黄金送给杨震。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想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杨震不但不接受,还批评说:“我和你是故交,关系比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意思是: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您老就收起来吧。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回去。

由此,“四知”乃成为千古美谈,后人以此为堂号,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张养浩“四知堂”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4)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在他19岁的那年秋天,张养浩登上了济南名胜白云楼,写下了著名的《白云楼赋》。后来,山东按察使焦遂读到了《白云楼赋》,大为赞赏,于是接见了张养浩,并推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5)

济南八景之一 白云雪霁


1305年,张养浩做了丞相掾,随后被选授堂邑县尹。堂邑县在元代属中书省东昌路(今山东聊城),地处山东西北部,与河北相邻。

张养浩初到堂邑,就听说这里的官舍是一座凶宅,前任诸官居此皆不利,但是他不相信这一套,依然在这里住了下来。

堂邑是个小县,风气不正,迎来送往,多有所闻。为此,张养浩想出一个办法:一上任就在住室的门上挂了一块“四知堂”的匾额。这既是他内心崇尚杨震高风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廉洁从政的公开承诺,更是他反对当时就存在的官场歪风的实行行动,因为这样下来,实际上是把那些送礼人的路给堵死了!

有了“四知堂”这个杜绝受礼的牌子,张养浩轻装上阵,工作开展得很好。他一到堂邑,就对堂邑百姓减免赋税杂役,并奖励垦荒,号召发展生产。他上任之初,就废除了让过去的“盗贼”每逢初一十五到县衙参拜的规定。他说:“那些所谓的‘盗贼’都是良民,只不过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现在已经对他们进行过处罚,如果仍然把它们视为‘盗贼’,就等于断绝了他们的自新之路。”那些“盗贼”听到这一番话都感动得哭了,并互相告戒说:“我们千万不要辜负了张公的恩德呀!”

堂邑县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而且纠集了一伙歹徒为害一方,百姓们忍受不了他们的暴戾,过去的县尹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张养浩来到堂邑之后,很快依法处置了他们,民心大快。

张养浩治理这个小县三年,使之由贫变富,民俗变好。卸任时,他写了一首诗《题四知堂》: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6)

《题四知堂》

邑壮怜才弱,官微虑患深。

韦弦千古意,冰檗一片心。

袖有归来赋,囊无暮夜金。

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

这首诗中,他谈了命名“四知堂”的本意:自己年轻官小,不正之风盛行,但面对寒苦艰辛的处境(冰檗),决心以四知来警戒自己(韦弦)。你看他两袖清风,归去来兮,多么潇洒;你看他心无愧怍,襟怀坦白,坦荡荡有君子之风!

《元史》中说张养浩:“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直到清康熙七年,堂邑知县张茂节,对张养浩故居“四知堂”还做了重修。可惜的是,四知堂不知在何年何月拆除了,现堂邑镇政府西边堂邑棉厂里有一片草地,就是明代“四知堂”遗址。

张养浩堂邑县任满后,又调任博平代理县令(今属山东茌平),不久被召回京师为司经,成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元仁宗)的老师。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7)

东方朔

张养浩除曾在堂邑、博平两县任职外,还曾到过高唐县。张养浩有《过东方朔庙诗》一首: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8)

《过东方朔庙诗》

先生高识过当时,谁道偷桃旧小儿;
  揖让不逢三代盛,滑稽聊免一身危,
  草荒汉构去承宇,苔蚀颜收雨涩碑。
  我亦从来恶苟礼,斜阳遥望酹空厄。

光绪《高唐州志》还收入了一篇张养浩撰写的《静斋记》。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9)

《静斋记》

张养浩也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他先后做过地方官员,曾任堂邑(今山东聊城与冠县)县令;做过监察官员,曾任监察御史;做过中央官员,曾在中书省(相当于行政院)任右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礼部尚书等职。

张养浩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任堂邑县令时撰写了《牧民忠告》一书,内容包括从受命上任到离职休养共十个方面、七十四项做事做人的方法,是我国牧令中较为完整的述职报告。书中对地方官员从“拜命(接受任职)”那一天起、到“闲居(解甲归田)”那一天止,其言行规范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为官之道应该在于“省己”“戒贪”“勉学”“劝农”“均赋”等等,意思是说在任期间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何才能做一个老百姓喜欢的地方官。


四知堂杨震的后人(杨震四知堂 )(10)

张养浩传

另外,张养浩还写有《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两书,加上《牧民忠告》,合称《三事忠告》或《为政忠告》。三事,指牧民、风宪、庙堂的职事。牧民,即治民,指地方官员;风宪,即风纪,指监察官员;庙堂,即宗庙与明堂,指中央官员。《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这些忠告,可以说是张养浩历年为官经验的总结,也是他从政的正直人格的写照。

张养浩不但留下了四知堂的美名,还给我们留下了治理县政的经验总结。因而,《三事忠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一直为从政者所推崇。

“四知堂”带来的启示

可见,“四知堂”是一个知识型官员廉洁奉公的真实记录和样板,主要说明作人要诚实,要自律,不能因为没有别人看见就作对不起良心的事情。
  同时,这也是一种能够慎独的典型表现。加强修养,不是难在监督之下如何做好,而是难在无人监督,尤其在独处时面对各种诱惑,我们自己该如何选择、如何保持头脑清醒。
愿张养浩的“四知堂”,尽快恢复重建,或以博物馆的形式再现在世人面前,让到场者实地感受“四知”精神,亲身翻阅《三事忠告》,亲自朗诵那些诗文,相信会给人以别样的收获。(张丁材)

,